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上海石库门城市文化现象的考察和研究,提炼和凝结相关元素,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城市景观雕塑群,用具象的手法来纪念和怀旧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并以此案例,来思考南海岛屿建筑外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南海岛屿;黎族民居;建筑外观设计;石库门雕塑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沙等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国家主权形象提升问题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5-108;2014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海南黎族聚落形态与保护研究”(HNSK14-63)阶段性成果;海南省 2015 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Hnjg2015-29)的阶段性成果。
一、南海岛屿简介
我国拥有诸多南海岛屿。2012 年成立的新行政区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包括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及人口最少的地级市[1]。如何通过三沙等南海岛屿的建筑外观设计来提升国家主权形象是现今引人瞩目的课题。笔者通过对上海石库门城市文化现象的考察和研究、提炼和凝结相关元素,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城市景观雕塑群,用具象的手法来纪念和怀旧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并以此为案例,来思考南海岛屿建筑外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与此紧密相连的概念值得一提,一是文脉、二是风土建筑。了解其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海岛屿的文脉特征,也能更好地结合当地建筑风格提升国家主权形象。
文脉(Context)一词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外延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专家kroeber和Kluckholn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及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Kluckhohn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风土建筑是指城乡中那些具有很强风俗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沿用着的老建筑——一个地方文明进行最重要的空间见证。除了一些受到法律、法规保护的少量特殊建筑——文物建筑或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风土建筑主要是指构成一个地方传统聚居结构的典型老房子及其外部环境,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城乡遗产资源[3]。
二、石库门雕塑设计的“破”与“立”
在哲学里,一切感觉都是表象,将所有收集的表象加以判断和总结之后的产物更接近真实与本质。在艺术里,一切感觉都是印象,将一些印象的片断通过艺术手法加以凝练和再创造,就是主观地反映真实。
本组雕塑的创意主要是源于石库门本身的设计特征,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融合中西的传统。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很大的联系。石库门的具体特征如下:
1.结构特点: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风格,又融合了欧洲联排式的布局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落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相互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特点。
2.装饰特点:石库门建筑的装饰性特别强,在山墙、过街楼都有重点装饰。
3.生活特点:原以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后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所取代。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十分复杂。
石门库建筑的元素有着独特和丰富的含义,大门上挂着好多只木盒子,实际上是里面住户的信箱。横七竖八占了近乎一半的门面,强烈地透着此处人们的生活气息。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石库门的建筑材料具有时代性,建筑残骸具有指向性,将其进行重组出一系列雕塑群。整体雕塑仿佛石库门建筑立面,中间通透玻璃配合的地方,代表石库门上的信件和信箱,使得原本封闭的民居外立面同时有了信息和交流,一开一闭的对比特征显著。
设计方法:“不能让历史变成未来的包袱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根基”。因此石库门设计的核心是“破”与“立”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三个阶段如下:
1.石库门建筑的原型—提取相关代表性元素灰色和褐色的清水砖、素混凝土、黑漆木材、信箱、门把手等。
2.石库门建筑的消失——残垣断壁的记忆。
3.石库门建筑的重组——将相关代表性元素与拆迁后的残桓断壁相结合进行重组。
“石库门情结”反映了上海人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及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它本应成为上海新住宅建设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向。这就是说,新上海的建设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构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新上海人的大量移民以及涌入,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借鉴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得出,我们可以总结黎族的建筑结构,设计特点以及装饰特征,来提炼相关元素。延续“破”与“立”的设计方法,研究黎族民居建筑的“原型”、打破黎族民居建筑的“原型”、重组黎族民族建筑的“原型”。充分融合在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上,既能保留和传承黎族民族建筑的文脉,又能体现新时期南海岛屿建筑外观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张引.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中的黎族传统民居元素应用[J].装饰,2015,(06):80-81.
[2]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3]李以学,张梦,张引.浅析海口挺秀牌坊的设计特征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5,(06):15,86.
[4]李中扬,夏晋.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包装工程,2003,(04):121-123.
[5]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03):25-27.
