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课程初探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hai10m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遵循《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进一步培养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意识,以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乐山师范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将《西方文化与礼仪》、《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本文将从该课程开展双语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施结果进行梳理,以说明双语课程建设对于该专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背景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双语教学的文件,如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2007年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以下简称《意见》。这三个《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渐次对全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意义、目标以及具体实施提供了规范,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随着这些文件的出台,全国很多高校就相关教学领域展开了有关双语教学及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讨论,涉及范围主要包括双语课程的必要性与实践运行两个角度。高校的这种行为既是应和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在新世纪教育战略布局的新举措,也是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运用第二语言能力的应用之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虽然不是国家最早提出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科领域,但因专业性质和培养人才的方向之顾,这一专业的双语教学受到关注是专业发展和不断提升之必然。实际上在国家推出这几项《意见》之前,就有学者对这一层面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2]虽然此篇论文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双语教学方法问题,但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是适用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对外汉语专业(现已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3]相一致的。在《意見》出台之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更是被提上日程,不少学者和实践者纷纷撰写相关文章,对该专业的双语教学问题进行研讨,或是理论探索,或是实践介绍,但纵观这十几年有关双语课程问题的讨论和教学实践,总体上看双语教学关注度并不高,在知网上以“对外汉语双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双语教学”为题名查阅到的文章总共还不到四十篇,且大多数集中在理论讨论层面,以具体教学实践为基础的论文则少之又少。其实,无论从专业定位还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角度来看,这样的重视度和探讨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双语教学本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独具特色的教学亮点。
  乐山师范学院地理位置位于四川中部,既不靠海也不临边,从学校历史来说为新建本科院校。为此,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同时,国教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有学者所说的“多元语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课堂知识教学融入度不高”[4]120。我们认为,开设双语课程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综合学校定位和定发展现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性质以及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及发展需要等若干条件得出的结论。具体如下:
  第一,学校定位和发展现状需要。乐山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乐山是一个旅游城市,正全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而且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日渐加深,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程度也较之前更深。作为重点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校,应地方之所需,培养具有较强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生是职责之所在。双语课程的开设,正是满足了地方和学校的双重需要。同时“乐山师范学院极为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等37所国(境)外高等教育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活动。”[5]频繁的交流与合作,更多的赴外机会,都促使学生必须提高外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培养目标及要求之必然。国家出台的三个《意见》是顺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现状的一种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往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双语人才……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8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则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应对,也让其独有的专业性质得以彰显。因各高校自身定位不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有所差异,但绝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有以下文字描述:“具有中外语言和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从事汉语国际教学与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7]2007年《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正式颁布,先后于2012年和2015年对此进行了两次修订。该《标准》由五个模块组成,在“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模块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是:“具有跨文化意识”和“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表现为“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8]可见,要成为国际汉语教师,正在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一定要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世界文化,这样才能形成跨文化意识。这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形成与学生所学的文化课程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文化课程的讲授方式则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熟悉外国的文化同时更好将本国文化传播出去,学生必须有着良好地用外语表达文化的能力,训练和提高这种能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便是在课程讲授及学习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第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和发展需要。乐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有八成以上的人的第一志愿是汉语国际教育,也就意味着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最初追求。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中小学教师,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者,公务员,涉外行政等。除了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传播行业的毕业生外,似乎其他两个组成部分与是否具有双语能力的关系不大。实则不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党政机关,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具备双语能力的毕业生的发展前景也更好。为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是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目前双语教学基本模式
  目前来看,英语是我国最为普遍的第二外语,也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自中小学就已开始学习的语言,同时英语也是世界通用语和媒介语,以英语作为双语教学的媒介语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世界接轨。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学者们也都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的。同时《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任教语言的要求中也有“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的规定。由此可见,英语是双语教学语言层面的不二之选。
  有关双语教学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以及实验性问题,研究者从两种语言的融通性、学生基础、学习方法、教学经验培养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也对双语教学的具体思路提出了建议,有的认为在课题教学中“适当采取双语讲授方法,由点及面,从小范围、小章节逐步向大范围、多章节扩展,分步骤、分层级、分章节性进行双语模式的尝试。”[9]90有研究者则在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的生源、教学环境等基本状况后,建议采用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总结的三种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保留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入学时采用母语教学,而后采用一些课程使用母语一些课程使用第二语言教学的方式[10]30-31,认为采用“沉浸法(immersion programme)”和“过渡性(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双语教学法“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和国情”,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说的是汉语,英语始终是外语,不可能、没有必要、也不适合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6]86中肯地说,《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应用语言学的词汇予以宏观总结的词典,用者甚众,其权威性自不必说,其总结的三种教学模式亦基本涵蓋了双语教学的全部要义。采用保留型双语教学模式确实是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方式。
