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是明王朝的首都。从明开国洪武元年至明永乐十七年(1368至1419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前后历52年,在南京市区留有明故宫遗址,郊区有明初功臣墓及后代墓葬区,本文将明初功臣墓及后代墓葬统称为王公贵族墓。明故宫遗址和南京郊区王公贵族墓出土的陶瓷资料介绍如下:
一、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陶瓷器
1.南京明故宫和天坛出土的建筑构件
根据南京博物院藏品档案来源记录,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始,在南京明故宫遗址采集到琉璃建筑构件,近五十年来,除了琉璃构件外,还陆续有陶质和瓷质建筑构件出土,造型有瓦当、筒瓦、滴水和龙首合角吻等。1993年前后,民间古瓷爱好者在现在南京市石门坎天堂村附近的基建工地收集到出土的一批琉璃建筑构件。此地是明初南京天坛所在地,老南京人说话,an音和ang音不分,会将tian tan(天坛)说成tian tang(天堂),岁月流逝,迁都明亡,一般百姓也无从分辨“天坛”还是“天堂”了。现在,此地已经恢复了天坛的名称。
《明实录》卷二十六、二十七记载,明太祖在明洪武元年正月登基前先到朝阳门外东南方的天坛祭祀,然后再到明故宫奉天殿登基。南京的中山门原名朝阳门。根据《明实录》记载的位置,天堂村的位置应该就是明初天坛遗址的位置。根据《大明会典》一百八十一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洪武十年改做……”,我们了解到明王朝于建国前已经在南京建成皇宫,当时推崇敦朴,主张“国之所重,莫先于庙社”,“宫室但取其完固而已,何必过于雕斫”(《明实录》卷十六),所以,“天坛坛面及趾,饰以琉璃砖,四面琉璃栏杆”(《明实录》卷十九),而新内城,即明故宫于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建成时,“制皆朴素,不为雕饰”(《明实录》卷二十),其建设工程在洪武时期仍在继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瓷制建筑构件的品种有白釉、黑釉、釉里红等。釉里红建筑构件十分罕见,仅在此处和安徽凤阳明中都有出土。釉里红瓦当上的龙纹为四爪,时代可以早至元末,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时期。
2.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元末明初瓷器
自1964年以来,随着南京明故宫遗址周边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元末明初瓷器有三次重要的发现:
第一次,1964年春天,在明故宫遗址玉带河的疏浚工程中发现了大量明代瓷片,经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和张浦生先生研究,其中有一批洪武时期典型的官窑瓷器,最典型的就是红彩龙纹盘,它是洪武二年建立珠山御窑厂的有力物证。第二次在1995年,现钟山宾馆的基建工程中出土了一批洪武瓷器,以白釉印花碗盘为多,还于明故宫明初社稷坛遗址,现在黄埔广场小区的基建工地出土的水井中出土了一批洪武至永乐时期的白釉梅瓶、爵杯和碗。出土时,它们置于深11米的水井底部铺着的木板之上,至于其中的故事,不得而知。第三次于1999年底至2000年初,在明故宫原武英殿遗址附近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批洪武时期的白瓷、青花和龙泉青瓷以及白瓷筒瓦等残件标本,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二、南京明代王公贵族纪年墓出土瓷器
1950年以来,南京地区出土了三十余座明代王公贵族墓葬,一般分布于三处慕区,第一处是中央门外幕府山南路一带的功臣墓区,这是一处早期墓群,主要有明洪武四年的东胜侯汪兴祖墓和明洪武三年的康茂才墓。康茂才墓早年被盗,发掘时没有发现瓷器。第二处位于中华门外南郊,有沐英家族墓,宁河王邓愈墓,宋晟家族墓。李杰(未发掘)墓,俞通海和俞通源兄弟墓。第三处在太平门外中山之阴,有常遇春墓(未发掘),靖海侯吴祯家族墓,中山王徐达(未发掘)家族墓和李文忠(未发掘)墓。现择其中重要的和纪年墓出土的瓷器,按家族介绍如下,收藏单位无专门列出者皆为南京市博物馆:
1.沐氏家族墓出土的青花梅瓶
