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校按上级指示要求,根据学校工作特点,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学校老教师、退休教师、党员干部等人组成。委员会建立并健全了各项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每年都要定期召开议事会,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活动内容,使关工委的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成果喜人。学校德育工作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德育先进校”。这既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我们关工委“拾遗补缺、配合补充”的育人工作密不可分。
一、活动架起“爱心桥”
我校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我们充分利用“红色”节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如:红军长征胜利68周年,关工委及时组织“发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参赛选手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打动了全体听众的心,全校很快形成了一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好过硬本领、接过长征接力棒的学习氛围。关工委还以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纪念日为契机,组织“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和主办“澳门回归知识专刊”,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关工委坚持和校团委联合举办一年一次的《革命歌曲演唱会》,10多次协同政教处组织共青团员清明节为赵世当等革命烈士扫墓活动,并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教工子女到天岳关参观抗日烈士阵亡墓,凭吊天岳关抗日遗址,还在校办田径运动会上,赠发记载了大革命时期中共通城县委书记黄菊庄事迹的《黄菊庄革命春秋》。原一中校友、新中国第一代学生飞行员徐水香将军回乡省亲,关工委充分利用时机,请将军讲自己如何刻苦训练、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我军高级将领的成长过程。将军的成长史,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人生目标,必须从现在起步。每当“七一”前夕,关工委就会请抗日老干部李玉堂等来校为4000多名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关工委多次和语文教研组联合组织学生参加《银潮》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尊老敬老书信大赛》、《中学生语数外》“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知识竞赛活动中,参赛学生多达1000余人,有42封书信分别被评为校一、二、三等奖,并且专门创办了一期获奖作品专刊,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其中,高二学生张维的《致爷爷的一封信》在大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主持的颁奖活动。我们还配合国家关工委组织开展了建党80周年《光辉历程》征文比赛,有胡伟明、吴敏、方燕3位同学获得了国家关工委奖励。
同时,通过“国情报告会”、“形势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形势教育,使青少年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如“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任务而奋斗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学校关工委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给学生架起了一座“爱心桥”。
二、帮扶架起“关爱桥”
我校有62个教学班,学生4500余人,生源中既有全县择优的尖子生,也有调节进校的比较后进的学生。作为育人的学校,转化一名后进生不亚于培养一个大学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关工委积极配合年级管理小组和班主任开展“一帮一”的转化活动。关工委离退休同志,采取结对子的办法,分别受聘于12个班,担任义务辅导员,确定转化对象,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向班主任了解转化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跟转化对象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振作精神,采取正面转化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方式。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交心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实行典型引路。我们充分利用“五一”、“十一”放假时间,特邀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大学的校友回母校向后进生介绍他们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在高中发展为学生党员,在大学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的经过,让后进生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部分非毕业班学生参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考试。三年来,12个班96名转化对象,通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几年的转化,政治思想、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87%的入了团,36%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原高二学生吴伟在学校关工委顾问龚润身同志的耐心教育下,克服了纪律观念淡薄、无故迟到旷课、上课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并在“五·四”青年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同时,关工委与学校组织开展了全校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并向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专题报告;组织开展了本校青年教师基本状况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呈送了《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专题报告。关工委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架起了一座“关爱桥”。
三、济困架起“绿色桥”
