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途径对万源市几所学校的校园体育情况以及校园文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面,万源市几所中学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不能很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场地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场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体育图书资料的被重视程度不高,体育专项书籍偏少,资料不齐且内容比较陈旧,体育雕像、体育宣传设施少,其宣传载体作用不明显。
第二、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面,万源市第三中学的体育传统不够成熟,传统体育活动比较单一,以田径、篮球项目为主,其他及新兴项目极少开展,校间体育竞赛除去每年一度的校园秋季运动会及最近几年才开始举行的春季校园篮球赛外没有其他比赛形成传统形式校的各种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第三、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万源市各个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及一部分学生家长包括极少数其他科目教师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特别对于体育特长生的环境极为不利;学校校园还没有形成理想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体育风尚;体育道德上存在不足,很大部分学生功利主义色彩偏重,体育创新精神上领会不深;
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体育社团、运动队建设层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不强;体育社团虽然有发展,但是发展的规模以及水平很难满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其发展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运动队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态建设机制没有形成。
关键词:校园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四川
1、研究目的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所具备的文化知识的竞争,更加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要求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中,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导向功能等等,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因此,对于万源市的各个中学的校园体育以及体育文化,颇具有研究价值。
万源市内的中学除了万源中学建校历史悠久,剩下的万源第三中学以及城南中学由于建校时间短,面临办学资金紧缺问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只重视教学教风、硬件建设、管理文化等方面。而对于资金、场地、设施、人员等投入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处于边缘状态。致使万源市除万源中学外的其他学校由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而导致学生在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身体素质等方面跟很多重点院校存在一定差距,跟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相悖。因此,对万源市的中学校园体育研究将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具有紧迫感、使命感的新课题。
2、校园体育文化
2.1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3大类: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均可归人这3大类文化之中。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所以校园体育文化被包含于这3大类文化之中。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只是校园精神建设途径与实体形态,而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隔着一层面纱去探视和领悟校园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样逃避不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舆论的生动折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趋前于传统文化的校园主导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不同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即作为西方文化、先进文化融人传统文化的中介,引导时代文化的新潮流。
2.2万源市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开展现状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是进行体育文化实践活动的物质保障。校园内的体育建筑,雕塑、体育设施,设备和器材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这些外在物质实体可以折射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起到一种引导和渲染作用。
而万源市的几所中学,除去万源中学以外,建校时间最长的就是与作者同龄的万源市第三中学校。而放眼整个万源市,没有一块正规的400M田径运动场,更不要说一块正规的11人对11人的足球场。大多数学校都是300M甚至200M的跑道。这样的硬件设施,使得师生都会有一种无处施展的苦恼。
2.3校園体育文化制度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上,基本上学校都有每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也会有春季篮球赛。在这两项传统项目之外,由于场地、器材等等的限制,其他的项目很难展开,教育系统等举办的羽毛球及乒乓球比赛填充了一些空白,然而,依然不能用丰富这个词语来形容。
2.4体育文化精神层面
通过对2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得到了以下表格,首先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对于体育课是十分满意的,证明在找到学生的兴趣这一项上,各学校老师做的十分到位。不过,我把调查的问卷以及走访询问的内容做了一些更改时,数据发生了变化,下面的表格中,我把体育课的具体授课内容描述了一下,比如:体操、健美操、田径的某一项具体项目的学习及练习。此时,学生们的回答有了不同的选择: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由于缺乏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甚至对于一些体育运动都没有一个大概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开展一些相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热门运动以外的运动时,本能选择了回避以及态度模糊的随便。而在交谈中,当询问到课后体育社团或者运动队之类的选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怕父母反对,影响学习等负面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各校体育教师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物质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取得了斐然的结果,然而学生本身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仍然需要引导。