元末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高44.1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3厘米,1950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观音山明代沐英墓出土。折沿,小口,圆肩,长腹,腹上有二道接痕,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青花发色苍翠浓重。通体五层纹样: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画面点缀芭蕉和松竹梅等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有大括号式的莲瓣尖。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41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14厘米,1959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应塘村明正统四年(1439年)沐晟墓出土。胎质坚致。折沿小口,口沿平,细短颈,圆肩,长腹,下部渐收,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发色浓重。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饰仰莲莲瓣纹。
2.吴祯墓出土的白釉梅瓶
景德镇窑白釉梅瓶,高42.2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3.8厘米,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太平门外岗子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墓出土。短颈,上窄下宽呈梯形,瓶体修长,腹部有二道明显的接痕,胫部微束再微微外撇,平底,内凹成环形浅圈足,砂底,可以看到旋坯痕。白釉肥腴滋润。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3.俞通源墓出土的磁州窑白地褐花梅瓶
梅瓶高37.5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厘米,1978年江苏省南京市戚家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俞通源墓出土。灰黄色胎,胎质较粗。小口,卷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略外撇。米黄色底釉,釉汁均匀,开细片纹,黑褐色彩绘,肩部一周绘6组缠枝花卉,上下各饰一周连续莲瓣纹。砂底。这座墓葬一共出土瓷器14件,这样的磁州窑米黄地黑花梅瓶2件,青白釉暗花盘7件,青白釉暗花碗4件,瓷缸1件,共14件。其兄俞通海夫人于氏的墓中也出土了大同小异的磁州窑米黄地黑花梅瓶1件,龙泉窑青釉梅瓶2件和1件残青花梅瓶。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中展出。
4.宋晟家族墓出土的景德镇窑白釉、青花器和龙泉窑青釉器
196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宋晟墓中出土了白釉碗20件,白釉茶碗4件,白釉高足碗6件,白釉盘58件,白釉小酒壶4件,白釉玉壶春瓶4件,白釉双耳瓶2件,青釉碗12件,青釉盘58件,青釉花盆1件,共169件瓷器。明永乐十六年宋晟夫人叶氏墓中出土了48件瓷器,白釉碗9件、白釉盘15件、白釉高足碗2件、白釉双耳瓶2件、白釉暗花花卉纹梨式壶1件、白釉执壶1件、白釉罐1件、黄釉炉1件、青釉盖罐5件、青花大碗l件、青釉盘4件、青釉执壶2件、青釉玉 壶春瓶2件、青釉小壶2件。墓中一共出土瓷器217件。
宋晟父亲宋朝用墓中出土了一件龙泉窑淡青釉碗,内壁光素,外壁有凸起的菊瓣纹,宋晟儿子宋琥和长孙宋铉夫人墓中各出土了一件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宋铉墓在发掘前已经被破坏,经清理墓中出土了1件残青花碟和一件青釉碗。宋铉夫人墓中出土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
宋晟字景阳,安徽定远人,随父宋朝用参加朱元璋的反元战争,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督指挥使,永乐初被委以西北边务,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一员大将。南京郊区明代王公贵族家族墓葬群中,宋氏家族墓葬群中出土瓷器最多,其中又以宋晟叶氏夫妇墓中出土最多,叶氏墓中还出土了元青花碗,这些情况都应该与他在江西任过都督指挥使和贵为皇亲国戚的身份有关——宋晟与元配叶氏夫人的长子宋琥取安成公主为妻,宋瑛为许夫人所出,取威宁公主为妻。
下面具体介绍宋氏家族墓中出土的8件洪武时期瓷器:
