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学院以跨境教育为运作形式和载体,开拓了孔子学院与当地大中小学、语言文化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本土化发展思路对于解决孔子学院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升孔子学院办学质量,拓宽孔子学院办学功能,实现孔子学院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对海外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的有益探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可以对孔子学院发展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学院;本土化;持续发展;特色化办学
引言:孔子学院十余年的蓬勃发展是多种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时代需求。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推进孔子学院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再次,国内外相关教育、文化机构和两国民众的大力支持是推动孔子学院取得可喜局面的直接推手。而“一带一路”建设对高层次汉语人才和商贸人才的需求,亟需孔子学院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内涵建设,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优化和整合本土资源。
1.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阶段,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着优质教师资源短缺、运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本土教育体系融入度不够、孔子课堂和低龄化教学研究相对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孔子学院本土化的发展思路,明确指出孔子学院发展要与所在学校的目标定位相契合、与社区大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与所在国家的文化环境相交融(刘延东,2015)。
1.1本土化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孔子学院师资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妥善解决优质师资的短缺问题,加强孔子学院师资建设,首先要加强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优化国家汉办外派师资的“选、培、派、管”。其次,中方师资赴任后对当地思维方式、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的适应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效果。因此,赴任之后,对外派教师进行本土化培训,着力培养汉语教师搜集、归纳、总结和创造性地使用本土化教材(教学资源)的能力尤为重要。再次,与汉办外派师资相比,本土师资更加贴近当地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思维表达,更加适应当地的教育制度、语言政策。而汉办外派教师汉语本体知识更为扎实,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相对深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将外派教师的本土化与本土教师的国际化相结合,中外方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为孔子学院师资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2本土化有助于优化当地资源利用率。
孔子学院以跨境教育为运作形式和载体,立足本土,开拓了孔子学院与当地大中小学、语言文化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充分融合中外文化,共享优质资源,相互欣赏、彼此理解、互相尊重是实现中外大学、城市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宏,2019)。
首先,本土化有助于孔子学院在教学、行政、科研层面融入本土教育体系。在日常管理、教学培训、教学研讨活动中,孔子学院应贯彻本土化的发展理念,善于利用大学在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资源,促进中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建立汉语教师协会等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当地汉语教学师资的优势互补和深层互动。
其次,本土化有助于探索与当地语言文化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形成合力。当地语言文化机构是汉语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本土力量。孔子学院应加强与这些语言文化机构的联系,汲取它们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的经验,在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互相支持,通过参访、研讨、参与文化活动等形式探索出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再次,本土化有助于调动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支持孔子学院事业。将孔子学院的发展融入当地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为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探索孔子学院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建、共享模式是孔子学院拓宽经费来源,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重视当地校友资源的开发和维系,鼓励探索成立孔子学院基金(或基金会)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孔子学院的人脉资源和资金来源。
1.3本土化有助于调动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
孔子课堂的设立是孔子学院在办学中适应本土需求的一个有益尝试。孔子课堂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孔子学院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为孔子学院深入当地的中小学和社区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孔子课堂的办学实践也为孔子学院创新发展和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是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李宇明,2018)。充分发挥孔子课堂在汉语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积极性,结合孔子课堂一线教师的本土教学实践,开展面对低龄学生群体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式研究,建立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汉语教育大纲、教师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为汉语顺利进入所在国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从师资培养角度,不同于孔子学院多数以中方教师群体为主,孔子课堂往往是少数中方教师被嵌入到本土。孔子课堂中方教师、志愿者在克服文化孤岛,适应本土需求,与本土教师建立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等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孔子学院,特别是有下设孔子课堂的孔子学院,一方面要关注课堂中方教师和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及时给与关怀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定期组织课堂和孔院中外方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师本土化的有效路径。
因此,本土化有助于发挥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在“低龄化”汉语教学层面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本土需求的教学体系。目前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多集中在孔子学院层面,孔子课堂层面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尹春梅,2016)。加强孔子课堂研究,特别是孔子课堂本土化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孔子学院的提质增效和升级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1.4本土化有助于实现孔子学院自身能力建设的系统性
作为中外合作共建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就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中外方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和孔子学院大会等形式就孔子学院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友好协商。除此之外,中外方合作大学也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就双方大学的合作事宜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交换意见,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
