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桥梁被建立起来,所以,对于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求严谨,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本文针对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公路桥梁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技术如果更加完善,工程质量也会很好,为了以后的公路桥梁的质量更加好,要求桥梁方面的技术人员对于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做到更加完善。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准备过程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一个非常牢固的地基。钻孔机分为很多种,有一种是具有钻塔的,要想使它稳固的呆在地基上,就必须使它的护筒和卡孔的中心在同一条线上,前提是这条线必须垂直于地基。还有另外一种稳固方法就是让钻头和起重滑轮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线上。当这一切固定好以后,这是就需要用平滑而且坚硬的木头或者石头把下面垫平。第一点,在钻机还没有进行固定之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夯实,夯实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场地基的平整。
三、施工主要工序
1、护筒埋设
护筒的埋设是相对于钻孔更为重要的关键工序,通过定位的控制桩,找到护筒的圆心位置。十字线在护筒的顶部或底部,保持护筒中心与钻机中心重合,用水平尺测试保持护筒竖直方向,采用护筒驱动器把护筒压入,在回填粘土时要注意保证护筒的垂直度避免泥浆流失或掉落。护筒的上口应该采用绑扎方木对称吊紧,避免下窜。护筒的内径应该大于钻头的直径,当埋设位置较深时,可以采用多节护身连接的方法进行施工,保持深度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护筒的顶要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cm,并比地面高出0.3cm,采用粗颗粒土进行护筒外侧周围密实回填。
2、钻孔与清孔
在安装桩机时,要保持地基非常的稳固,充分利用钻机的动力和地笼结合的方式,把钻杆移动定位到位,利用千斤顶把机架顶起,精确定位,保持重滑轮、钻头与护筒中心保持在同一垂线上,钻机的位置偏差应该低于20mm。钻孔前,保持地面的压实与平整,调整钻机的水平位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随时检查,保持平台水平与稳定。避免在作业过程中钻机移位或者产生过大的摆动,如果是在旧的建筑物周围进行施工,需要提前勘探,避免障碍物的存在,一旦发现有障碍物,需要用冲击钻来进行施工,为了确保孔的垂直度尽可能选择二次成孔。清孔主要是指对孔底的沉渣进行清除,沉渣会影响到灌注桩的承载能力,所以要利用泥浆的流动性把冲击桩底部的沉渣进行清除。在施工规范中,泥浆黏度测定17~20min,含砂率低于6%,拌制泥浆需要根据施工机械与工艺进行配合比设计。
3、钢筋骨架制作与安装
对钢材的质量确定后再进行钢筋笼的制作,验收时,对钢筋笼的直径、长度、规格与数量等都需要进行检查,尤其是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保证在吊装时能够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吊环的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需要根据底梁的标高复核吊环的长度。在吊装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对钢筋笼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需要对焊缝与焊口进行补焊。在吊笼下放过程中,不能碰到孔壁,如果吊装过程中感觉受到阻力,不可强压,避免造成坍孔问题,如果是因为没有垂直而造成的受阻,需要提出后再次进行找垂直度吊装,如果因为成孔偏斜造成的,需要进行复钻纠偏,在孔通过验收后重新吊装钢筋笼。
四、加强成桩阶段施工质量的控制
1、注意钢筋笼的制作
制作钢筋笼的首要建材是钢材,为保证钢筋笼的制作质量,在制作钢筋笼之前,必须做好三项检查。
(1)检查新进钢材的数量、直径、长度等规格要求和质保资料。
