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要求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理论来源于实验,为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活动设计并展开循序渐进的动手操作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逐步培养他们独立、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从而达到科学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让学生亲自动手,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本身就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动手操作的实验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凭借教材中科学实验趣味性的优势,努力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勤奋探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为学生准备剪刀、杠杆尺、镊子、起钉锤子等工具,让学生先讨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再通过亲自试验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工具是如何应用杠杆原理,最后经过体验和讨论知道镊子是费力杠杆,其他是省力杠杆。又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在做物体沉浮与重量和体积有没有关系的对比试验时,教师准备两组学具:一组是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品,一组是重量相同但大小不同物品,让学生用这两组材料按步骤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学生就会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实验操作吸引学生积极热情地探究,使他们既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又获得探究的乐趣。
二、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桥梁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实践性的有趣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如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通过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到鼓发声时鼓面上的黄豆粒在振动,锣发声时锣面在振动,音叉发声后插入平静的水面时,水面上会漾起一圈圈波纹,这样从动手实验中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共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实验中质疑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优势利用实验活动向学生充分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调动他们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如教学《热传导》时,让学生点燃酒精灯从金属铜丝的一端给粘有三根火柴的铜丝加热,当发现火柴很快从靠近酒精灯的一端依次掉下来时,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乐趣,学会了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首先提供木块、石子、泡沫塑料、回形针、橡皮泥、胡萝卜、蜡烛等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物体的沉浮好像与它的轻重和大小无关,接着让学生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大小没关系,这样创设实验情境,随时调控课堂节奏,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科学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验活动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步骤,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探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选择各种材料,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回形针等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布料等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这时,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并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自主实验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动手,激发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本身就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动手操作的实验都很感兴趣,这种兴趣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凭借教材中科学实验趣味性的优势,努力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勤奋探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为学生准备剪刀、杠杆尺、镊子、起钉锤子等工具,让学生先讨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再通过亲自试验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工具是如何应用杠杆原理,最后经过体验和讨论知道镊子是费力杠杆,其他是省力杠杆。又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在做物体沉浮与重量和体积有没有关系的对比试验时,教师准备两组学具:一组是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品,一组是重量相同但大小不同物品,让学生用这两组材料按步骤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学生就会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通过实验操作吸引学生积极热情地探究,使他们既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又获得探究的乐趣。
二、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重要桥梁作用。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实践性的有趣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如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通过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到鼓发声时鼓面上的黄豆粒在振动,锣发声时锣面在振动,音叉发声后插入平静的水面时,水面上会漾起一圈圈波纹,这样从动手实验中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共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实验中质疑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优势利用实验活动向学生充分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调动他们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如教学《热传导》时,让学生点燃酒精灯从金属铜丝的一端给粘有三根火柴的铜丝加热,当发现火柴很快从靠近酒精灯的一端依次掉下来时,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乐趣,学会了通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师首先提供木块、石子、泡沫塑料、回形针、橡皮泥、胡萝卜、蜡烛等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物体的沉浮好像与它的轻重和大小无关,接着让学生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和大小没关系,这样创设实验情境,随时调控课堂节奏,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科学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验活动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操作步骤,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探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因此,科学课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不仅是建立科学概念、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先让学生从工具箱中选择各种材料,然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回形针等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布料等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这时,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活动,并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科学结论,从而使学生自主实验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