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合作是人类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愈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
自从我校实行课改,提倡小组合作,把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成一个实体以来,我认为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科学搭配,组建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编制,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组“实力”基本一致,使交流时能够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产生后,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形成默契,并定期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其活力,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和交流,还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以便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明确分工,各负其职
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群体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使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每次合作都能充实而有效。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学生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实验来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实验之前,我将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与讨论,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参与者,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三、精设问题,有的放矢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这样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师参与,统领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五、培养组长,领导协调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带头。”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见成效,每个学习小组都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师要重视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让小组长明白自己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能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领导和协调组员活动,综合意见,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系等。其次要教给小组长一些管理方法,促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开展。
六、评价激励,共同发展
积极地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极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利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也可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授予优秀小组“五星级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我相信没有任何课堂改革不能打开陈旧的局面,也没有任何课堂改革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拉开序幕,就让它慢慢演绎自己的故事。如何让1+1+1+1>4,创建一个真正具有实效的课堂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研究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宁省西丰县陶然乡中心小学)
自从我校实行课改,提倡小组合作,把小组合作学习打造成一个实体以来,我认为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科学搭配,组建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编制,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适当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组“实力”基本一致,使交流时能够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产生后,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便于形成默契,并定期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其活力,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和交流,还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以便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明确分工,各负其职
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群体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使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每次合作都能充实而有效。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学生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实验来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实验之前,我将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与讨论,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这样,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人人有事做,人人都是参与者,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三、精设问题,有的放矢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这样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得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师参与,统领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五、培养组长,领导协调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带头。”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见成效,每个学习小组都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教师要重视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让小组长明白自己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能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调动组员的学习积极性,领导和协调组员活动,综合意见,与老师或其他小组联系等。其次要教给小组长一些管理方法,促进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开展。
六、评价激励,共同发展
积极地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极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利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也可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授予优秀小组“五星级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我相信没有任何课堂改革不能打开陈旧的局面,也没有任何课堂改革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拉开序幕,就让它慢慢演绎自己的故事。如何让1+1+1+1>4,创建一个真正具有实效的课堂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研究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宁省西丰县陶然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