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峰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海峰,1995年8月生于湖北黄石,就读于湖北理工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诗林》《长江诗歌》等。
  夜雨寄北
  七月独好声色,跋涉一程山水
  如磁湖、团城山公园。山居澄明
  在旷野处,避开万家灯火。负重的河流
  是你的睡眠、是你的水面,因连夜降雨
  西窗的墙壁湿润且暴虐,红烛摇曳
  捧起淅沥的雨声,注入低平的眼睑
  “我偏爱顽石,以及断崖等待日出的人”
  于山川缝隙,引幡入梦,我把所见的树叶
  摇落,一条失重的鱼,快速下坠
  如大雪封山,草木诛心,人世这般倥偬
  “我分明瞥见一条河流、一只飞鸟,但我不说”
  醒来,在你那,已不是奔流的河水
  也无晨钟,紧握寒凉手指
  “想恨,却刹那间归来的,是爱”
  闲时书
  等待着推门而入的人,在受困的边境
  步步紧逼,不见奔流到海
  我执意纠正河流,像纠正方言的发音一样
  人们从桥上穿流而过。而我整日待在这里
  苔藓漫过门前的磐石,一纸荒唐的言语
  破门而入,一滴水打湿不了一座城市
  把揉皱的纸团打开,摊开变成了低空云朵
  以及故乡的青草坦荡,跋涉旧山河
  “除非你执意关掉窗子,不然雨水会淋进来”
  落日西沉,目送河流远去
  企图打捞自己,打捞一世清白的人已老去
  太多的词不达意,就像鸽子折向云朵扑去
  “守着一片水域,经历着爱与孤独”
  言语
  久坐的我,执迷于言语的枯井
  “醒来依然觉着爱”像蝴蝶纵身一跃
  在空中划出的弧线,落在肩头
  化作朝思暮想的低檐长亭,窥见落日
  穿过人流,人们不相言语
  此时暮色是泛滥的,夜色渗透体内
  溢出表层的汗,以及衰败的声音
  像喘息,如蝴蝶一般老去,继续相爱
  回到住处,落得清醒,对面楼层的灯火
  从废墟得到的启示,偏爱蝉鸣
  喜欢一个姑娘,表达爱意就像明月
  可以通透的敘述,言语是执迷不悟的抒情
  月色
  月色在你眼里,此时静谧
  得以窥见整个夜晚的秘密,身体淌出来的游鱼
  被你拥入怀的是水,七月之水击中你
  被你眷恋的往事,误做了一只山间的麋鹿
  抬头,月色落下。像一片叶子下坠
  随流水逝去,身体只不过是梦捏造的具象
  鱼和鹿都由迟疑片刻产生:
  “夜色如水,且波澜不惊”
  把掉漆的身体塞进光和影,一次风暴
  席卷她的花园,低头望向水面
  我在想你画她,仔细端详。我的目光不会撒谎
  手不由自主放下,我们呼吸,
  用身体去交换夜晚的秘密吧,彼此不语。
  七月二十一日
  手掌因编织而温暖。——张枣
  我们袒露,在降落的时刻
  去除体内的轰鸣,此时大多数人还在昏睡。
  我们把梦境不断平移,依附的铁床
  缺少木质的温暖,炽热的光,如同喧嚣的发声
  一起被打入床底,风还在走廊吟唱
  今晚的留白,不见皓月,落魄显得格外沉重
  没有杯盏,滚烫的雨水死于腹中
  一匹马到了晚年,如暮气消停
  风流之事会如水流淌,
  枯水的河床,一颗多情的种子植于
  疲劳的忧郁之书,倒下如烟囱,白烟不是雪。
  岁末独怀
  岁末,你说独身前往拜祭祖母
  冬日的北风结实于一张张冥纸,早衰的身体
  目送如一捧黄土聚散的落霞,在僻静的后山上枯萎,
  残灰紧贴影子渗进村庄的缝隙
  我们在亭中闲坐,谈及早年酗酒的父亲
  在多梦的夜晚多被大雨淋湿,被祖母放进柜子里
  如风调雨顺的诸年里,把热枕留给所爱
  当年祖母不小心踢翻火盆,木质的祖屋成了
  小外孙衣襟上被炭火滋破的一点
  是你说的,亲情是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有人争做暴君,心却似霓虹。
  “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
  整日饮酒,欲把今天喝往昨日
  清醒时看云,糜烂的阳光打在分明的脸上
  亲人却远在那一头,枯草在光影搏斗中内耗
  飞乌衔鱼而过,而谁又能衔接黄粱似的梦
  如常
  晚餐前妈妈总会对着十字架祷告,
  我们年轻,自信没有经历苦难也不会相信神
  会眷顾我建在河岸的房间。黄昏往后
  隔窗不见万家灯火,
  在空洞的夜晚没有风,而我养着鱼
  瓷碗盛满清水,夹菜的筷子藏在被窝里软趴,
  我们曾优雅地尝试艰涩,反复地做梦
  大雪覆压枯木的神经,
  隔夜浇灌的旷野,在冬日里迟暮。
  白日里那些打滑的问候,未脱口便卡住
  如水渍积聚,在退潮前暗自吞咽
  在如常的滋味里选取盐的一种,
  即使是雪,他的爱也显得不合时宜。
  十二月
  月亮爬上来时,变节的云朵
  如何守住这倾覆的夜晚,不如去观鱼。
