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己经完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教育模式,突出新理念与新方式的应用,不断改革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观念;方式;认识;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4
一、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只是被动的去记忆,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的形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依旧被动机械的背诵,则丧失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不能充分展现学生个体的能力与素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需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突出教师的引导性职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探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主动的、深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学机会,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形成。
2、转变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则必须按照老师的规定将历史知识背诵下来,以应对考试。新课标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树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惩罚的教学推进手段变为激励、奖赏的手段。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模式、分析理解问题的方式等方面的引导与肯定。
3、重视教师的研究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实践,并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尝试沟通教学的模式,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分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中予以改进,最终形成“思考一分析一总结一再思考一再分析一再总结”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对教材认识
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具体实施者,广大一线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而目前,一部分教师仍旧抱有旧有的教学模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系统观念,没有一个强烈的新课标的指导意识,更谈不上对各式版本课本内容的整合和取舍,只是按部就班地念教材,这种授课模式的落后和不完善的弊端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但一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
因此,要从根本上去培养教师的转型观念,培养教师的新课标意识,转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新课标。在目前,各地的高中教学采用的教学版本虽并未统一,内容也是百花齐放,但只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取长补短,相信能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高中新课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求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最为基础的学习;其次是对课本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再次是能够独立的学习,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阐发性的学习。
例如,教学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达到所谓的基础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发挥自身的探究性,能够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一个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目的,实现新课标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事半功倍,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新课改的内容资源,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目的。相比较传统的书本传授的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多方位、多手段并用的方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课堂的补充,让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比如,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秦王扫六合》的主题曲,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氛围中学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知道了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进行统治的。又如,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教师可以通过几则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视频材料,在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提示。这既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构建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要从历史史实出发,明确历史史实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条件下,那些有着明显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历史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历史史实意义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重视任务性教学,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需要教师安排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人物,来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进而促进和谐的教学模式的形成。 最后,重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检查与复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系统的、有规划的扩大学生的了解范围及学习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满足心理上的要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兴趣。
五、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材重点
1、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现阶段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历史资料与事件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再现出来,用动态的、逼真的资料来冲击学生的视觉,使过去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情境的创设
在历史的教学中,很多历史事件必须要用大量的文字将其产生的背景、原因、结果、所涉及到的人物、年代、意义等讲清楚,而这些内容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因此构成了整个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程度,将历史史实简明扼要的讲解出来,并注意勾画年代特点,给学生创设一种学习与理解的情境,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进而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历史观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在不同的时间点也会对历史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历史的事件的评价更是如此。目前,史学界对诸多的历史事件存在争议,如近代化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等。这就要求我们能综合不同的历史观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争论中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在讨论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观。
关于“殖民扩张”问题的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认为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可以理解为加速了被殖民地区落后的经济生产模式的解体,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明白,殖民扩张也极大地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程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历史观点去解读,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总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张敏.探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周刊,2012,(25).
[2]唐岸映.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3]胡青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4).
[4]关颖.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7).
[5]郭小红.试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J].学周刊,2011,(5).
[6]卢成烽.试析高中历史教学新方法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观念;方式;认识;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23.4
一、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只是被动的去记忆,教学效率相对较低。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与联想能力的形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依旧被动机械的背诵,则丧失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不能充分展现学生个体的能力与素质。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于历史教学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需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突出教师的引导性职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探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主动的、深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教学机会,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形成。
2、转变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教师只负责知识的灌输,学生则必须按照老师的规定将历史知识背诵下来,以应对考试。新课标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树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减少对学生的压力,将惩罚的教学推进手段变为激励、奖赏的手段。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模式、分析理解问题的方式等方面的引导与肯定。
3、重视教师的研究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实践,并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尝试沟通教学的模式,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分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中予以改进,最终形成“思考一分析一总结一再思考一再分析一再总结”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对教材认识
高中历史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具体实施者,广大一线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而目前,一部分教师仍旧抱有旧有的教学模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系统观念,没有一个强烈的新课标的指导意识,更谈不上对各式版本课本内容的整合和取舍,只是按部就班地念教材,这种授课模式的落后和不完善的弊端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但一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
因此,要从根本上去培养教师的转型观念,培养教师的新课标意识,转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新课标。在目前,各地的高中教学采用的教学版本虽并未统一,内容也是百花齐放,但只要我们的教师队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取长补短,相信能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高中新课标不断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求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最为基础的学习;其次是对课本内容有着自己的理解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再次是能够独立的学习,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行阐发性的学习。
例如,教学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一第四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达到所谓的基础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发挥自身的探究性,能够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一个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目的,实现新课标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事半功倍,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新课改的内容资源,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目的。相比较传统的书本传授的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多方位、多手段并用的方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课堂的补充,让内容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比如,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秦王扫六合》的主题曲,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情绪激昂的氛围中学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知道了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如何进行统治的。又如,在学习“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教师可以通过几则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视频材料,在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提示。这既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四、构建教学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要从历史史实出发,明确历史史实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条件下,那些有着明显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历史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历史史实意义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重视任务性教学,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需要教师安排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人物,来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进而促进和谐的教学模式的形成。 最后,重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检查与复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系统的、有规划的扩大学生的了解范围及学习知识面,使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满足心理上的要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学习兴趣。
五、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材重点
1、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现阶段实际教学过程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历史资料与事件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再现出来,用动态的、逼真的资料来冲击学生的视觉,使过去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情境的创设
在历史的教学中,很多历史事件必须要用大量的文字将其产生的背景、原因、结果、所涉及到的人物、年代、意义等讲清楚,而这些内容又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因此构成了整个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程度,将历史史实简明扼要的讲解出来,并注意勾画年代特点,给学生创设一种学习与理解的情境,使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进而提高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历史观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在不同的时间点也会对历史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历史的事件的评价更是如此。目前,史学界对诸多的历史事件存在争议,如近代化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等。这就要求我们能综合不同的历史观点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争论中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在讨论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历史观。
关于“殖民扩张”问题的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认为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可以理解为加速了被殖民地区落后的经济生产模式的解体,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甚至可以让学生明白,殖民扩张也极大地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程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不同的历史观点去解读,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总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只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张敏.探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J].学周刊,2012,(25).
[2]唐岸映.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3]胡青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4).
[4]关颖.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7).
[5]郭小红.试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J].学周刊,2011,(5).
[6]卢成烽.试析高中历史教学新方法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