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司法的互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shen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媒体是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也是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法治原则的本位回归。本文通过分析强制网络实名制的弊端对强制实名这一做法提出反思,同时提出对网络媒体应当从他律以及自律双重层面进行规制,以期在实现公民言论表达私权利对司法公权力有效制约的同时避免网络媒体对司法的不当干涉。
  关键词:强制实名制;网络媒体;司法
  
  网络媒体对司法的影响
  随着网络媒体已成为反映民意的渠道,我国的最高决策层对其越来越重视。在2004年9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为此,在传统内参报告以外,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一局信息处定期编辑《互联网信息摘要》,报送国务院领导。[1]而近年来的不少大案也都是通过这条渠道迅速上达国务院的。[2]从高层对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之大。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书记发表讲话,要求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络媒体影响力得到了来自最高领导层的重视与确认。
  网络媒体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对司法的影响上,自2003年为标志的网络媒体年以来,以孙志刚案、黄静案为代表的众多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司法案件受到网络媒体关注的现象愈显突出,司法进程与司法制度的改革成为网络媒体讨论的热点,而网络媒体之于司法的关系不仅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甚至以推手的姿态直接影响司法进程。
  强制网络实名制的由来
  在我国强制推行强制网络实名制,最早源于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某教授在《南方周末》上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而依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以及《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令第33号),从2003年开始,中国各地的网吧管理部门要求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向网吧提供身份证进行实名登记,以及办理一卡通、IC卡等。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就全民强制网络实名,也即后台实名作操作准备,也就是说,当一个互联网用户要到博客或BBS注册帐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的证件和真实姓名等。
  强制网络实名制的弊端
  在处理网络媒体与司法公正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有一种观点是寄望于通过“强制实名上网”的极端方式来对网络言论进行控制。失去了民意的监督,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否就能实现?
  首先,对于网络实名,可以分为强制实名和自愿实名。如果说强制实名是一种强制履行的义务,那么自愿实名则是一种自愿行使的权利。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以及进行评论的时候,可以选择遵从网络匿名的特点,但是也可以选择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这是一种公民自由的体现。此外,应该区分“普遍实名”和“局部实名”。在网络上某些涉及个人重要利益的特定环节,实名是必要的。例如网上支付,必须确认个人身份准确可靠。但在绝大部分领域,强制实名是不可取的。
  强制实名,顾名思义,就是所有使用互联网之用户均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之证明(身份证、护照等等)进行网上登记注册后方可享有使用网络之权利。这种观点毫无疑问的完全忽视了互联网用户的平等参与与享有同等话语权的特性。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大特性正是网民享有的主体身份平等的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正是建立在网络匿名性这一无身份等级差别的个体性上的,在虚拟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平等地参与社会交往。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让人们有多种途径来表达自己、参与社会。现实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这种身份差别使一些人话语权过大,另一些人话语权受到轻视。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的存在只对应于各自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这就会给人的价值实现开辟一种新的可能性,使社会交往更加平衡。如果按照现实社会的模样去“克隆”一个网络社会,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取消网络世界释放人的智力、创造力的功能。
  同时,强制网络实名也存在实践上操作的难度。由于社会趋于多元化和网络的开放性,网络实名制本身难以同网络时代相适应,从而没有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注册方法、保护注册人信息资料安全、网站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等,如果是盗用他人信息注册,那么该如何鉴别。事实上,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真正的实名。以网吧实名为例,网吧经营者为避免替每个新来的用户输入用户信息的麻烦,往往会事先使用一些已经登记过的IC卡作为“临时”卡,供用户使用。又如QQ群的实名登记,事实上仅需在电子邮件、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三者选择一个输入即可,由于大量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和无记名手机卡服务的存在,这种登记实际上也是形同虚设。即使在号称举国推行全民网络实名的韩国,也大量存在着依靠虚假的身份证明文件进行网络登记的情况。
  推行强制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网络秩序,平衡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但是,如果一昧地意图通过强硬而毫无技巧可言的统一实名手段,也许会因此使得个人隐私更加得不到保障(网民真实身份资料如何安全保存以避免被黑客盗用甚至非法牟利的可能),从而使得互联网用户丧失使用网络的安全感,最终导致互联网以及网络媒体的生命力失去存续的可能。欧洲有些国家就曾提议实行网络实名制,但最终未获国会通过而不了了之。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1月8日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83.5%的被调查者明确反对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59.7%的人更是强调,“网络本来就是虚拟的,不可能实现实名制”。仅有15.6%的人对网络实名表示赞同。
  在笔者看来,媒体的双刃剑效应在网络时代格外凸现,网络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加自由,也更加严厉。面对网络媒體对于司法个案日益高涨的关注现象,司法运行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网络媒体的广泛监督可以让一些案件得到较为公正的审理,但是网络媒体的过分参与也可能对司法运行施加更大的压力,有可能使得司法屈从于舆论,损害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进一步削弱司法的公信力,从而加剧司法判决与法治精神之间的背离。在面对二者的矛盾时,依靠诸如实名制这样强制而背离网络特性的管制办法毫无疑问不仅不能解决冲突,反而会更加激化二者的对立。与其意图通过看似简单实则强制的手段来控制网络媒体,选择依靠技术的研发与进步(比如目前已实现的IP地址的锁定)以及立法的规制来规范网络媒体的权利与责任应当是更符合互联网发展以及公众意愿的思路,也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可见,意图通过强制推行网络实名来控制网络言论,以避免网络媒体的影响,进而维护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
  对网络媒体的规范的他律与自律
  网络媒体的本质仍然是一种传播媒介形式,同样适用一切调整传媒与司法关系的规范。
  目前,对于网络媒体不当干涉司法的行为,只能依照类似《宪法》《民法通则》这样的普通法条款进行干预,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条款以及具体的操作措施。以媒体与司法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目前在我国呈现立法缺失以及规范性文件层级低的现状。而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法律层次效力等级的新闻法(媒体法)的出现,而仅仅局限于相关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定新闻法(媒体法)的必要性体现在:其本质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具体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体现法治社会下规范化的自由这一原则。
  同时,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底线,除了规范的制定之外,网络媒体基于其社会责任的自身约束也是其权利正当行使的保证。通过建立自律多元的言论竞争机制,使得网络媒体能够在结构平等的区间内掌握话语权,反映多元化利益主体的不同言论彼此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言论的自制与规范。
  注释:
  [1]林双川著:《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204/10/content_4404242.html。
  [2]陈亮、董晓常著:《互联网中国的新民意时代:意见也是"财富"》,载《互联网周刊》2005年3月3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陈亮、董晓常.互联网中国的新民意时代:意见也是“财富"”[J].互联网周刊.2005(3).