2.5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体育社团、运动队建设
万源市各个中学的课外体育开展比较丰富,学生能够在课外得到较为充裕的体育锻炼。体育社团也在学校渐渐出现,学生可以在课外充分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多的接触平常无法深入练习的,自己喜欢的项目。各校运动队建设也在进行中,一些很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能够在校方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帮助下进入运动队,让自己的天赋一展所长,在相关领域取得傲人的成就,甚至可以靠着自己的天赋为自己的将来争取到更好的机遇。
但是,在这一片如火如荼中,仍有着需要加强的地方。比如体育课外社团发展速度缓慢,一些学生在参加社团的意愿产生后,却会由于害怕学习,或者一些对于体育运动有着错误的、固有观念的人给与的意见而放弃了机会。运动队的建设也还是确少更加正规的规划性,虽然很多时候老师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身上的天赋,却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与之失之交臂,很多时候运动队的选拔仍处于一种随缘的状态,不能有的放矢。
3、结果与分析
近几年来,万源市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在教育部门和校领导的指挥下,在各校体育教师的努力下。各个中学的体育物质设施从以前的破旧不堪,煤渣跑道,变成了现在的塑胶跑道,可以使用的各种器材。
从以前一年到头无所事事,到现在每年有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从以前的学生只会每天闷在教室埋头学习,到现在每天会走出教室进行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以前参加更高级别的运动会两手空空,到现在每年都会涌现出取的好成绩的运动员。这些变化虽说不上天翻地覆,却也是进步巨大。
可是,一些问题依然亟待我们解决。
第一、学校设施虽然极大的丰富,修建,可是受制于实际条件,正规的场地一直无法在万源出现。学生过多,场地不够,有时会有八九个甚至十个班级同时在一块300M跑道的田径场上上课的情况出现,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运动空间和教师教学的内容选择。同时,学校的体育图书资料,体育专项书籍等都偏少。
第二、近年来,万源陆续开展了许多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比赛红红火火的开展。但是这些活动现在个别的有些无根之源的意味,缺少相应规则制度支持,缺乏相应的资助与投入,有个别的体育活动现在有可能会在短暂的辉煌后迅速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
第三、在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依然不够。虽然近年来,大众对于体育运动,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现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抱有以前的固有观念,需要进一步宣传改变看法。
第四、校园体育的课外活动开展热烈,但是体育社团的建设进展缓慢,运动队的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阻力和不便。学生仍然缺少丰富的体育社团选项,一些具有天赋的学生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运动队里展现自己的天赋,运动队的建设、发掘模式依然处于一种无法形成制度规范的状态。
4、结论与建议
结合文献中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那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课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这个词代表了许多的意义在其中。随着我们祖国的越发强大,体育运动也在另一个领域在让我们变得强大。而校园体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余除了锻炼身体,还能锻炼精神、意志等等品德。
来到万源10年,我看到从一开始的家长甚至老师,对于体育的排斥,到现在许多孩子通过体育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特长,甚至机遇。这都是万源市所有教师,领导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得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着眼当下。
受制于现有物质条件,万源市体育教师在领导和教育部门领导下,努力开展一项项体育活动,万源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万源市羽毛球比赛、万源市乒乓球比赛、万源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近几年陆续展开,带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运动体验的同时,大大激发了整个城市的运动风气。可是,依然需要继续努力。
第一、从物质建设上,各个学校在受限制的条件下,还需尽量努力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体育书籍、体育雕像、体育宣传设施仍需增加。
第二、对于已经开展的体育活动,需要精心维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能有足够的参与感,主人公感。积极寻找能够让体育活动长久、健康的发展、持续下去的方法,争取打造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第三、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对于仍然对于校园体育文化不理解,持有固有思想的人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社团,各个中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要重视起来,系统的、有效地管理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性。我们应该要使运动队训练常态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律》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有利于学生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同时它也是师生员工共建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林,徐元玉.高校体育观念的要素与创新[J].湖北体育科技,2002(4):397—399.
[2] 劉纯献,崔冬霞.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1(1):67.
[3]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 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一12.
[5]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0.
[6] 吴克礼编.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P65:刘道玉、汪子为等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7]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85.
[8]赵锡凌,汪军锋,黎党明.体育文化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229—235.
[9] 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71—72.