(2)检查钢筋笼吊环能否承载钢筋吊放和绳索的流畅程度,在吊放过程中必要地缩放吊环的长度,确保钢筋能准确埋入应达到的标高。垂直吊放不流畅时,应停止吊放及时寻找原因,力求流畅的垂直吊放以免钢筋笼碰撞孔壁,造成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问题;发现成孔偏斜则需要重新钻孔校正偏斜,再进行钢筋笼吊放。
(3)检查钢筋笼每一节连接焊缝,补焊不规范的焊缝、焊口。
2、注意清孔工作
由于岩粒、砂粒等大量沉积桩孔底部形成沉渣,影响灌注工程的质量,因而,清孔是建造灌注桩之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利用泥浆的黏结力、浮力和循环流动力把桩内的沉渣清理干净,叫清孔。出于这个目的,泥浆的制备要严格遵循黏度在 17-20min 之间、含砂率小于6%、胶体率大于 90%等规范指标,根据工艺、施工机械及穿越土层拌制,采用膨润土或高塑性黏土泥浆制备。
3、混凝土的制备及再次清孔
成桩的主体最重要的是混凝土,主要由水泥、中粗砂、石料與水搅拌混合,其中各种材料按照特定的含量比会形成良好配合比,减少混凝土离析程度。在每次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核对配合比、准确校验计量、填写原始记录以及制作试件,做好严格计量、测试管理这两环。混凝土搅拌时间的长短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直接影响,在混凝土灌注到成桩的全过程滋生夹泥、堵管、断桩等问题。避免混凝土灌注过程的问题,应随时了解导管的直径和埋入深浅、混凝土面的高低,气温高低,成孔深浅,并记录备案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这些变量的数据。水下混凝土灌注主要依靠导管进行,必须保证管道畅通,以防漏气漏浆,影响灌注。在桩孔的设计标高用钻杆第 1 次清孔,使孔口返浆在 1.00-1.20 间、孔底沉渣厚度在 50mm 之下。吊放钢筋笼沉放导管时,桩孔内的沉渣沉积桩孔底部,必须在灌注前利用导管第 2次清孔。
五、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难点解析
1、防止钢筋骨架上浮
钢筋骨架上浮的对于后续施工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应该弄给,在灌浆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或是导管会对钢筋骨架进行向上的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骨架“上浮”。在进行钢筋骨架安放的过程中,采用混凝土块对钢筋骨架进行压制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造成的上浮。而在插入混凝土导管的过程中,尽量将导管置于孔径的中心,防止触碰造成的影响。
2、防止灌浆出现的气塞
在进行缓凝土灌注的过程中,由于导管中的空气被压缩,会产生类似于气塞的现象,该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内形成气包,使后续的混凝土无法下料。为了预防气塞现象的发生,可以在注浆的过程中,将注浆的位置偏向于导管边,从而将导管的空气排出。另外,可以采用有筛眼的钢管依附在导管口,从而可以起到透气的作用。
3、埋管
埋管是由于灌浆结束后,导管在混凝土中无法取出。导致埋管的原因是因为导管在混凝土中过深,从而导致两者的摩擦阻力太大。如果强行拔管,可能会导致导管被拉断。对于埋管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因为在施工设计中,必须就埋设深度进行严格的要求,一般不能够超过 6~8 m。在灌浆的过程中,采用振捣器进行振捣。一方面可以使混凝土混合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混凝土初凝而导致的埋管。在进行灌浆的过程中,需要对导管的接头螺栓进行检查,防止因为螺栓不紧而导致的导管脱落现象。如果已经发生了埋管,不可以采用强拔的方式进行处理,防止导管被拉断。如果不是进行混凝土凝固而产生的埋管,可以采用千斤顶等进行试拔,同时利用护筒插入混凝土中吸出少量混凝土。然后将小护筒拔出后,再次进行灌浆,并且采用灌浆补强进行补强。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公路桥梁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这方面而言,完善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不仅能保障桥梁工程的质量,还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努力改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并且在施工中不断的要求施工人员按制度执行。
参考文献
