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当代中学生在思想品德上表现出与以往各个时期学生明显不同的特点,主要有政治意识的多元化、现代意识的鲜明性、价值取向的功利性以及心理素质的缺陷性。造成当代中学生思想素质状况的原因既有社会转型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的恶果,还有家庭教育的缺憾。加强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深化教育改革是基础,改革思想政治课是关键,教育力量的整合是重要一环。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分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当代中学生处于一个特别时期:信息时代的冲击,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都使得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分析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从而寻求适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一、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思想上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1、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1%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3.14%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应征。
2、比较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做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就业问题(47%)、腐败现象严重(37%)、高等学校扩招、家庭收入(16%)。这说明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3、高度认同传统道德。大部分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然而,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
2、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事事以我为中心,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60%左右。以上现象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不适应学生的思想发展,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二、思想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中学生思想状况特点,是与社会转型、教育转轨和家庭影响直接相关的。
(一)社会转型的影响
(二)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三)家庭的影响
三、加强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是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当前社会处于转轨时期,信息化、全球化给人们带来极大冲击,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必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所以,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产生了不少问题。当前,深化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它与强调“考分”的应试教育格格不入。要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加大一系列配套改革力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估体制的改革。近几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材内容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取行了可喜成绩。相信只要各方面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建立起来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使得中学生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教学和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勿庸置疑,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在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品德品质的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观点把握轻觉悟提高倾向。一方面,学生可以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说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他们照样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讽刺。另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一些学校视政治为副科,政治课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不愿尽力学,教师不能尽心教。这都使得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深化思想政治课教改过程中,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摆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位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方向,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结构体系,探索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力量的整合是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学生品德养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认真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齐抓共管的思想。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建立起实施中学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体系和教育网络,以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全社会办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思想。目前,国家针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出台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来营造教育大环境。学校也要主动与社区和家长联系,营建青少年教育的小环境。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这一代中学生既有先天优势,也有后天不足。对此,我们既不可视而不见,也不必杞人忧天。只要我们伏下身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关心支持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达到,也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分析;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当代中学生处于一个特别时期:信息时代的冲击,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都使得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分析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从而寻求适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一、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思想上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1、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91%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3.14%的学生表示积极主动应征。
2、比较关注社会。调查显示,中学生对社会问题较为关注。在“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中做出选择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就业问题(47%)、腐败现象严重(37%)、高等学校扩招、家庭收入(16%)。这说明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3、高度认同传统道德。大部分学生都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等典型错误观点。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然而,中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
2、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事事以我为中心,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竟占了60%左右。以上现象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不适应学生的思想发展,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二、思想素质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中学生思想状况特点,是与社会转型、教育转轨和家庭影响直接相关的。
(一)社会转型的影响
(二)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三)家庭的影响
三、加强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是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当前社会处于转轨时期,信息化、全球化给人们带来极大冲击,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必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所以,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重视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产生了不少问题。当前,深化教育改革,首先就是要克服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它与强调“考分”的应试教育格格不入。要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加大一系列配套改革力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估体制的改革。近几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教材内容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方面已经取行了可喜成绩。相信只要各方面继续努力,就一定能建立起来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使得中学生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三)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教学和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品质和健康心理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勿庸置疑,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在中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品德品质的养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观点把握轻觉悟提高倾向。一方面,学生可以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说得头头是道;另一方面,他们照样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无疑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讽刺。另外,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一些学校视政治为副科,政治课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不愿尽力学,教师不能尽心教。这都使得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深化思想政治课教改过程中,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摆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位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方向,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结构体系,探索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四)教育力量的整合是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在学生品德养成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认真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齐抓共管的思想。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要建立起实施中学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体系和教育网络,以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全社会办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思想。目前,国家针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出台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来营造教育大环境。学校也要主动与社区和家长联系,营建青少年教育的小环境。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这一代中学生既有先天优势,也有后天不足。对此,我们既不可视而不见,也不必杞人忧天。只要我们伏下身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关心支持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达到,也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