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m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對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除了心脏自身功能及构造的损伤,还合并全身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尤其是肾脏。因心脏与肾脏共同参与调节体液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故能够彼
一、使用白板創设和谐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交互电子白板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可以比较容易地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从网络上随机插入视频,利用电子笔的转化功能,采用不同的颜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素材,同时这些变化莫测的生活情景能较好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提高了课堂效益。例如我在执教四年级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我首先选取了甲和乙比赛赛跑的实况录像,看完后学生们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采用静态和动态经济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了景宁县厚朴人工林的成本构成和各项经济指标,结果表明:7年间伐15年主伐的厚朴速丰林,年均利润可达到6519.7元/hm2,产投比6.19,内部收益率30.14%,资
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文以载道”理论影响深远,即文章作为一种显“道”的工具,人为地降低审美价值追求,而将其社会功用价值放大,从而使文章成为道学的附庸。而“文以贯道”理论虽在“文以载道”之前就已产生,但在后世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把两种学说混称为“文以载道”,而忽视了其二者间的差别。“贯”与“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与理论反映却差之甚远。本文从两种文道关系理论的产生过程、内涵理解和
摘 要:“诗言志”说在我国古代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成为历代言说者论说的对象,是一个极具阐释性的诗学命题。本文从还原诗的原始状态入手,以诗的发展分期为线索,阐释了不同分期中“诗言志”的内涵,并由此勾勒出“诗言志”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总体形态和趋势,以期寻找到阐释“诗言志”说的新角度。  关键词:诗言志;“诗乐舞”;群体情感;个体情感  作者简介:王洪印(1992-),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四川大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两宋理学为学术背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讨论传统儒家诗教思想中的“思无邪”。结合两宋“政治文化”的背景,阐述两宋理学家有关“思无邪”的代表性对论述,借以说明两宋理学家对“思无邪”这一概念的理学阐释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两宋“政治文化”的产物。  关键词:宋代理学;思无邪;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背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Bc)是革兰阴性需氧非发酵菌,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者和慢性肉芽肿(chronic granulomatous,CG)患者感染,使患者出现无症状带菌、慢性感染或洋葱综合症,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特别难以根除。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近年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上述两种疾病以外感染
“导”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据纲扣本,采用灵活的导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本文试图从课堂的阅读教学上浅论自己的几点看法 。  一、化“苦学”为“乐学”的情感导学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感动人,先得有真情,然而情来何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置教学情境,从而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与作者共鸣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之泉,使之汹
摘 要:小说自宋元时代开始兴盛,并以话本的形式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纵观明清小说,無论是拟话本小说还是章回体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收到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本篇将探究宋元话本在体裁形式、内容题材、语言特色等方面对明清小说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影响  作者简介:任培兵(1991-),男,汉族,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