[1]于英梅 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之我见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01):77-80
[2]莫毅舟 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 山西建筑 2010 (06):90-95
【关键词】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公路桥梁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技术如果更加完善,工程质量也会很好,为了以后的公路桥梁的质量更加好,要求桥梁方面的技术人员对于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做到更加完善。
二、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准备过程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有一个非常牢固的地基。钻孔机分为很多种,有一种是具有钻塔的,要想使它稳固的呆在地基上,就必须使它的护筒和卡孔的中心在同一条线上,前提是这条线必须垂直于地基。还有另外一种稳固方法就是让钻头和起重滑轮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线上。当这一切固定好以后,这是就需要用平滑而且坚硬的木头或者石头把下面垫平。第一点,在钻机还没有进行固定之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夯实,夯实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现场地基的平整。
三、施工主要工序
1、护筒埋设
护筒的埋设是相对于钻孔更为重要的关键工序,通过定位的控制桩,找到护筒的圆心位置。十字线在护筒的顶部或底部,保持护筒中心与钻机中心重合,用水平尺测试保持护筒竖直方向,采用护筒驱动器把护筒压入,在回填粘土时要注意保证护筒的垂直度避免泥浆流失或掉落。护筒的上口应该采用绑扎方木对称吊紧,避免下窜。护筒的内径应该大于钻头的直径,当埋设位置较深时,可以采用多节护身连接的方法进行施工,保持深度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护筒的顶要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cm,并比地面高出0.3cm,采用粗颗粒土进行护筒外侧周围密实回填。
2、钻孔与清孔
在安装桩机时,要保持地基非常的稳固,充分利用钻机的动力和地笼结合的方式,把钻杆移动定位到位,利用千斤顶把机架顶起,精确定位,保持重滑轮、钻头与护筒中心保持在同一垂线上,钻机的位置偏差应该低于20mm。钻孔前,保持地面的压实与平整,调整钻机的水平位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随时检查,保持平台水平与稳定。避免在作业过程中钻机移位或者产生过大的摆动,如果是在旧的建筑物周围进行施工,需要提前勘探,避免障碍物的存在,一旦发现有障碍物,需要用冲击钻来进行施工,为了确保孔的垂直度尽可能选择二次成孔。清孔主要是指对孔底的沉渣进行清除,沉渣会影响到灌注桩的承载能力,所以要利用泥浆的流动性把冲击桩底部的沉渣进行清除。在施工规范中,泥浆黏度测定17~20min,含砂率低于6%,拌制泥浆需要根据施工机械与工艺进行配合比设计。
3、钢筋骨架制作与安装
对钢材的质量确定后再进行钢筋笼的制作,验收时,对钢筋笼的直径、长度、规格与数量等都需要进行检查,尤其是注意钢筋笼吊环长度,保证在吊装时能够准确地吊放在设计标高上,吊环的长度是根据底梁标高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需要根据底梁的标高复核吊环的长度。在吊装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对钢筋笼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需要对焊缝与焊口进行补焊。在吊笼下放过程中,不能碰到孔壁,如果吊装过程中感觉受到阻力,不可强压,避免造成坍孔问题,如果是因为没有垂直而造成的受阻,需要提出后再次进行找垂直度吊装,如果因为成孔偏斜造成的,需要进行复钻纠偏,在孔通过验收后重新吊装钢筋笼。
四、加强成桩阶段施工质量的控制
1、注意钢筋笼的制作
制作钢筋笼的首要建材是钢材,为保证钢筋笼的制作质量,在制作钢筋笼之前,必须做好三项检查。
(1)检查新进钢材的数量、直径、长度等规格要求和质保资料。
(2)检查钢筋笼吊环能否承载钢筋吊放和绳索的流畅程度,在吊放过程中必要地缩放吊环的长度,确保钢筋能准确埋入应达到的标高。垂直吊放不流畅时,应停止吊放及时寻找原因,力求流畅的垂直吊放以免钢筋笼碰撞孔壁,造成造成坍孔、钢筋笼变形等问题;发现成孔偏斜则需要重新钻孔校正偏斜,再进行钢筋笼吊放。
