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美、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四个方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一种美的影响力,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歌;节奏美;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教学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诗,讲述了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诗歌虽语言凝练,表达的情感却非常丰富。学习古诗词时以美教学,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古诗词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学习时应细细品味、发现。
一、吟诗歌中的节奏美
古诗词是古代人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韵律美、节奏性强。吟诵古诗总有一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感觉,那是因为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有可能都经历了作者千百回的尝试,每一次的锤炼都是作者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能抓住诗歌的节奏,不管哪一种格式的诗歌,明确了它的节奏,便是与作者有了对话,产生了共鸣,自然便可以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的感情之所在。比如在教学《静夜思》(李白)这首古诗时,可能是因为它的流传广泛,课前不少學生也都早已熟读成诵,可是当我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时才发现没有几位同学可以正确吟诵出它的节奏,更不会有感情的存在。原来孩子们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已,听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当我范读一遍之后,有些孩子已经听出了其中的节奏变化,三遍之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已明确了诗歌的节奏划分。之后孩子们朗读的变化显而易见,这时作者的孤独、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二、赏诗歌中的画面美
吟诵一首诗,眼前就出现了一幅画。是呀,许多古诗词中都藏着一幅传统的中国画,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画面美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如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吟王维的诗就像欣赏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他在《鹿柴》中这样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区区二十个字却把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现地淋漓尽致,全诗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再如山水田园派另一位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或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作者把朴实的农家生活场景与自然美、生活美熔于一炉,这种纯天然的美不奇不异,不故弄玄虚,这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和谐的充分印证。在学习每一首古诗时,如果都能赏出它蕴藏的画面,相信定会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心田,进而去领悟诗人的深刻感情。
三、唱诗歌中的音乐美
剥开诗歌的发展史,大家会发现诗歌和音乐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大多数的诗歌都可以配乐而唱,尤其是词的出现,更是把诗与乐完全融为了一体,所以诗歌中必定蕴藏着音乐美。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更充分地彰显诗歌的音乐性,让“诗”可以“歌”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心灵飞起来,相信效果也会异常有力。比如教学诗歌时可以适当地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把现代歌曲的曲调套用在相应的诗歌上。如用《二泉映月》配《静夜思》吟诵,配乐很明显地拉近了读者与诗歌的距离,在音乐的渲染中实现了与诗人的亲密接触,唤醒了沉睡的情感。音乐与诵读的巧妙结合,既弥补了朗读的不足,又给学生开了另一扇窗,何乐而不为呢?
四、悟诗歌中的情感美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清·王夫之。由此可见诗歌的本质即是抒情的,无情也就无诗,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就必有一定的情感,以真情所写的诗句必然是最美的,也最震撼读者的心灵。比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诵读这首诗时无不被诗中的万籁俱空、孤独寂寞之情所感染,更令读者感受到了诗之美,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感久久回味。教学《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时,因年代的久远,孩子们无法直接的理解画面,但古诗中抒发的这种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却是人性中最自然的,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中的母爱美引领教学,这时孩子们的感情则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之后对于诗歌的理解则是水到渠成,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日常生活的瞬间,其中深藏的母爱却如此厚重。以情动人,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每一份情感不就是亲身体会吗?
生活中处处有美,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学习中也存在美,让每个孩子都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古诗歌中去探寻美,深刻地体会古诗歌中的文化底蕴,吸收其精华,提高师生的鉴赏水平。在美中快乐地学习,在美中深切地感悟,在美中渐渐地提升。
关键词:诗歌;节奏美;画面美;音乐美;情感美;教学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诗,讲述了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诗歌虽语言凝练,表达的情感却非常丰富。学习古诗词时以美教学,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古诗词的美表现在各个方面,学习时应细细品味、发现。
一、吟诗歌中的节奏美
古诗词是古代人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与现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韵律美、节奏性强。吟诵古诗总有一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感觉,那是因为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有可能都经历了作者千百回的尝试,每一次的锤炼都是作者感情的进一步升华。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能抓住诗歌的节奏,不管哪一种格式的诗歌,明确了它的节奏,便是与作者有了对话,产生了共鸣,自然便可以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的感情之所在。比如在教学《静夜思》(李白)这首古诗时,可能是因为它的流传广泛,课前不少學生也都早已熟读成诵,可是当我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时才发现没有几位同学可以正确吟诵出它的节奏,更不会有感情的存在。原来孩子们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已,听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当我范读一遍之后,有些孩子已经听出了其中的节奏变化,三遍之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已明确了诗歌的节奏划分。之后孩子们朗读的变化显而易见,这时作者的孤独、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二、赏诗歌中的画面美
吟诵一首诗,眼前就出现了一幅画。是呀,许多古诗词中都藏着一幅传统的中国画,学会欣赏诗歌中的画面美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如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吟王维的诗就像欣赏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他在《鹿柴》中这样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区区二十个字却把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现地淋漓尽致,全诗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再如山水田园派另一位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或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作者把朴实的农家生活场景与自然美、生活美熔于一炉,这种纯天然的美不奇不异,不故弄玄虚,这也正是诗人内心世界和谐的充分印证。在学习每一首古诗时,如果都能赏出它蕴藏的画面,相信定会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心田,进而去领悟诗人的深刻感情。
三、唱诗歌中的音乐美
剥开诗歌的发展史,大家会发现诗歌和音乐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大多数的诗歌都可以配乐而唱,尤其是词的出现,更是把诗与乐完全融为了一体,所以诗歌中必定蕴藏着音乐美。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更充分地彰显诗歌的音乐性,让“诗”可以“歌”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心灵飞起来,相信效果也会异常有力。比如教学诗歌时可以适当地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甚至可以把现代歌曲的曲调套用在相应的诗歌上。如用《二泉映月》配《静夜思》吟诵,配乐很明显地拉近了读者与诗歌的距离,在音乐的渲染中实现了与诗人的亲密接触,唤醒了沉睡的情感。音乐与诵读的巧妙结合,既弥补了朗读的不足,又给学生开了另一扇窗,何乐而不为呢?
四、悟诗歌中的情感美
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清·王夫之。由此可见诗歌的本质即是抒情的,无情也就无诗,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就必有一定的情感,以真情所写的诗句必然是最美的,也最震撼读者的心灵。比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诵读这首诗时无不被诗中的万籁俱空、孤独寂寞之情所感染,更令读者感受到了诗之美,一种荡气回肠的情感久久回味。教学《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时,因年代的久远,孩子们无法直接的理解画面,但古诗中抒发的这种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却是人性中最自然的,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中的母爱美引领教学,这时孩子们的感情则如滔滔江水奔涌而出,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之后对于诗歌的理解则是水到渠成,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日常生活的瞬间,其中深藏的母爱却如此厚重。以情动人,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每一份情感不就是亲身体会吗?
生活中处处有美,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学习中也存在美,让每个孩子都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古诗歌中去探寻美,深刻地体会古诗歌中的文化底蕴,吸收其精华,提高师生的鉴赏水平。在美中快乐地学习,在美中深切地感悟,在美中渐渐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