明洪武景德镇窑白釉兽耳衔环玉壶春瓶,高36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11.4厘米,宋晟墓出土。胎质坚致,有盖,撇口,束颈,双耳作兽首状,各贴附一环,溜肩,圆鼓腹,圈足。白釉肥腴,有棕眼和缩釉现象,釉底。玉壶春瓶有盖的很少见。墓中一共出土2件同样的玉壶春瓶,同墓葬群中,其妻叶氏的墓中也出土2件同样器物。现在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暗花牡丹纹花盆,高15.6厘米、口径23.4厘米、外底径19.4厘米,宋晟墓出土。灰色胎,胎质坚致。方口,直腹,下部微敛,折向底部,下设三只踢足。炉底的中部为浅饼形足,中间有一直径3.5厘米的洞,出土时洞中有一只砂质陶堵头,拿掉堵头,可见有一周垫烧痕。内外壁皆饰龙泉青釉,釉质均匀,外底足部及足边一周未施釉,显现砖红色。外壁装饰暗花缠枝花卉纹,构图疏朗。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明洪武景德镇窑白釉玉壶春瓶,高26.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8.2厘米,叶氏墓出土。玉壶春瓶为白胎,胎质坚致。小口,束颈,溜肩,圆鼓腹,腹部有一道接痕,圈足。白釉润泽肥腴,有棕眼,釉底。足端平切,为较淡的砖红色。
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暗花金刚杵纹盘,高4.8厘米、口径29.4厘米、底径21厘米,叶氏墓出土。灰色胎,胎质坚致,唇口,浅腹,大圈足,足端比较宽平。青釉肥厚润泽,外壁素面,裹足支烧,圈足内有一周火烧红色的涩胎环,圈足内心施釉。盘内心饰印花金刚杵纹。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龙泉窑青釉暗花牡丹纹执壶,时代为洪武、永乐时期。高24厘米、口径8.5×7.8厘米、足径8.8×7.9厘米,叶氏墓出土。胎质坚致,口部和圈足作四瓣海棠式,腹部稍扁,长流,扁条形把手,施青釉,釉色青翠,质地润泽,釉底,不甚规整。暗花装饰,腹部为桃形开光牡丹纹,胫部饰如意云纹,圈足饰卷草纹。叶氏墓中一共出土了2把这样的龙泉窑青釉执壶。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松竹梅纹带盖梅瓶,通高41.6厘米、口径6.4厘米,宋晟长子宋琥墓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胎质坚致。覆钟形盖,小口,短颈,圆肩,肩部以下修长,平底内凹为极浅的圈足。白釉微微泛青,肥腴滋润,釉里红发色略微发黑。盖面绘莲瓣纹,折沿饰斜方格纹和缠枝牡丹纹;梅瓶描绘七层纹样,颈部为蕉叶纹,肩部三层装饰带,依次为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腹部绘主体纹样松竹梅蕉叶纹,下接海水纹,胫部是花卉仰莲纹。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高36.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3.4厘米,1991年江苏省南京中华门外铁心桥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宋铉夫人墓出土。梅瓶胎质坚致,卷唇,小口,圆肩,长腹,腹中上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痕,胫部微束,平底内凹成极浅的环形圈足,足外缘有一周不规正的斜削刀痕。白釉微微泛青,肥腴滋润,釉里红发色鲜艳,从颈部至胫部一共绘6层纹饰,依次为:蕉叶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松竹梅纹,海水纹,夹大括号式莲瓣尖的花卉仰莲纹。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关于这件梅瓶的造型和纹样有四点需要说明,一是颈部相对比较高,略略上大下小,而不同其它明早期的梅瓶是上微敛,下微丰;二是近底处微外撇,但是外撇的曲线没有元末明初的那样夸张而优美,线条曲线不明显;三是颈下一周的卷草纹是红底白花;四是主体纹样松竹梅纹为一梅二松三竹,三丛竹簧参夹于松梅之间。这件梅瓶的时代应该晚于宋琥墓出土的梅瓶。
宋弦墓清理前被破坏,仅出土残青花碟、青釉碗各一件,另有陶、铁、锡、石等明器40余件。据发掘报告,青花碟瓷质洁白细密,有极少铁锈斑痕,外壁饰缠枝莲一周,内壁口沿饰锦格纹一周,底心绘缠枝牡丹纹。
5.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梅瓶
明早期景德镇窑白釉内府铭梅瓶。高33.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1.6厘米,198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明天顺七年(1463年)怀忠墓出土。胎体比较厚重。小口,圆肩,长腹,腹中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痕,下部逐渐收敛,平底内凹成环形浅圈足,足边缘斜削一刀。内外皆施白釉,釉层较厚,釉质润泽。砂底。肩部书黑褐色“内府”楷书铭。现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据墓志记载,墓主怀忠于天顺三年冬任司礼监南京守备一职,天顺七年卒于任上。