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机制的创新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45420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 2014年 5 月 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来,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现已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来看,重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高校,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西部地区涉及较少,而这一地区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一流的经济法人才较为欠缺。因此,为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经济法一流学科和经济法一流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高质量的经济法律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一流学科  高等教育  民族地区   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 2014年 5 月 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来,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的重点内容。2015年 11月 5 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2017年 9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了我国重点建设 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 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17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宏观蓝图基本绘就,为今后较长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法是调整我国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经济法人才的培养系关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现已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来看,重点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高校,少数民族聚居集中地西部地区涉及较少,而这一地区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一流的经济法人才较为欠缺,因此,为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建设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经济法一流学科和经济法一流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高质量的经济法律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经济法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法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刑法学、民法学等传统法律学科相比,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很短。作为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内容复杂多样,受教学条件所限,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经济法学基本上以教授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为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等。我们通过对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经济法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案等教学材料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多数院校经济法的教学目标中也提及了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法理论和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措施和学时保障,由于资金有限,有些学校没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来辅助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现代大学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法学教育则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法学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定制都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经济法无论作为法学专业的课程还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其课程教学都应为实现专业教学目标而服务,实现从经济法学法理的学习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化,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学科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共识深入人心,法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具有时代意义,依法治国既需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法治人才。我国法学教育自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较快发展,我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重建政法院校和法律系,距今不足半个世纪,可以说,法学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法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法学学科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特征也显露了法学学科发展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例如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法学教育办学质量不高的弊病非常突出。例如从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办学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政法院校开设经济法学专业,也有综合院校的经济法学专业,更有一些工科院校新设法学专业,甚至一些地方专科院校也行社经济法专业,培养途径看,既有普通高中招生的法学本科,也有函授、电大、自考、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法学教育,这些教育形式构成了经济法学法人才培养多样化来源,但良莠不齐的教学培养出的经济法学人才质量不高。另外,我们的经济法学科设置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材料几乎一样,这从我们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就能够得到印证。我国地缘辽阔,市场经济发展地域性差异明显,它对经济法学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差异化的。
  3、 经济法学科体系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1]习总书记的要求为高校培育法治人才事业指明了方向。法学教育中,经济法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但现有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在我们对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以及西北民族大学的个别访谈中发现,学生由于很少参与经济社会的实践,缺乏运用能力,大多不了解社会宏观经济运作方式,因此,对宏观调控的法律原理不甚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所以,加强经济法实践十分必要,它可以检验并强化学生所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技能$应注重培养学生经济法律实务能力,利用其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政法院校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法学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作为学生经济法专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但没有教学过程管控和教学评价机制,很少有系统的经济法实用训练教学计划。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培养学生经济法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经济法教师的实务经验较少; 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的经费、场地,更没有统一规范实践课的具体形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具体量化学生实践成绩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教学过程表面化,效果欠佳。从法学教育观念上来讲,我们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过程,轻视实践中的实际技能。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的明确目标。而当前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法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学教育更应该兼顾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实践两个层面,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法律人才,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西部地区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为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世纪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无充足的经济法律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与繁荣发展。优秀的经济法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简单学习法律知识就能完成的法学教育,它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应当教授的是司法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从我国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考察,由于我国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相对滞后,导致市场经济的发育不完善,很多矛盾是经济纠纷和民族纠纷伴随在一起,因此对司法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的培养,但这些能力又恰恰是传统的经济法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所未能涵盖的。所以,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法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能力,到社会实践中去,真正了解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和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技巧的训练,使其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
  2、民族地区的社会实际决定了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不可或缺
  经济法是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法律制度,实践性是经济法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群众都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观念,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群众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法律信仰各不相同,在民族地区,有时经济纠纷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甚至民族矛盾就是由经济纠纷引起的。如果法律工作者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社会观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解决问题时仅是照搬法条,往往不能有效化解纠纷。民族地区的司法工作者,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相关经济法律制度法的精神实质,在司法实践中正确使用法律,调处纠纷。
  3、市场经济需要复合型经济法律人才
  随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基于人才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要求法律职业者具备对国家产业政策的解读和国家法律法规有效衔接,企业一般不再为员工的初级培训投入大量资金。这就要求学生在走出校门时就要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法律职业技能和对市场经济的洞察能力,而这种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谁的职业技能越熟练,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通过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完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法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三、西部地区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徑分析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可知,全国首批双一流大学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在这137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中,A类高校中北京8所,上海4所,广东、江苏、山东各两所,西部地区的只有6所,主要分布于四川2所、陕西2所,重庆和甘肃各一所。B类高校3所地处西部。从学科建设来看,只有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把法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西部地区没有一所高校的法学学科列入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从双一流建设目标分析,教育部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前景广阔,大有必要,建设经济法一流学科,应当重点建设以下方面。
