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理念从“人”的高度出发,提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自由呼吸的乐园。
关键词开发;创新潜能;增强意识
一、静水投石,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后,我出示“64+25”让一位学困生计算,她得出“88”这样的答案后,大家都说:“算错了!算错了!” 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头,这时,我微笑着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同学们都笑了,这位学生也笑了,又信心百倍地计算出正确答案。他们没想到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善待学生的失误,大家在笑声中又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课堂上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此时,我顺水推舟,鼓励每个人都来当“小小数学家” ,“创立”自己的解题方法,大家公认谁的方法又好又新,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题方法。学生们欢欣鼓舞,激起了求知欲望,他们积极讨论后,出现了数种解题方法。如①64+20=84,84+5=89;②64+5=69,69+20=89;③4+5=9,60+20=80,80+9=89等等。教师在每种正确的解题方法上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解题法” 。这种幽默、轻松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激情洋溢,个性鲜明,人人是独具个性表达方式的学生。如果教师能随时随地尊重并善于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不正是回归人文色彩的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
二、把握“动态生成”,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试以《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加以说明。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个算式的积多9,那么9×0=0有没有再‘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 “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是‘- 9'”。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是固定资产,它极富弹性,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不唯书、不唯师的新思维,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突出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三、超越课本,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的《连续进位加》时,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百佳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任你选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笔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其次,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边的实物,有的同学测量课本的长和宽,有的测量桌面的长,有的测量粉笔的长,有个同学甚至拿着短尺在量黑板的长,我没有制止他,而是启发他们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解决。这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用尺子,一把一把接起来。” “到体育室去拿皮卷尺来量。”“用米尺量。”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办法量,感受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还从“由少积多”体验到“1米=100厘米”。又如: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模拟买卖商品的游戏,星期天到市场上去买菜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教学脱出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这样,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
关键词开发;创新潜能;增强意识
一、静水投石,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应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既让学生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后,我出示“64+25”让一位学困生计算,她得出“88”这样的答案后,大家都说:“算错了!算错了!” 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头,这时,我微笑着说:“很好!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同学们都笑了,这位学生也笑了,又信心百倍地计算出正确答案。他们没想到老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善待学生的失误,大家在笑声中又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课堂上沉闷的空气被打破了。此时,我顺水推舟,鼓励每个人都来当“小小数学家” ,“创立”自己的解题方法,大家公认谁的方法又好又新,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题方法。学生们欢欣鼓舞,激起了求知欲望,他们积极讨论后,出现了数种解题方法。如①64+20=84,84+5=89;②64+5=69,69+20=89;③4+5=9,60+20=80,80+9=89等等。教师在每种正确的解题方法上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解题法” 。这种幽默、轻松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驱动力。 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激情洋溢,个性鲜明,人人是独具个性表达方式的学生。如果教师能随时随地尊重并善于引导孩子抒发他们内心的感悟,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不正是回归人文色彩的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吗?
二、把握“动态生成”,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数学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完成教学目标的新观念。这样的课堂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试以《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加以说明。当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后,学生甲说:“根据这个规律,我还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往上扩充是9×0=0,往下扩充是9×10=90,9×11=99……”正当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意外,在夸奖这位同学聪明时,学生乙站起来质疑:“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个算式的积多9,那么9×0=0有没有再‘上一个算式',积0又比谁多9呢?” “0比谁多9”这个问题涉及到负数。我想一语带过:“比0少9的数我们还没学过……”没等我说完,见多识广的学生丙急切地说:“我知道!是负数,是‘- 9'”。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学生的创新潜能不是固定资产,它极富弹性,只要教师善于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不唯书、不唯师的新思维,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或峰回路转,或波澜起伏,突出教育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三、超越课本,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教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的《连续进位加》时,我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百佳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任你选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笔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也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其次,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身边的实物,有的同学测量课本的长和宽,有的测量桌面的长,有的测量粉笔的长,有个同学甚至拿着短尺在量黑板的长,我没有制止他,而是启发他们根据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解决。这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用尺子,一把一把接起来。” “到体育室去拿皮卷尺来量。”“用米尺量。”学生根据自己想的办法量,感受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还从“由少积多”体验到“1米=100厘米”。又如: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模拟买卖商品的游戏,星期天到市场上去买菜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就得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的局面,使数学教学脱出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这样,数学学习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