这件梅瓶的时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梅瓶本身的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我们可以将它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和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做三点比较。首先,造型方面。这件梅瓶的体态修长秀美,颈部仍然是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具有元代和明早期梅瓶的特征;胫部近底处内敛再外撇,圈足外圈斜削一刀,这几点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和洪武十二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肩部前二者比较窄,而这件较宽。其次,底部特征。三个梅瓶都是平底内凹成浅圈足,不同的是,明故宫出土的梅瓶旋坯痕比较重,底足中心有收刀点,给人的感觉是工艺干净利索;而洪武十二年墓和内府铭梅瓶底足的处理就没有这种力度,且内府铭梅瓶的足端呈窄环状,比洪武十二年墓的宽。这三点都表明了这三个梅瓶在制作时代上的不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时代最早,在元末明初,也就是1368年前后,洪武十二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在时代在洪武前十二年,而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梅瓶时代最晚。
第二,从怀忠本人的经历来看。怀忠是交趾(即现越南)人,永乐时期人宫,“宣德中,奉旨简拔,从翰林讲习,以待擢用”(墓志铭语),他去世后,墓碑上有“发迹交南(即交趾),归于中土,位列内臣,为国匡辅”的赞颂语,并且墓志上还有“谕祭赐宝钞十千贯,复命所司造坟于应天府江宁县龙山之阳”的记载。说明朝廷给予怀忠的安葬待遇是很高的,而当时梅瓶的用途之一是皇族高官的追葬品。
第三,关于梅瓶上的“内府”铭文。内府即内府衙门,是明代司礼监、御马监等24个官宦机构的统称,司礼监为明代宦官机构之首。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仍为留都,也有一套国家管理机构。据发掘简报:南京守备为明代宦官机构之首——司礼监的重要外差。一职设于永乐十七年明朝迁都以后,职责是“综理内外政务,训练军马,护守城池”(墓志铭语),是南京的最高管理者。怀忠于天顺三年冬到任,天顺七年三月卒于任上,任职仅3年多时间,而在怀忠以后就未再设此职。据发掘简报,洪熙元年始设南京守备,相应的梅瓶釉质不及永乐白釉,而与宣德白釉相类。
第四,回到内府铭白釉梅瓶本身分析,观察其白釉,釉色微微发灰,釉质也不甚白净,釉面有许多棕眼,不及永乐时期白釉精美,而于宣德白釉相类,故推测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白釉梅瓶的时代应该在明宣德时期或者稍晚。
总之,明故宫和南京郊区王宫贵族墓出土的陶瓷资料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对于研究陶瓷发展史和社会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陶瓷器
1.南京明故宫和天坛出土的建筑构件
根据南京博物院藏品档案来源记录,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始,在南京明故宫遗址采集到琉璃建筑构件,近五十年来,除了琉璃构件外,还陆续有陶质和瓷质建筑构件出土,造型有瓦当、筒瓦、滴水和龙首合角吻等。1993年前后,民间古瓷爱好者在现在南京市石门坎天堂村附近的基建工地收集到出土的一批琉璃建筑构件。此地是明初南京天坛所在地,老南京人说话,an音和ang音不分,会将tian tan(天坛)说成tian tang(天堂),岁月流逝,迁都明亡,一般百姓也无从分辨“天坛”还是“天堂”了。现在,此地已经恢复了天坛的名称。
《明实录》卷二十六、二十七记载,明太祖在明洪武元年正月登基前先到朝阳门外东南方的天坛祭祀,然后再到明故宫奉天殿登基。南京的中山门原名朝阳门。根据《明实录》记载的位置,天堂村的位置应该就是明初天坛遗址的位置。根据《大明会典》一百八十一卷记载:“吴元年作新内……洪武十年改做……”,我们了解到明王朝于建国前已经在南京建成皇宫,当时推崇敦朴,主张“国之所重,莫先于庙社”,“宫室但取其完固而已,何必过于雕斫”(《明实录》卷十六),所以,“天坛坛面及趾,饰以琉璃砖,四面琉璃栏杆”(《明实录》卷十九),而新内城,即明故宫于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建成时,“制皆朴素,不为雕饰”(《明实录》卷二十),其建设工程在洪武时期仍在继续完善中。值得一提的是,明故宫遗址出土的瓷制建筑构件的品种有白釉、黑釉、釉里红等。釉里红建筑构件十分罕见,仅在此处和安徽凤阳明中都有出土。釉里红瓦当上的龙纹为四爪,时代可以早至元末,明太祖朱元璋称吴王时期。