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途径对万源市几所学校的校园体育情况以及校园文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描述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层面,万源市几所中学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不能很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场地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场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体育图书资料的被重视程度不高,体育专项书籍偏少,资料不齐且内容比较陈旧,体育雕像、体育宣传设施少,其宣传载体作用不明显。
第二、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层面,万源市第三中学的体育传统不够成熟,传统体育活动比较单一,以田径、篮球项目为主,其他及新兴项目极少开展,校间体育竞赛除去每年一度的校园秋季运动会及最近几年才开始举行的春季校园篮球赛外没有其他比赛形成传统形式校的各种细化体育管理规章制度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第三、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万源市各个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及一部分学生家长包括极少数其他科目教师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特别对于体育特长生的环境极为不利;学校校园还没有形成理想的、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体育风尚;体育道德上存在不足,很大部分学生功利主义色彩偏重,体育创新精神上领会不深;
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体育社团、运动队建设层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不强;体育社团虽然有发展,但是发展的规模以及水平很难满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其发展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运动队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态建设机制没有形成。
关键词:校园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四川
1、研究目的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人力资源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的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校园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所具备的文化知识的竞争,更加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这要求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中,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以及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导向功能等等,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因此,对于万源市的各个中学的校园体育以及体育文化,颇具有研究价值。
万源市内的中学除了万源中学建校历史悠久,剩下的万源第三中学以及城南中学由于建校时间短,面临办学资金紧缺问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只重视教学教风、硬件建设、管理文化等方面。而对于资金、场地、设施、人员等投入大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处于边缘状态。致使万源市除万源中学外的其他学校由于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而导致学生在体育意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身体素质等方面跟很多重点院校存在一定差距,跟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相悖。因此,对万源市的中学校园体育研究将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具有紧迫感、使命感的新课题。
2、校园体育文化
2.1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根据文化学的观点,人们通常按文化要素的不同把文化划分为3大类:意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一切意识活动的产物;行为文化包括各种行为活动;物质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性产物。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均可归人这3大类文化之中。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所以校园体育文化被包含于这3大类文化之中。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校园体育文化只是校园精神建设途径与实体形态,而学生往往有意无意地隔着一层面纱去探视和领悟校园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校园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样逃避不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舆论的生动折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文化形态,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是一种趋前于传统文化的校园主导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不同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即作为西方文化、先进文化融人传统文化的中介,引导时代文化的新潮流。
2.2万源市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物质开展现状
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是进行体育文化实践活动的物质保障。校园内的体育建筑,雕塑、体育设施,设备和器材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这些外在物质实体可以折射进学生的内心,对学生起到一种引导和渲染作用。
而万源市的几所中学,除去万源中学以外,建校时间最长的就是与作者同龄的万源市第三中学校。而放眼整个万源市,没有一块正规的400M田径运动场,更不要说一块正规的11人对11人的足球场。大多数学校都是300M甚至200M的跑道。这样的硬件设施,使得师生都会有一种无处施展的苦恼。
2.3校園体育文化制度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上,基本上学校都有每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也会有春季篮球赛。在这两项传统项目之外,由于场地、器材等等的限制,其他的项目很难展开,教育系统等举办的羽毛球及乒乓球比赛填充了一些空白,然而,依然不能用丰富这个词语来形容。
2.4体育文化精神层面
通过对200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得到了以下表格,首先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学生对于体育课是十分满意的,证明在找到学生的兴趣这一项上,各学校老师做的十分到位。不过,我把调查的问卷以及走访询问的内容做了一些更改时,数据发生了变化,下面的表格中,我把体育课的具体授课内容描述了一下,比如:体操、健美操、田径的某一项具体项目的学习及练习。此时,学生们的回答有了不同的选择: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由于缺乏对于体育文化的认识,甚至对于一些体育运动都没有一个大概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开展一些相对于篮球、足球、排球等热门运动以外的运动时,本能选择了回避以及态度模糊的随便。而在交谈中,当询问到课后体育社团或者运动队之类的选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怕父母反对,影响学习等负面情绪。由此可以看出,各校体育教师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物质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取得了斐然的结果,然而学生本身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仍然需要引导。