  三、乐山师范学院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乐山师范学院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为此,乐山师范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该专业开设了《西方文化与西方礼仪》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该课程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该课程应与《标准》的模块一相结合,提升乐山师范学院学生的外语知识与技能。为此,我们结合乐山师范学院英语外教是实际情况,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与外教共同开展《西方文化与西方礼仪》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得以顺利实施。将该课程进行双语模式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其一,该课程以双语模式开展,提升国教专业学生的外语的听说能力,其二,学生也能在该课程中提升自我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来扩大国教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英语专业之间差异性。而结合乐山师范学院外教和专业教师的特点,开展中英文两种语言在同一门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无疑非常契合任志萍提到的国教专业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她提到,国教专业人才可有不同侧重点,其中“非师资涉外跨文化交际人才更侧重于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122为此,把这两门课开为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国教专业的人才培养的不同侧重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的提供了知识方面的课程支撑。
  目前,乐山师范学院通过近两年的双语课程实践,已在国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这两门课程明确规定为双语教学模式。可见,乐山师范学院国教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紧紧跟随时代发展,与专业自身特点紧密结合,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在努力。以下以《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为例,对乐山师范学院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说明。本文将从该课程的运行过程进行梳理,以期对引发大家对该课程双语模式的思考。
  (一)课程开设基础
  1.开课时间
  将《西方文化与礼仪》开设的时间设定为大学三年级下期,是基于以下考虑: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基础,且已学过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等文学类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中外文学及文化知识基础。具有站在一个基点设定参照系的意识,能够较好地就所学对一些文化及文学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分析及鉴别。故此时开展双语课程是适宜的。
  2.教师配置
  双语教学普遍的教师配置是一名教师,但本次《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双语课程教学则是由两名教师担任,一名教师负责中文部分教学,一名教师负责英文部分教学。负责英文部教学的是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担任。该外籍教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汉语较好,为对外汉语教育硕士,且有在中国工作的经历,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外籍教师来自西方文化圈,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学生讲授西方文化及礼仪更具“原汁原味”。中英文教师在各个环节皆进行磋商,合作,致力于更大限度提供相对应的语言实景,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语境中体验西方的文化与礼仪。
  3.内容分工
  在开展双语教学时,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文化用中文教学,西方礼仪部分用英语教学。因文化部分相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稍显陌生,为此该部分内容由中方教师用汉语讲解。而西方礼仪部分操作性强,相对而言英语词汇要简单些,故该部分内容由外籍教师负责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为了提升学生对于礼仪部分的认识,并能有操作机会,内容的比重也进行了调整,文化部分占总内容的40%,礼仪部分占总内容的60%。
  4.考核方式
  鉴于本课分中、英文双语教学,而教师配置也是中、英双语配置,故对学生评价时采用的是两部分分开来考核。中文部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英文部分则采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每成员就自己的任务部分进行英语口语展示。如此考核,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中文考核,既能够检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程度及其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又能够考查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的能力;二是英文考核,既能够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切实考查其进步程度,又能有的放矢地在学生解决具体跨文化问题时的协调及应变能力。   (二)课程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本课程为双语教学,故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变动。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单纯教师讲解,以知识输入型为主的模式改为以任务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内容,然后就该部分内容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任务。而且小组内有分工,协同完成任务,做到了每个学生都有做的,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此同时,教师还会就内容进行总结式的任务考核,有温故,也有知新。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参与程度极高,并还与学生的个性特长有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也会带给老师更多的惊喜。同时,教师做到了精讲,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练习机会。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意识的培养,而且更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2.兼顾中外对比的重要性
  本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紧密结合,在内容上也兼顾了中外对比。例如在讲解就餐礼仪时,将中方的就餐礼仪、日本的就餐礼仪与西方的就餐礼仪相结合,从就餐的工具入手,到就餐时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也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对比展示,用“吃面是否可以发出声音”这一任务,带入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这种对比式的教学,显得更为简洁、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为学生今后开展跨文化交际减少了误解和摩擦,更提升了学生的多元化意识。
  3.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效用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现有条件、切实有效提升学生能力为旨归的,只有达到了这一最终效果,才可以说双语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符合实际的。从三年的实际效果来看,乐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一,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外语专业的学生意外,绝大多数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比外语阅读能力相差较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哑巴英语”。经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还不是仅限于日常交流层面的,而且还深入到较为复杂和深入的文化认知和解释层面。再加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高过学校其他专业的绝大多数非外语专业学生,自身素养较好,就使得他们的外语交流能力的提升幅度更大。同时,西方文化和礼仪实际案例的观察和领悟,也让本就有着较强跨文化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和礼仪以及跨文化交流有了更加直观更为透彻的领悟。为此,在该课程结束后,学生纷纷反馈,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更直观地让他们了解到了外方的文化与礼仪。以西方重大节日为例,在西方重大节日里,感恩节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从感恩节的游行活动,到孩子们在节日期间玩的“滚蛋游戏”,甚至到感恩节家家户户吃的食物,都做了一一展示。与此同时,学生还将西方的这种节日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比较,认真考察我国是否有这样的节日,若有,二者的区别和相同点在哪些方面;若没有,学生就要深入到文化内核当中去查找原因。这种将节日深化、细化讲解、跨文化视域对待的方式,让学生就更为直观地了解了西方的重要节日及与中国的异同。无疑,这一条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的标准4.1——“教师应了解中外文明的特点及历史”这一要求相契合。学生还能自觉地将中国的相关节日与之进行比较。无疑,对于教师能力的培养来说十分重要,也十分契合。