2.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元末明初瓷器
自1964年以来,随着南京明故宫遗址周边城市建设工程的施工,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元末明初瓷器有三次重要的发现:
第一次,1964年春天,在明故宫遗址玉带河的疏浚工程中发现了大量明代瓷片,经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和张浦生先生研究,其中有一批洪武时期典型的官窑瓷器,最典型的就是红彩龙纹盘,它是洪武二年建立珠山御窑厂的有力物证。第二次在1995年,现钟山宾馆的基建工程中出土了一批洪武瓷器,以白釉印花碗盘为多,还于明故宫明初社稷坛遗址,现在黄埔广场小区的基建工地出土的水井中出土了一批洪武至永乐时期的白釉梅瓶、爵杯和碗。出土时,它们置于深11米的水井底部铺着的木板之上,至于其中的故事,不得而知。第三次于1999年底至2000年初,在明故宫原武英殿遗址附近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批洪武时期的白瓷、青花和龙泉青瓷以及白瓷筒瓦等残件标本,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二、南京明代王公贵族纪年墓出土瓷器
1950年以来,南京地区出土了三十余座明代王公贵族墓葬,一般分布于三处慕区,第一处是中央门外幕府山南路一带的功臣墓区,这是一处早期墓群,主要有明洪武四年的东胜侯汪兴祖墓和明洪武三年的康茂才墓。康茂才墓早年被盗,发掘时没有发现瓷器。第二处位于中华门外南郊,有沐英家族墓,宁河王邓愈墓,宋晟家族墓。李杰(未发掘)墓,俞通海和俞通源兄弟墓。第三处在太平门外中山之阴,有常遇春墓(未发掘),靖海侯吴祯家族墓,中山王徐达(未发掘)家族墓和李文忠(未发掘)墓。现择其中重要的和纪年墓出土的瓷器,按家族介绍如下,收藏单位无专门列出者皆为南京市博物馆:
1.沐氏家族墓出土的青花梅瓶
元末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高44.1厘米、口径5.1厘米、足径13厘米,1950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观音山明代沐英墓出土。折沿,小口,圆肩,长腹,腹上有二道接痕,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青花发色苍翠浓重。通体五层纹样: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纹,画面点缀芭蕉和松竹梅等纹饰,胫部饰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有大括号式的莲瓣尖。这是一件国宝级文物,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41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14厘米,1959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应塘村明正统四年(1439年)沐晟墓出土。胎质坚致。折沿小口,口沿平,细短颈,圆肩,长腹,下部渐收,平底内凹成浅圈足。白釉泛青,肥腴。青花发色浓重。肩部为杂宝覆莲纹和缠枝莲纹,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胫部饰仰莲莲瓣纹。
2.吴祯墓出土的白釉梅瓶
景德镇窑白釉梅瓶,高42.2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3.8厘米,1983年江苏省南京市太平门外岗子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墓出土。短颈,上窄下宽呈梯形,瓶体修长,腹部有二道明显的接痕,胫部微束再微微外撇,平底,内凹成环形浅圈足,砂底,可以看到旋坯痕。白釉肥腴滋润。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3.俞通源墓出土的磁州窑白地褐花梅瓶
梅瓶高37.5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厘米,1978年江苏省南京市戚家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俞通源墓出土。灰黄色胎,胎质较粗。小口,卷唇,丰肩,下腹内收,平底略外撇。米黄色底釉,釉汁均匀,开细片纹,黑褐色彩绘,肩部一周绘6组缠枝花卉,上下各饰一周连续莲瓣纹。砂底。这座墓葬一共出土瓷器14件,这样的磁州窑米黄地黑花梅瓶2件,青白釉暗花盘7件,青白釉暗花碗4件,瓷缸1件,共14件。其兄俞通海夫人于氏的墓中也出土了大同小异的磁州窑米黄地黑花梅瓶1件,龙泉窑青釉梅瓶2件和1件残青花梅瓶。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中展出。
4.宋晟家族墓出土的景德镇窑白釉、青花器和龙泉窑青釉器