本土化的发展理念,要求孔子学院遵守所在大学的学术规范,适应当地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融入大学的国际发展战略,以本土化为导向,结合所在国的教育体制对孔子学院的办学进行适当调整,建立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合作。在孔子学院质量评估方面,各孔子学院进行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时应重视与当地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接轨,努力融入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兼顾共性与个性,推进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此外,本土化也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区域和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同一区域或国家的孔子学院的发展因其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共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片区会议和国别会议等形式交流办学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推进孔子学院的区域化、本土化发展,逐步实现“落地生根”。
2.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特色所在
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明确指出,孔子学院发展要突出“特色、质量、创新、共建、品牌”(刘延东,2016)。深入本土,适应本土,是孔子学院的生存发展之本。在办学中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当地需求的特色课程,发展特色孔子学院,有利于打破“千校一面”,形成全球孔子学院百花竞放的新格局。
2.1根植本土,探索多元驱动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
多元驱动的汉语教育时代,政治驱动、经济驱动、文化传播驱动、企业投资驱动等都是“多元”中的一元(刘乐宁,2017)。通过本土化,探索孔子学院的多元发展模式,办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孔子学院是突出“特色、质量、创新”的必由之路。举例来说,无论是从办学体量、影响力、当地高等教育体系融入度来说,非洲都是全球孔子学院办学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除了当地与中国各领域合作密切、汉语学习需求大、学生学习动机强等原因,非洲孔子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与当地孔子学院坚持“根植本土、服务民众”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近些年来,中资企业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不少企业通过捐资捐物、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参与当地孔子学院建设。2016年9月,全球第一家由中资企业捐建的孔子学院——内图大学孔子学院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落成。该孔子学院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安哥拉内图大学、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创办,开创了企业参与孔子学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单一的发展模式无法支撑孔子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驱动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孔子学院的共识。目前,全球已有近百所孔子学院形成了涵盖中医、商务、武术、艺术、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的特色化办学。除此之外,根据中外方合作大学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全球还成立了很多家特色孔子学院,如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雅典商务孔子学院等。
2.2融入合作高校专业发展特色,促进资源互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外高校都在寻求有效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其中,人才的国际化是核心与立足点,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牛康侃、陈德敏,2017)。
孔子学院主要采取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等四种合作办学模式(周志刚、乔章凤,2008)。与中方高校在海外独立办学相比,孔子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与合作大学的资源互补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英国班戈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和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合作开展了师生交换、学术论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德国海德堡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打造了“2孔院+3城市+4大学”的合作模式。从这些有益的尝试,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学院本土化办學过程中,融入本校专业发展特色,有利于促进双方高校的资源互补,增进合作高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助力国际人才的培养。
2.3深化中外互利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变局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粮食安全、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问题成为困扰世界人民的共同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人民跨越民族、文化、语言障碍的合作。孔子学院不仅要做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平台,还要成为增进中外理解和友谊的“解码器”、深化中外互利合作的“金钥匙”(刘宏,2019)。
本土化有利于于孔子学院不断扩展办学功能,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中外合作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组织中外专家就关系国际民生的国际性问题开展合作。不少孔子学院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促成了谢菲尔德大学在低碳能源先进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公司的密切合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西印度大学圣奥古斯丁分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中特农业创新园项目。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本土化,促进融合发展,是实现孔子学院的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土化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当地资源利用率,利于调动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促进孔子学院自身能力建设系统性。其次,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特色所在。在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办学实践中,要根植本土,积极探索多元驱动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融入合作高校专业发展特色,促进资源互补;深化中外互利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迈向孔子学院的新10年——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孔子学院,2015(1):20-29.
[2]刘宏,创新合奏发展曲,同心共筑孔院梦——在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J].孔子学院,2019(1):13-16.
[3]李宝贵,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27-35.
[4]李宇明,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91-301.
[5]尹春梅,孔子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48-153.
[6]吴应辉,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8):30-34.
[7]刘延东,适应需求融合发展为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多彩贡献力量——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孔子学院,2016(1):23-31.
[8]刘乐宁,美国的汉语教学或教育的现状和前景[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3):25-30.
[9]牛康侃、陈德敏,孔子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意义[J].海外华文教育2017(9):1276-1282.
[10]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08(5):32-35.
[11]依托孔子学院平台推动中外大学深度合作[J].孔子学院,2018(1):54-56.