关键词:南海岛屿;黎族民居;建筑外观设计;石库门雕塑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资助课题“三沙等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中的国家主权形象提升问题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NSK(QN)15-108;2014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海南黎族聚落形态与保护研究”(HNSK14-63)阶段性成果;海南省 2015 年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突显地域特色、服务区域;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Hnjg2015-29)的阶段性成果。
一、南海岛屿简介
我国拥有诸多南海岛屿。2012 年成立的新行政区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包括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及人口最少的地级市[1]。如何通过三沙等南海岛屿的建筑外观设计来提升国家主权形象是现今引人瞩目的课题。笔者通过对上海石库门城市文化现象的考察和研究、提炼和凝结相关元素,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城市景观雕塑群,用具象的手法来纪念和怀旧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并以此为案例,来思考南海岛屿建筑外观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与此紧密相连的概念值得一提,一是文脉、二是风土建筑。了解其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南海岛屿的文脉特征,也能更好地结合当地建筑风格提升国家主权形象。
文脉(Context)一词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外延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国人类学专家kroeber和Kluckholn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及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Kluckhohn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
风土建筑是指城乡中那些具有很强风俗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特征,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沿用着的老建筑——一个地方文明进行最重要的空间见证。除了一些受到法律、法规保护的少量特殊建筑——文物建筑或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风土建筑主要是指构成一个地方传统聚居结构的典型老房子及其外部环境,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城乡遗产资源[3]。
二、石库门雕塑设计的“破”与“立”
在哲学里,一切感觉都是表象,将所有收集的表象加以判断和总结之后的产物更接近真实与本质。在艺术里,一切感觉都是印象,将一些印象的片断通过艺术手法加以凝练和再创造,就是主观地反映真实。
本组雕塑的创意主要是源于石库门本身的设计特征,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东西方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融合中西的传统。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很大的联系。石库门的具体特征如下:
1.结构特点: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风格,又融合了欧洲联排式的布局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落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相互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特点。
2.装饰特点:石库门建筑的装饰性特别强,在山墙、过街楼都有重点装饰。
3.生活特点:原以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后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所取代。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十分复杂。
石门库建筑的元素有着独特和丰富的含义,大门上挂着好多只木盒子,实际上是里面住户的信箱。横七竖八占了近乎一半的门面,强烈地透着此处人们的生活气息。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是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石库门的建筑材料具有时代性,建筑残骸具有指向性,将其进行重组出一系列雕塑群。整体雕塑仿佛石库门建筑立面,中间通透玻璃配合的地方,代表石库门上的信件和信箱,使得原本封闭的民居外立面同时有了信息和交流,一开一闭的对比特征显著。
设计方法:“不能让历史变成未来的包袱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根基”。因此石库门设计的核心是“破”与“立”之间的关系,设计的三个阶段如下:
1.石库门建筑的原型—提取相关代表性元素灰色和褐色的清水砖、素混凝土、黑漆木材、信箱、门把手等。
2.石库门建筑的消失——残垣断壁的记忆。
3.石库门建筑的重组——将相关代表性元素与拆迁后的残桓断壁相结合进行重组。
“石库门情结”反映了上海人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及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它本应成为上海新住宅建设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向。这就是说,新上海的建设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构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新上海人的大量移民以及涌入,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借鉴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得出,我们可以总结黎族的建筑结构,设计特点以及装饰特征,来提炼相关元素。延续“破”与“立”的设计方法,研究黎族民居建筑的“原型”、打破黎族民居建筑的“原型”、重组黎族民族建筑的“原型”。充分融合在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上,既能保留和传承黎族民族建筑的文脉,又能体现新时期南海岛屿建筑外观的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张引.南海岛屿建筑外观设计中的黎族传统民居元素应用[J].装饰,2015,(06):80-81.
[2]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3]李以学,张梦,张引.浅析海口挺秀牌坊的设计特征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5,(06):15,86.
[4]李中扬,夏晋.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包装工程,2003,(04):121-123.
[5]常青.风土建筑保护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时代建筑,2000,(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