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从一段优美、睿智、实用的导语开始的。一段优美的导语,会像清风一样吹过学生的面庞,使其备感熨帖;一段睿智的导语,会像名曲一样敲击学生的灵魂,使其顿生震撼;一段实用的导语,会像茗茶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其获益匪浅。好的导语作用巨大,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温故知新,由旧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教师从学生的旧有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通过复习旧知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最是适合温故知新的回忆导入。我设计如下导语: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那首词里,毛主席不但描绘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界的壮美,更是用他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在年轻时代写下的另一首壮歌——《沁园春·长沙》。这样很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浓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我从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起手导入。让学生领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中游子的“断肠”是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而得。从而让学生领悟:《故都的秋》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
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准确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由旧入新。但同时切记不可主次不分,把大量时间都纠结在旧知识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回忆,而轻新知了。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说过:“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在导语设计上充满悬念,让学生顿生疑虑,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强烈兴趣,带着兴趣听课,效果自佳。例如我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问:“‘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是什么意思?”“小国在大国面前就一定是弱者吗?”“口舌劝退强师需要怎样的语言逻辑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以言词来解国之困?”这样的导语,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的获胜欲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蜀道难》时,导语如下:自古蜀道艰险,行人难以通过,历来为兵家重地,围绕着它留下无数的传说,文人墨客们也常对此感叹不已。那么蜀道到底有着怎样险奇和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从李白的《蜀道难》中获取答案吧。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把手关键。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如果一节课的导语就让学生恹恹欲睡了,那这堂课也很难成功。而良好的情境则可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世界。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师创设情境,就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之作,务必创设绝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首气势恢宏、震铄古今的豪放之词。设计这样的导入:文人墨客,得遇名山大川,必有所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滁州游玩时而悟“与民同乐”的感叹。而在元丰五年。苏东坡漫步长江之畔,望着滚滚向前的长江水,凝望赤壁古战场,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体味苏子笔下的赤壁,感受文豪内心的独白。这样的导入。首先从感情上蓄足气势,引导学生进入壮美的苏词。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就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入门”,领略篇篇佳作的神韵。
四、借用教具,帮助领悟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语可以唤醒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渲染课堂气氛等。而适当的教具就能承担“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在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了解甚少,所以我先是展示诸如天坛、太和殿、东四牌坊等图片,让学生先在视觉上有所感知,然后让他们试着概括“特征”为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边城》之时,先放了《千里之外》的高潮版“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的音频文件,由于是学生熟悉的音乐,容易引起共鸣,所以,自然地引入了学生陌生的边城、沈从文世界。
现在,我们经常能从各种级别的教学能手比赛、基本功比赛、公开课、观摩课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导语设计可谓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很多优秀的导语令我们获益匪浅。但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新求异,只是在为了显示教师的才华,而堆砌华美的辞藻,只是为了完成评课采分要求。而不切实际的抒情渲染。这就要我们警醒: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教师的差异性的有机统一,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如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好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用最恰当的导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来,让学生的情感心智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这是师者的任务,也是师者的快乐。
一、温故知新,由旧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教师从学生的旧有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通过复习旧知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最是适合温故知新的回忆导入。我设计如下导语: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那首词里,毛主席不但描绘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界的壮美,更是用他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在年轻时代写下的另一首壮歌——《沁园春·长沙》。这样很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浓烈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我从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起手导入。让学生领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中游子的“断肠”是通过描绘萧瑟的秋景而得。从而让学生领悟:《故都的秋》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
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准确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由旧入新。但同时切记不可主次不分,把大量时间都纠结在旧知识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回忆,而轻新知了。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钱威在《语文教学艺术导论》中说过:“它(导语)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观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所以在导语设计上充满悬念,让学生顿生疑虑,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强烈兴趣,带着兴趣听课,效果自佳。例如我在讲《烛之武退秦师》时,先问:“‘三寸不烂之舌’说的是什么意思?”“小国在大国面前就一定是弱者吗?”“口舌劝退强师需要怎样的语言逻辑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以言词来解国之困?”这样的导语,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的获胜欲望,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蜀道难》时,导语如下:自古蜀道艰险,行人难以通过,历来为兵家重地,围绕着它留下无数的传说,文人墨客们也常对此感叹不已。那么蜀道到底有着怎样险奇和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从李白的《蜀道难》中获取答案吧。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把手关键。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如果一节课的导语就让学生恹恹欲睡了,那这堂课也很难成功。而良好的情境则可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的世界。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师创设情境,就是要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之作,务必创设绝佳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首气势恢宏、震铄古今的豪放之词。设计这样的导入:文人墨客,得遇名山大川,必有所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滁州游玩时而悟“与民同乐”的感叹。而在元丰五年。苏东坡漫步长江之畔,望着滚滚向前的长江水,凝望赤壁古战场,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体味苏子笔下的赤壁,感受文豪内心的独白。这样的导入。首先从感情上蓄足气势,引导学生进入壮美的苏词。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就能让我们的学生从此“入门”,领略篇篇佳作的神韵。
四、借用教具,帮助领悟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导语可以唤醒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渲染课堂气氛等。而适当的教具就能承担“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
在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了解甚少,所以我先是展示诸如天坛、太和殿、东四牌坊等图片,让学生先在视觉上有所感知,然后让他们试着概括“特征”为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边城》之时,先放了《千里之外》的高潮版“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的音频文件,由于是学生熟悉的音乐,容易引起共鸣,所以,自然地引入了学生陌生的边城、沈从文世界。
现在,我们经常能从各种级别的教学能手比赛、基本功比赛、公开课、观摩课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导语设计可谓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很多优秀的导语令我们获益匪浅。但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新求异,只是在为了显示教师的才华,而堆砌华美的辞藻,只是为了完成评课采分要求。而不切实际的抒情渲染。这就要我们警醒: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注重趣味性、知识性和教师的差异性的有机统一,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如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好的基础。”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用最恰当的导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来,让学生的情感心智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这是师者的任务,也是师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