2.5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体育社团、运动队建设
万源市各个中学的课外体育开展比较丰富,学生能够在课外得到较为充裕的体育锻炼。体育社团也在学校渐渐出现,学生可以在课外充分发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多的接触平常无法深入练习的,自己喜欢的项目。各校运动队建设也在进行中,一些很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能够在校方领导和体育教师的帮助下进入运动队,让自己的天赋一展所长,在相关领域取得傲人的成就,甚至可以靠着自己的天赋为自己的将来争取到更好的机遇。
但是,在这一片如火如荼中,仍有着需要加强的地方。比如体育课外社团发展速度缓慢,一些学生在参加社团的意愿产生后,却会由于害怕学习,或者一些对于体育运动有着错误的、固有观念的人给与的意见而放弃了机会。运动队的建设也还是确少更加正规的规划性,虽然很多时候老师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身上的天赋,却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与之失之交臂,很多时候运动队的选拔仍处于一种随缘的状态,不能有的放矢。
3、结果与分析
近几年来,万源市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在教育部门和校领导的指挥下,在各校体育教师的努力下。各个中学的体育物质设施从以前的破旧不堪,煤渣跑道,变成了现在的塑胶跑道,可以使用的各种器材。
从以前一年到头无所事事,到现在每年有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小学生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从以前的学生只会每天闷在教室埋头学习,到现在每天会走出教室进行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以前参加更高级别的运动会两手空空,到现在每年都会涌现出取的好成绩的运动员。这些变化虽说不上天翻地覆,却也是进步巨大。
可是,一些问题依然亟待我们解决。
第一、学校设施虽然极大的丰富,修建,可是受制于实际条件,正规的场地一直无法在万源出现。学生过多,场地不够,有时会有八九个甚至十个班级同时在一块300M跑道的田径场上上课的情况出现,这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运动空间和教师教学的内容选择。同时,学校的体育图书资料,体育专项书籍等都偏少。
第二、近年来,万源陆续开展了许多体育活动,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比赛红红火火的开展。但是这些活动现在个别的有些无根之源的意味,缺少相应规则制度支持,缺乏相应的资助与投入,有个别的体育活动现在有可能会在短暂的辉煌后迅速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
第三、在体育文化精神层面,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依然不够。虽然近年来,大众对于体育运动,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现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抱有以前的固有观念,需要进一步宣传改变看法。
第四、校园体育的课外活动开展热烈,但是体育社团的建设进展缓慢,运动队的建设仍然存在种种阻力和不便。学生仍然缺少丰富的体育社团选项,一些具有天赋的学生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运动队里展现自己的天赋,运动队的建设、发掘模式依然处于一种无法形成制度规范的状态。
4、结论与建议
结合文献中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那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课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这个词代表了许多的意义在其中。随着我们祖国的越发强大,体育运动也在另一个领域在让我们变得强大。而校园体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余除了锻炼身体,还能锻炼精神、意志等等品德。
来到万源10年,我看到从一开始的家长甚至老师,对于体育的排斥,到现在许多孩子通过体育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特长,甚至机遇。这都是万源市所有教师,领导以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得来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着眼当下。
受制于现有物质条件,万源市体育教师在领导和教育部门领导下,努力开展一项项体育活动,万源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万源市羽毛球比赛、万源市乒乓球比赛、万源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近几年陆续展开,带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运动体验的同时,大大激发了整个城市的运动风气。可是,依然需要继续努力。
第一、从物质建设上,各个学校在受限制的条件下,还需尽量努力完善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于体育书籍、体育雕像、体育宣传设施仍需增加。
第二、对于已经开展的体育活动,需要精心维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能有足够的参与感,主人公感。积极寻找能够让体育活动长久、健康的发展、持续下去的方法,争取打造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第三、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对于仍然对于校园体育文化不理解,持有固有思想的人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课外体育社团,各个中学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要重视起来,系统的、有效地管理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性。我们应该要使运动队训练常态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律》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有利于学生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同时它也是师生员工共建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林,徐元玉.高校体育观念的要素与创新[J].湖北体育科技,2002(4):397—399.
[2] 劉纯献,崔冬霞.浅谈校园体育精神[J],中国学校体育,2001(1):67.
[3]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 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一12.
[5]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0.
[6] 吴克礼编.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P65:刘道玉、汪子为等著.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7] 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85.
[8]赵锡凌,汪军锋,黎党明.体育文化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229—235.
[9] 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