作者简介:戚影(1989-),女,汉族,安徽砀山人,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厦门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福建厦门 361102)
关键词:孔子学院;本土化;持续发展;特色化办学
引言:孔子学院十余年的蓬勃发展是多种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时代需求。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孔子学院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中国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等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推进孔子学院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再次,国内外相关教育、文化机构和两国民众的大力支持是推动孔子学院取得可喜局面的直接推手。而“一带一路”建设对高层次汉语人才和商贸人才的需求,亟需孔子学院因地制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内涵建设,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充分优化和整合本土资源。
1.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现阶段,孔子学院建设面临着优质教师资源短缺、运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本土教育体系融入度不够、孔子课堂和低龄化教学研究相对欠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孔子学院本土化的发展思路,明确指出孔子学院发展要与所在学校的目标定位相契合、与社区大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与所在国家的文化环境相交融(刘延东,2015)。
1.1本土化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孔子学院师资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妥善解决优质师资的短缺问题,加强孔子学院师资建设,首先要加强国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优化国家汉办外派师资的“选、培、派、管”。其次,中方师资赴任后对当地思维方式、语言文化、教育政策的适应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效果。因此,赴任之后,对外派教师进行本土化培训,着力培养汉语教师搜集、归纳、总结和创造性地使用本土化教材(教学资源)的能力尤为重要。再次,与汉办外派师资相比,本土师资更加贴近当地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和思维表达,更加适应当地的教育制度、语言政策。而汉办外派教师汉语本体知识更为扎实,对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相对深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入。将外派教师的本土化与本土教师的国际化相结合,中外方教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才能为孔子学院师资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2本土化有助于优化当地资源利用率。
孔子学院以跨境教育为运作形式和载体,立足本土,开拓了孔子学院与当地大中小学、语言文化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充分融合中外文化,共享优质资源,相互欣赏、彼此理解、互相尊重是实现中外大学、城市和区域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刘宏,2019)。
首先,本土化有助于孔子学院在教学、行政、科研层面融入本土教育体系。在日常管理、教学培训、教学研讨活动中,孔子学院应贯彻本土化的发展理念,善于利用大学在汉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资源,促进中方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建立汉语教师协会等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当地汉语教学师资的优势互补和深层互动。
其次,本土化有助于探索与当地语言文化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形成合力。当地语言文化机构是汉语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本土力量。孔子学院应加强与这些语言文化机构的联系,汲取它们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方面的经验,在师资和教学资源方面互相支持,通过参访、研讨、参与文化活动等形式探索出一个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再次,本土化有助于调动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支持孔子学院事业。将孔子学院的发展融入当地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为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探索孔子学院与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共建、共享模式是孔子学院拓宽经费来源,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此外,重视当地校友资源的开发和维系,鼓励探索成立孔子学院基金(或基金会)也可以进一步拓宽孔子学院的人脉资源和资金来源。
1.3本土化有助于调动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
孔子课堂的设立是孔子学院在办学中适应本土需求的一个有益尝试。孔子课堂的设立进一步扩大了孔子学院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为孔子学院深入当地的中小学和社区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孔子课堂的办学实践也为孔子学院创新发展和本土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是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李宇明,2018)。充分发挥孔子课堂在汉语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积极性,结合孔子课堂一线教师的本土教学实践,开展面对低龄学生群体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方式研究,建立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汉语教育大纲、教师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为汉语顺利进入所在国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从师资培养角度,不同于孔子学院多数以中方教师群体为主,孔子课堂往往是少数中方教师被嵌入到本土。孔子课堂中方教师、志愿者在克服文化孤岛,适应本土需求,与本土教师建立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等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孔子学院,特别是有下设孔子课堂的孔子学院,一方面要关注课堂中方教师和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及时给与关怀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定期组织课堂和孔院中外方教师的交流研讨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教师本土化的有效路径。
因此,本土化有助于发挥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在“低龄化”汉语教学层面建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本土需求的教学体系。目前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多集中在孔子学院层面,孔子课堂层面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尹春梅,2016)。加强孔子课堂研究,特别是孔子课堂本土化发展路径的研究,可以为孔子学院的提质增效和升级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1.4本土化有助于实现孔子学院自身能力建设的系统性
作为中外合作共建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就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中外方合作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和孔子学院大会等形式就孔子学院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友好协商。除此之外,中外方合作大学也会定期召开理事会就双方大学的合作事宜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交换意见,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