(3)检查钢筋笼每一节连接焊缝,补焊不规范的焊缝、焊口。
2、注意清孔工作
由于岩粒、砂粒等大量沉积桩孔底部形成沉渣,影响灌注工程的质量,因而,清孔是建造灌注桩之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利用泥浆的黏结力、浮力和循环流动力把桩内的沉渣清理干净,叫清孔。出于这个目的,泥浆的制备要严格遵循黏度在 17-20min 之间、含砂率小于6%、胶体率大于 90%等规范指标,根据工艺、施工机械及穿越土层拌制,采用膨润土或高塑性黏土泥浆制备。
3、混凝土的制备及再次清孔
成桩的主体最重要的是混凝土,主要由水泥、中粗砂、石料與水搅拌混合,其中各种材料按照特定的含量比会形成良好配合比,减少混凝土离析程度。在每次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核对配合比、准确校验计量、填写原始记录以及制作试件,做好严格计量、测试管理这两环。混凝土搅拌时间的长短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直接影响,在混凝土灌注到成桩的全过程滋生夹泥、堵管、断桩等问题。避免混凝土灌注过程的问题,应随时了解导管的直径和埋入深浅、混凝土面的高低,气温高低,成孔深浅,并记录备案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这些变量的数据。水下混凝土灌注主要依靠导管进行,必须保证管道畅通,以防漏气漏浆,影响灌注。在桩孔的设计标高用钻杆第 1 次清孔,使孔口返浆在 1.00-1.20 间、孔底沉渣厚度在 50mm 之下。吊放钢筋笼沉放导管时,桩孔内的沉渣沉积桩孔底部,必须在灌注前利用导管第 2次清孔。
五、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难点解析
1、防止钢筋骨架上浮
钢筋骨架上浮的对于后续施工会造成比较明显的应该弄给,在灌浆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或是导管会对钢筋骨架进行向上的作用,从而导致钢筋骨架“上浮”。在进行钢筋骨架安放的过程中,采用混凝土块对钢筋骨架进行压制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造成的上浮。而在插入混凝土导管的过程中,尽量将导管置于孔径的中心,防止触碰造成的影响。
2、防止灌浆出现的气塞
在进行缓凝土灌注的过程中,由于导管中的空气被压缩,会产生类似于气塞的现象,该现象会导致混凝土内形成气包,使后续的混凝土无法下料。为了预防气塞现象的发生,可以在注浆的过程中,将注浆的位置偏向于导管边,从而将导管的空气排出。另外,可以采用有筛眼的钢管依附在导管口,从而可以起到透气的作用。
3、埋管
埋管是由于灌浆结束后,导管在混凝土中无法取出。导致埋管的原因是因为导管在混凝土中过深,从而导致两者的摩擦阻力太大。如果强行拔管,可能会导致导管被拉断。对于埋管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预防,因为在施工设计中,必须就埋设深度进行严格的要求,一般不能够超过 6~8 m。在灌浆的过程中,采用振捣器进行振捣。一方面可以使混凝土混合均匀,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混凝土初凝而导致的埋管。在进行灌浆的过程中,需要对导管的接头螺栓进行检查,防止因为螺栓不紧而导致的导管脱落现象。如果已经发生了埋管,不可以采用强拔的方式进行处理,防止导管被拉断。如果不是进行混凝土凝固而产生的埋管,可以采用千斤顶等进行试拔,同时利用护筒插入混凝土中吸出少量混凝土。然后将小护筒拔出后,再次进行灌浆,并且采用灌浆补强进行补强。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公路桥梁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这方面而言,完善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不仅能保障桥梁工程的质量,还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在施工中,一定要努力改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并且在施工中不断的要求施工人员按制度执行。
参考文献
[1]于英梅 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之我见 中国科技信息 2010 (01):77-80
[2]莫毅舟 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质量控制 山西建筑 2010 (06):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