  第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得到了双语课程锻炼的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在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素养与未受此训练的学生有明显区别,至少在以下两方面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是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助力。乐山市的峨眉山市是世界旅游大会永久会址,每年召开的世界旅游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代表。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每一年都会去做志愿者,而且参加的人数逐年增加。较好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让他们不但使自身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实践和锻炼,而且还在代表及主办单位的肯定和赞扬中获得了自信心的提升,同时他们的参与与付出也为乐山地方的经济和文化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使得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及文化建设的定位落到了实处。其次是学生毕业后敢于“动嘴”的能力得到提升。此处的“动嘴”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流及事件处理能力。前文提过,乐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基本走向是乐山市的中小学、跨文化传播机构、公务员队伍等。随着乐山市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单位的对外交往也随之增多,经过双语课程训练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不但能够将双语能力及跨文化交往能力较好地体现出来,而且还为各自单位的对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设置为双语课程是可取的,采用小组式的教学方式也是成功的。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西方世界的文化与礼仪因其国际地位之因而备受重视,并几乎成为全球的标准。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国家将汉语纳入到本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如俄罗斯,阿联酋等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从事文化传播的使者,认知和熟悉西方文化与礼仪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知己知彼”、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乐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课程正是应和了这一现状。通过对《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乐山师范学院在2017年修订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西方文化与礼仪》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正式明确规定为双语课程,即以双语教学模式开展这两门的课程的教学,该项修订既有了实践教学的基础,又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这说明该举措是正确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将努力打造在线课程,让学生能反复重复去观看自己感兴趣或是在课堂上暂时未弄明白的知识点,可为学生提供循环观看的资料,更有利于学生彻底弄懂知识点,从而为提升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8-2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23/201006/88633.html.
  [2]左连生.《浅论词汇教学在双语教学中的地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5):69-72.
  [3]王建勤.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C]//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2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2013:43-51.
  [4]任志萍.“普通”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9-123.
  [5]乐山师范学院官网-乐山师范学院简介[EB/OL].http://www1.lsnu.edu.cn/xxgk/xyjj.htm.
  [6]陈春丽,强东红.《保持型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85-88.
  [7]《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B/OL].http://wenxxy.lsnu.edu.cn/jxgl.htm.
  [8]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9]郑庆君.《双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5):89-91.
  [10]杰克·理查茲,约翰·普兰特,赫迪·魏伯.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代瑛(1977—),女,四川隆昌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
  于立得(1976—),男,黑龙江依兰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晨读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却一直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语文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打实他们的语言基础,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晨读教学的地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晨读教学;教学质量;提高方法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伴随人们时间最长的学科。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开始,他就已经通过听觉接触到了语文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首先就要求数学老师能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培养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师角色,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关键词: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参与课堂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教师要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 要:“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这是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研究数学时总结出来的学习数学的精华。数形结合思维可以说是为数学学科而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端,将“数形结合”思维融入到教学中去可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在学生未来数学学习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背景,对将数形结合在其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激情教学法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基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激情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状态,同时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热度与劲头,从而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条件良好的状态下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大大的提高了小学生英语语言
期刊
摘 要:据科学研究发现,画图可以提高人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记忆,相比较于死记硬背来说,画图是十分高效并且准确的一种记忆方法。所以,现在数学也引进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思想,不仅能够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在数学上的成绩。数形结合就是指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现在的数学课本中,概念还是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很多概念比较简化,不能很直观的表达
期刊
摘 要: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革的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要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时代需求,推动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生物教学层面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还要完成核心素养的塑造,以确保生物人才的综合性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渗透;培养  从人的全面发展,打造综合性人才的角度来说,教育需要考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在小学教学阶段属于基础课程,并且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门课程,对学生语文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水平及質量得以有效提升,应当对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更好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必要手段
期刊
摘 要: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后勤工作要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后勤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后勤工作人员要有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后勤;管理;提高;有效性  学校后勤工作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于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后勤管理人
期刊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作了如下的要求:“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知识,了解探究生命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未来发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视水平逐步提升,初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逐步引入了新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教学形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环节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学生对于学科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起到强化课程教学水平作用。目前,问题导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当中,并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果。本文就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