  到底是做了一尾羞怯的鱼儿,用渗汗的叶片
  遮住眼里的秋水。在旧址中
  遁入空庭,用篾片编织取悦自我的笼子
  镂空了一道又一道的稚气
  还好腕力尤在。俘获纸片上的简体字
  仅凭有限的手法,踩着鼓点,在无人应答的上空
  打了个暗藏的死结。正如我要告诉你
  黄石进入了冬天,在危险的人群中踱步
  脚下是阴郁的尘土,像积聚的闪电
  没有人比我更懂,我的麻木,借助影子
  吃饭、睡眠,直至湖面盛放不了
  一块素冰的裂开。
  潜行于暗夜的我们,我明白自己的边界
  如同摸索蓄满水的池子,打开堤口。
  我听着迟缓的流水声入睡,却在等叫我醒来的人。
其他文献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女主人公纠结缠绕的生命记忆时,作家并未执持于单刀直入式的
从字面上分析“语文”的“语”:左面一个“言”,右面一个“吾”,就是用口说话的意思,“文”就是作文。可见语文教学的两大功能——教会学生说话,教给学生写作文。说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好笑,说话我从小就会,还用学吗,其实,说话与会说话是两码事,“说话”说明你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会说话”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怪有人说,说话需要你一辈子,并且是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学不到呢。而作文呢?是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赡养老人,感恩尽孝,是我们每个子女成人后思考最多的问题,谈论最多的话题,类似的场景睁眼就可以看到,张口就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今天我就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学生丧失了
一、“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们常常为一些教学问题感到疑惑,例如: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歌、能大段的背唱歌词却无法完成一首诗歌的背诵?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中,却能将班级卫生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能将一台元旦晚会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他们昏昏欲睡,而在排演戏剧时可以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美国著
游戏和戏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文学态度,不管带有多少现代民主的成分,后现代主义贡献给我们的革命资产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敌意,那些诸如“私人性”、“世俗化”等等具有颠覆性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憎恨学派”的面孔,它们在颠覆统一意志的同时也树立了自由意志的新王权,而讽刺则往往是这种转折时代的主要表情。  不过,《天边的情人》首先还是一种世态讽刺,它通过人像描摹的方法勾勒社会世相:作品讲述一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 ,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靓丽的开头,它就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自然这篇文章档次就会大大提升。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的开头称为“凤头”,因为凤凰鸟头美丽小巧。我们的文章的开头如能和“凤头”一样漂亮,那么考试作文获得高分或者满分,也就并非高不可攀的神话了!  那么怎样写好“凤头”呢?     一、开门见山法    一考生在《生命的芳香》一文中这样打头:生命如花,芳
新课标的颁布,为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