本土化的发展理念,要求孔子学院遵守所在大学的学术规范,适应当地大学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融入大学的国际发展战略,以本土化为导向,结合所在国的教育体制对孔子学院的办学进行适当调整,建立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合作。在孔子学院质量评估方面,各孔子学院进行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时应重视与当地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接轨,努力融入学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兼顾共性与个性,推进孔子学院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此外,本土化也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区域和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同一区域或国家的孔子学院的发展因其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共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片区会议和国别会议等形式交流办学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升区域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推进孔子学院的区域化、本土化发展,逐步实现“落地生根”。
2.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特色所在
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明确指出,孔子学院发展要突出“特色、质量、创新、共建、品牌”(刘延东,2016)。深入本土,适应本土,是孔子学院的生存发展之本。在办学中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点,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当地需求的特色课程,发展特色孔子学院,有利于打破“千校一面”,形成全球孔子学院百花竞放的新格局。
2.1根植本土,探索多元驱动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
多元驱动的汉语教育时代,政治驱动、经济驱动、文化传播驱动、企业投资驱动等都是“多元”中的一元(刘乐宁,2017)。通过本土化,探索孔子学院的多元发展模式,办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孔子学院是突出“特色、质量、创新”的必由之路。举例来说,无论是从办学体量、影响力、当地高等教育体系融入度来说,非洲都是全球孔子学院办学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除了当地与中国各领域合作密切、汉语学习需求大、学生学习动机强等原因,非洲孔子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与当地孔子学院坚持“根植本土、服务民众”的办学特色密不可分。近些年来,中资企业与孔子学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不少企业通过捐资捐物、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参与当地孔子学院建设。2016年9月,全球第一家由中资企业捐建的孔子学院——内图大学孔子学院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落成。该孔子学院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安哥拉内图大学、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创办,开创了企业参与孔子学院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世界各地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单一的发展模式无法支撑孔子学院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驱动时代”孔子学院发展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孔子学院的共识。目前,全球已有近百所孔子学院形成了涵盖中医、商务、武术、艺术、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的特色化办学。除此之外,根据中外方合作大学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全球还成立了很多家特色孔子学院,如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孔子学院、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雅典商务孔子学院等。
2.2融入合作高校专业发展特色,促进资源互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外高校都在寻求有效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其中,人才的国际化是核心与立足点,师资队伍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课程国际化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牛康侃、陈德敏,2017)。
孔子学院主要采取中外高等学校合作、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等四种合作办学模式(周志刚、乔章凤,2008)。与中方高校在海外独立办学相比,孔子学院的最大特色在于与合作大学的资源互补优势。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与英国班戈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和巴巴多斯西印度大学凯夫希尔分校合作开展了师生交换、学术论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德国海德堡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同打造了“2孔院+3城市+4大学”的合作模式。从这些有益的尝试,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学院本土化办學过程中,融入本校专业发展特色,有利于促进双方高校的资源互补,增进合作高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惠互利,助力国际人才的培养。
2.3深化中外互利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变局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粮食安全、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问题成为困扰世界人民的共同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各国人民跨越民族、文化、语言障碍的合作。孔子学院不仅要做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平台,还要成为增进中外理解和友谊的“解码器”、深化中外互利合作的“金钥匙”(刘宏,2019)。
本土化有利于于孔子学院不断扩展办学功能,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中外合作高校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组织中外专家就关系国际民生的国际性问题开展合作。不少孔子学院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促成了谢菲尔德大学在低碳能源先进制造业领域与中国公司的密切合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西印度大学圣奥古斯丁分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中特农业创新园项目。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本土化,促进融合发展,是实现孔子学院的创新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首先,本土化是孔子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本土化有助于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当地资源利用率,利于调动孔子课堂和社区的能动性,促进孔子学院自身能力建设系统性。其次,本土化是孔子学院发展的特色所在。在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办学实践中,要根植本土,积极探索多元驱动的孔子学院发展模式;融入合作高校专业发展特色,促进资源互补;深化中外互利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迈向孔子学院的新10年——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孔子学院,2015(1):20-29.
[2]刘宏,创新合奏发展曲,同心共筑孔院梦——在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发言[J].孔子学院,2019(1):13-16.
[3]李宝贵,新时代孔子学院转型发展路径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27-35.
[4]李宇明,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91-301.
[5]尹春梅,孔子课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48-153.
[6]吴应辉,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1(8):30-34.
[7]刘延东,适应需求融合发展为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多彩贡献力量——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J].孔子学院,2016(1):23-31.
[8]刘乐宁,美国的汉语教学或教育的现状和前景[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7(3):25-30.
[9]牛康侃、陈德敏,孔子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意义[J].海外华文教育2017(9):1276-1282.
[10]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江苏高教,2008(5):32-35.
[11]依托孔子学院平台推动中外大学深度合作[J].孔子学院,2018(1):54-56.
作者简介:戚影(1989-),女,汉族,安徽砀山人,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厦门大学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福建厦门 3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