  [4]林双川.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民意汇入中南海[J].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204/10/content_4404242.html.2006(2)
  基金项目:2008年贵阳学院青年科研项目《司法与新兴媒体和谐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0832)
  (作者通讯地址:贵阳学院法律系教师,贵州贵阳550005)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基层检察院干警培训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难点和薄弱环节,制约了教育培训的大规模、经常性开展,降低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和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有必要开展互动式案例培训,让干警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学习中获得利益,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院特点和需要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一、当前基层院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检察
期刊
摘 要:人民法院为实践司法为民的宗旨,大力推出诸多的司法便民措施,但司法实践中几乎尚无法院对这些已出台的便民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以至于许多的便民措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为民、利民、便民的作用。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对司法便民措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着重分析了当前人民法院在推出司法便民措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立司法便民措施效果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并就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便民措施;评价
期刊
一、合理界定检察机关案例指导的地位  案例具有事实上的拘束力,这在大陆法系国家并无争议的问題,在我国也正在得到承认。然而,对于案例是否应当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从而成为正式的法律,这在大多数成文法国家中都是有争议的。  案例,在成文法国家,其更为合理的定位应当是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的补充——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或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准法源”而存在。在正式的法律渊源模糊不清或者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颁
期刊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有条件消灭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的一项探索性课题,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的轻刑化趋势而日受关注。  一、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制度群体的特殊性  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例都表明,未成年犯罪在主观上都具有动机单纯、随意性大、主观恶性不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两点:一是未成年人犯罪相对来说社会危害性更小,所以其不应承担与成年犯罪人等同的刑事责任;二是未成年人
期刊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因其年龄、职业、经历等诸多个性方面的原因,在被检察机关侦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实施犯罪、犯罪终结、被侦查、供述犯罪以后等五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作简要的分析,以便在今后的反贪工作中更好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提升侦查技能,促进工作开展。  一、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在这一阶
期刊
一、基本案情  某砖厂系某村民集体所有,承包给李某、张某等人共同经营。村民与该厂承包人因承包费用问题产生分歧,遂将通往该厂的乡村公路阻断。李某与张某商议解决办法,张某提议并委托周某邀约十多个社会闲散人员帮助解决村民堵路的事情。当天下午,张某便将十余名社会闲散人员带至被堵的路段,强行清理村民堵路用的物品,遂与堵路村民发生冲突。村民谢某、唐某、熊某被打伤。第二天,由张某按照事先与周某讲好的“工资”标
期刊
宽严相济政策是党和国家一贯实行的“惩办和宽大相结合”基本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的精神,有效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黎川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切实履行刑事诉讼法赋予的职责,坚持宽严相
期刊
一、交通事故案件医疗费处理模式探讨  由于缺乏明确规定,对于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利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医疗费的案件如何处理,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有争议。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处理模式:  第一种:损失填补模式,即在计算人身损害赔偿的医疗费损失时,将受害人已经利用医保支付的医疗费用在总的医疗费中予以扣除。该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的主要功能通过损害填补的方式实现补偿功能,受害人无权因受损害
期刊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拟单独设立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城镇违法高速驾驶机动车竞逐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其中。从现在官方言论或者学者建议还是民意反映角度来看,基本上持赞成态度,似乎水到渠成。但是,我认为,“危险驾驶罪”还是应当缓行立法。  一、现有法律资源是否足够抑制“危险驾驶”?  是否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罪”,首先应当考察现行法律体
期刊
控申部门是检察机关的“窗口”,直接接触社会,面向群众,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接待群众来访是控申举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结合我科接访实践,就如何提高接待水平,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和谐社会,开展新形势下的控申举报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提高干警素质  无论何时,接待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