  1、根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立经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指出:“金课就是一流课程,一流课程是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2]教育部要求,建设一流高水平的教育,应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将课程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法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以培养一流法学人才为目标,法学一流院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没有普适的标准范本,国外可以借鉴的有利因素都应当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我国法学学科的建设总体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各个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与设计,也就是说,法学一流院校的建设和培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力投入与人才引进,还应当将更多的人才培育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公平正义等法学精神塑造相关的因素考虑其中。有学者指出,法学教育应当遵守其应有的规律,法学教育的创新在于注重内涵建设,例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与司法实践的有机结合等也是我们一流法学学科建设的应有内容[3]。法学教育应当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目的上,法学教育同样应当做到以人为本,以个人的发展及认知为本,只有培育了优秀的人,才能会产生优秀的法学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一带一路经济策略的推进,原来内陆化的民族地区必将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社会矛盾既有传统的民族特点、又有新的时代性、国际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既能解决传统的民族问题,又能解决国际化带来的新的矛盾。要适应这一人才培养要求,经济法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国际税收与贸易等应当予以加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科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经济法“金课”   教学方法设计中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表达能力。授课方式改革主要是在传统授课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电子技术扩大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和学习实践资源。近几年来,我国各地高校纷纷以国家和省级一流课程、 精品课程、金课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建设了一大批优质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经济法资源,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北京的一些高等院校将这些资源借助校内自建平台、国家公共教育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实现了全国共享,这就有效解决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法一流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推动在线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互惠共享,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借助在线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被打破,这种借助网络平台在线接受教育的课程形式无疑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使年轻一代的学生能够获取到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回放课程或咨询教师获得解答。线上教学让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上的面对面,在强化教育的便捷性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许多教师可以借助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也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课堂讲解方式做到自我完善。另外,还有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价值作用,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所发挥的作用多种多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提升教学工作效率、丰富已有的教学方式。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激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教育活动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能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受教育者。可以说,在线课程不仅是教育者的有力工具,更是受教育者的学习工具。
  3、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济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多元的融合,经济法学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自我学习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新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是应用人才、研究人才与社会管理人才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这种人才的培养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更喜欢置身与真实的司法环境中去探究和解决法律问题,司法实践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济法学本科学生必须坚持一定时间的见习与实习,法学院系应设有实验室与模拟法庭,以及律师事务所和司法调解中心等等,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法学学科,如何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强化经济法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是经济法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 学科的特点,贯穿于经济法学教学的全过程 经济法学实践教学的体系应该体现经济法学科的特点,经济法学 实践教学的体系的构建应当把法律行为实践模拟和经济行为实践模拟相结合,同时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于经济法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经济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立体、多面的,应该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模式应该是互动的,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学习之间的互相促进,经济法学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之间的结合,全面地与各种经济法律活动、与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建立普遍联系,建立多维的实践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不足。
  四、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建设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经济法学金课”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不断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教育部的指导为依据,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经济法学学科建设,努力打造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经济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涛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实施在线课程教学的思考   [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2  P52
  2李浩君、汤琰、吴芳妍  有效教学视角下一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J] 《浙江工業大学学报》  2020.9第三期P343
  3覃业飞  地方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内涵之辨析  [J]   《高教论坛》  2020.10第十期P17
  4邓伟艳.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 [J],《当代经济》 2017.4.122
  本文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经济法实践教学中疑难问题研究(编号BJY-2019-06)的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王生华 ( 1968.10-),男,宁夏青铜峡市人,北方民族大学 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是很重要的构成,积累充足的写作素材,学生在文章创作中,才能打好学习能力基础。经过多年学习以后,高中生写作能力已经慢慢形成。不过不少学生的作文显然不够扎实,内容空洞是常态,阅读毫无价值与影响,学生难以形成阅读欲望。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写作材料。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合适的引导,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掌握素材积累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创作水平,其具有长
期刊
摘要: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通过不同手段的夯实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拘泥于传统的习题讲解和相关概念介绍,同步要落实一定的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中从多角度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吸引学生的参与,才会为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展开夯实基础。教师要明确发展中的实际步调、以及改革视角下提出的不同需求。在方案的设计和理念的优化中促进教学动力的生成。基于此,文章中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高段到低段,转变是巨大的,新的班级一切都是未知数。  对于我来说,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学生,学生情况参差不齐,而且经过疫情,孩子们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上学了,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一方面来自于我自己,没有教过低段教学的经验,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且习惯了高端的模式,如何适应这群小怪兽,一切都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教学上认真研读教材,钻研教参,找出
期刊
摘要: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中把“审美鉴赏和创造”做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是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之一。语文学科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有其独特的学科价值。本文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感
期刊
摘要:以教学改革思想为背景,教师要在课堂指引环节中不断落实先进思想体系,让学生完成多元化的知识探究学习。为此,在高中英语课堂实践中教师也应主动将核心素养思想融入教学环节,促使学生除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思想体系的研究获取综合化的学习成效。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核心素养思想视角下,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有效策略;完善;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
期刊
摘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涉及到逻辑代数、电路、半导体存储器等多个章节和复杂的教学内容,专业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在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如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专业技术,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因素的教育与引导,需要专业教师从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入手,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政内容,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带动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新课标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实效,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通的多媒体教学已不足够适应新环境,多元技术融合的授课方式正受到学校、教师的关注,由于直播授课的新颖及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采用直播授课的难度较高,研究实践类课程的新教学设计变得非常重要。本文介绍《网店经营实战》课程开展直播授课的教学设计,研究线上结合线下开展新直播授课的课程实施,分析该模式的优劣势,反思该教学模式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给我们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教育领域也在信息技术的践行下,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尤其是高中数学本身相对其它阶段的学习就更加复杂、抽象,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更多,这也就让很多的高中学习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而信息技术的到来可谓是雪中送炭,让很多难以理解,以及教师无法进行
期刊
摘要:3-6岁的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语言匮乏,所以他们经常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想法,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儿园应当将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在举行语言教学活动时也应当积极融入生活元素,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对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利用生活化元素的措施进行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语言是表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