196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宅山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宋晟墓中出土了白釉碗20件,白釉茶碗4件,白釉高足碗6件,白釉盘58件,白釉小酒壶4件,白釉玉壶春瓶4件,白釉双耳瓶2件,青釉碗12件,青釉盘58件,青釉花盆1件,共169件瓷器。明永乐十六年宋晟夫人叶氏墓中出土了48件瓷器,白釉碗9件、白釉盘15件、白釉高足碗2件、白釉双耳瓶2件、白釉暗花花卉纹梨式壶1件、白釉执壶1件、白釉罐1件、黄釉炉1件、青釉盖罐5件、青花大碗l件、青釉盘4件、青釉执壶2件、青釉玉 壶春瓶2件、青釉小壶2件。墓中一共出土瓷器217件。
宋晟父亲宋朝用墓中出土了一件龙泉窑淡青釉碗,内壁光素,外壁有凸起的菊瓣纹,宋晟儿子宋琥和长孙宋铉夫人墓中各出土了一件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宋铉墓在发掘前已经被破坏,经清理墓中出土了1件残青花碟和一件青釉碗。宋铉夫人墓中出土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
宋晟字景阳,安徽定远人,随父宋朝用参加朱元璋的反元战争,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督指挥使,永乐初被委以西北边务,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一员大将。南京郊区明代王公贵族家族墓葬群中,宋氏家族墓葬群中出土瓷器最多,其中又以宋晟叶氏夫妇墓中出土最多,叶氏墓中还出土了元青花碗,这些情况都应该与他在江西任过都督指挥使和贵为皇亲国戚的身份有关——宋晟与元配叶氏夫人的长子宋琥取安成公主为妻,宋瑛为许夫人所出,取威宁公主为妻。
下面具体介绍宋氏家族墓中出土的8件洪武时期瓷器:
明洪武景德镇窑白釉兽耳衔环玉壶春瓶,高36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11.4厘米,宋晟墓出土。胎质坚致,有盖,撇口,束颈,双耳作兽首状,各贴附一环,溜肩,圆鼓腹,圈足。白釉肥腴,有棕眼和缩釉现象,釉底。玉壶春瓶有盖的很少见。墓中一共出土2件同样的玉壶春瓶,同墓葬群中,其妻叶氏的墓中也出土2件同样器物。现在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暗花牡丹纹花盆,高15.6厘米、口径23.4厘米、外底径19.4厘米,宋晟墓出土。灰色胎,胎质坚致。方口,直腹,下部微敛,折向底部,下设三只踢足。炉底的中部为浅饼形足,中间有一直径3.5厘米的洞,出土时洞中有一只砂质陶堵头,拿掉堵头,可见有一周垫烧痕。内外壁皆饰龙泉青釉,釉质均匀,外底足部及足边一周未施釉,显现砖红色。外壁装饰暗花缠枝花卉纹,构图疏朗。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明洪武景德镇窑白釉玉壶春瓶,高26.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8.2厘米,叶氏墓出土。玉壶春瓶为白胎,胎质坚致。小口,束颈,溜肩,圆鼓腹,腹部有一道接痕,圈足。白釉润泽肥腴,有棕眼,釉底。足端平切,为较淡的砖红色。
元末明初龙泉窑青釉暗花金刚杵纹盘,高4.8厘米、口径29.4厘米、底径21厘米,叶氏墓出土。灰色胎,胎质坚致,唇口,浅腹,大圈足,足端比较宽平。青釉肥厚润泽,外壁素面,裹足支烧,圈足内有一周火烧红色的涩胎环,圈足内心施釉。盘内心饰印花金刚杵纹。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龙泉窑青釉暗花牡丹纹执壶,时代为洪武、永乐时期。高24厘米、口径8.5×7.8厘米、足径8.8×7.9厘米,叶氏墓出土。胎质坚致,口部和圈足作四瓣海棠式,腹部稍扁,长流,扁条形把手,施青釉,釉色青翠,质地润泽,釉底,不甚规整。暗花装饰,腹部为桃形开光牡丹纹,胫部饰如意云纹,圈足饰卷草纹。叶氏墓中一共出土了2把这样的龙泉窑青釉执壶。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元明清瓷器》展中展出。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松竹梅纹带盖梅瓶,通高41.6厘米、口径6.4厘米,宋晟长子宋琥墓出土,南京博物院收藏。胎质坚致。覆钟形盖,小口,短颈,圆肩,肩部以下修长,平底内凹为极浅的圈足。白釉微微泛青,肥腴滋润,釉里红发色略微发黑。盖面绘莲瓣纹,折沿饰斜方格纹和缠枝牡丹纹;梅瓶描绘七层纹样,颈部为蕉叶纹,肩部三层装饰带,依次为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腹部绘主体纹样松竹梅蕉叶纹,下接海水纹,胫部是花卉仰莲纹。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松竹梅纹梅瓶,高36.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3.4厘米,1991年江苏省南京中华门外铁心桥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宋铉夫人墓出土。梅瓶胎质坚致,卷唇,小口,圆肩,长腹,腹中上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痕,胫部微束,平底内凹成极浅的环形圈足,足外缘有一周不规正的斜削刀痕。白釉微微泛青,肥腴滋润,釉里红发色鲜艳,从颈部至胫部一共绘6层纹饰,依次为:蕉叶纹,卷草纹,缠枝菊花纹,松竹梅纹,海水纹,夹大括号式莲瓣尖的花卉仰莲纹。现在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关于这件梅瓶的造型和纹样有四点需要说明,一是颈部相对比较高,略略上大下小,而不同其它明早期的梅瓶是上微敛,下微丰;二是近底处微外撇,但是外撇的曲线没有元末明初的那样夸张而优美,线条曲线不明显;三是颈下一周的卷草纹是红底白花;四是主体纹样松竹梅纹为一梅二松三竹,三丛竹簧参夹于松梅之间。这件梅瓶的时代应该晚于宋琥墓出土的梅瓶。
宋弦墓清理前被破坏,仅出土残青花碟、青釉碗各一件,另有陶、铁、锡、石等明器40余件。据发掘报告,青花碟瓷质洁白细密,有极少铁锈斑痕,外壁饰缠枝莲一周,内壁口沿饰锦格纹一周,底心绘缠枝牡丹纹。
5.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梅瓶
明早期景德镇窑白釉内府铭梅瓶。高33.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1.6厘米,198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明天顺七年(1463年)怀忠墓出土。胎体比较厚重。小口,圆肩,长腹,腹中部有一道明显的接痕,下部逐渐收敛,平底内凹成环形浅圈足,足边缘斜削一刀。内外皆施白釉,釉层较厚,釉质润泽。砂底。肩部书黑褐色“内府”楷书铭。现于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中展出。
据墓志记载,墓主怀忠于天顺三年冬任司礼监南京守备一职,天顺七年卒于任上。这件梅瓶的时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梅瓶本身的造型和制作工艺上,我们可以将它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和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做三点比较。首先,造型方面。这件梅瓶的体态修长秀美,颈部仍然是上小下大的正梯形,具有元代和明早期梅瓶的特征;胫部近底处内敛再外撇,圈足外圈斜削一刀,这几点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和洪武十二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肩部前二者比较窄,而这件较宽。其次,底部特征。三个梅瓶都是平底内凹成浅圈足,不同的是,明故宫出土的梅瓶旋坯痕比较重,底足中心有收刀点,给人的感觉是工艺干净利索;而洪武十二年墓和内府铭梅瓶底足的处理就没有这种力度,且内府铭梅瓶的足端呈窄环状,比洪武十二年墓的宽。这三点都表明了这三个梅瓶在制作时代上的不同。明故宫出土的赏赐铭梅瓶时代最早,在元末明初,也就是1368年前后,洪武十二年吴祯墓出土的梅瓶在时代在洪武前十二年,而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梅瓶时代最晚。
第二,从怀忠本人的经历来看。怀忠是交趾(即现越南)人,永乐时期人宫,“宣德中,奉旨简拔,从翰林讲习,以待擢用”(墓志铭语),他去世后,墓碑上有“发迹交南(即交趾),归于中土,位列内臣,为国匡辅”的赞颂语,并且墓志上还有“谕祭赐宝钞十千贯,复命所司造坟于应天府江宁县龙山之阳”的记载。说明朝廷给予怀忠的安葬待遇是很高的,而当时梅瓶的用途之一是皇族高官的追葬品。
第三,关于梅瓶上的“内府”铭文。内府即内府衙门,是明代司礼监、御马监等24个官宦机构的统称,司礼监为明代宦官机构之首。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仍为留都,也有一套国家管理机构。据发掘简报:南京守备为明代宦官机构之首——司礼监的重要外差。一职设于永乐十七年明朝迁都以后,职责是“综理内外政务,训练军马,护守城池”(墓志铭语),是南京的最高管理者。怀忠于天顺三年冬到任,天顺七年三月卒于任上,任职仅3年多时间,而在怀忠以后就未再设此职。据发掘简报,洪熙元年始设南京守备,相应的梅瓶釉质不及永乐白釉,而与宣德白釉相类。
第四,回到内府铭白釉梅瓶本身分析,观察其白釉,釉色微微发灰,釉质也不甚白净,釉面有许多棕眼,不及永乐时期白釉精美,而于宣德白釉相类,故推测怀忠墓出土的内府铭白釉梅瓶的时代应该在明宣德时期或者稍晚。
总之,明故宫和南京郊区王宫贵族墓出土的陶瓷资料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对于研究陶瓷发展史和社会历史都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