针对我县是贫困山区县,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关工委在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济困助学基金会,在教职员工中发出倡议,动员教职员工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全体教职员工纷纷响应,有的联系一名特困生,每月给予30—50元的扶助,有的退休教职工如杨如书、胡孝英每月除给自己的帮扶对象50元外,还经常接这些特困生到家里吃饭加餐,补充营养,赠送衣物。家住双龙乡的高一(2)班学生黎良鹏,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一度南下打工,学校校长、副校长纷纷带头捐款、捐物,一些教师也纷纷慷慨解囊,使他返回了教室。通城籍吉林汽车工业大学学生杜先尔,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在一中学习三年,就是学校资助考上大学的。进入大学后,更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学业,该生几次卖血。关工委闻讯后,立即从济困助学基金中汇出1000元。杜先尔同学收到汇款后,感激万分,向学校济困助学基金会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致以真诚的谢意。原工会主席胡郁夫、李春明夫妻俩,退休后虽然身居武汉,但仍对家乡的贫困学生、原我校毕业生武大的罗朝晖、李三明和武工大的黎小宝,三、四年来一直进行资助。湖北电视台曾将二位和受资助学生请进电视台采访,先后两次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据统计,济困助学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共接受捐款75000余元,帮助600余名特困生渡过了难关,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关工委开展济困助学的事迹,先后在《咸宁日报》、《明天》杂志等报刊杂志上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关工委通过吸引外界和自身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学生带去多少幸福和快乐,给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理想之门的“绿色桥”。
四、家校架起“同心桥”
提高家长素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必然归宿。自学校关工委成立以来,关工委分别在高一、高二的两个年级开办了家长学校,坚持一月一次的开课学习,制订了学习制度、讲课制度和考勤制度,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对象四落实。家长学校校长、原党总支书记王家文同志在每年开学第一课作《新形势下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关工委成员、特级教师胡文豪等同志先后多次作“关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尤其是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我们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本学期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关工委执行主任、原学校党总支书记彭英豪同志为非毕业班的学生家长作了《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讲座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用大量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赢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评价。其讲座材料还在全县印发,组织学习,开展讨论。此外,我们还多次聘请校外职工,如毛桂仙、彭有志等同志作了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经验介绍。通过学校学习,广大家长不仅认识明显得到了提高,参加学习的人数到得齐,到得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家长的素质。部分家长学员也因此被市妇联授予“优秀家长学员”的光荣称号。同时,我们还把关工委的触角延伸到校外。关工委副主任刘世雄同志除了承担本校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外,还在老家马港镇长港村开办了全县第一所农村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学习《义务教育法》和《妇女儿童保护法》,使该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入学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受到村党支部和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关工委通过提高家长素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给学生、家庭、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同心桥”。
五、假期架起“希望桥”
让学生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暑假,也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关工委一直坚持在教职工子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一是组织有专长的教师开设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专题讲座,进行优秀作业展览。二是组织全体营员到工厂、农村和武警中队参观学习,到九宫山闯王墓、黄袍苏维埃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革命史。三是针对暑期攀枝摘花现象比较严重、清洁卫生无人打扫的情况,关工委把营员分成若干小组,以校务值日的形式,组织他们参加校园管理,负责责任区的清洁卫生打扫和安全巡逻,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四是组织各种兴趣特长活动,如组织科技展览讲座、故事会、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假期生活。夏令营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综合能力,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使假期生活更加愉快、有益。
此外,每年“六·一”儿童节,关工委都要组织初中以下教工子女举行庆祝活动,开展小型体育活动和不拘一格的文艺节目表演,让他们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学校关工委通过一个个假期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给他们架起了一座充满快乐的“希望桥”。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万里长征尚始足,百尺竿头更进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把它作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重要内容,去创造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一、活动架起“爱心桥”
我校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我们充分利用“红色”节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如:红军长征胜利68周年,关工委及时组织“发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参赛选手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缅怀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打动了全体听众的心,全校很快形成了一种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好过硬本领、接过长征接力棒的学习氛围。关工委还以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纪念日为契机,组织“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和主办“澳门回归知识专刊”,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关工委坚持和校团委联合举办一年一次的《革命歌曲演唱会》,10多次协同政教处组织共青团员清明节为赵世当等革命烈士扫墓活动,并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教工子女到天岳关参观抗日烈士阵亡墓,凭吊天岳关抗日遗址,还在校办田径运动会上,赠发记载了大革命时期中共通城县委书记黄菊庄事迹的《黄菊庄革命春秋》。原一中校友、新中国第一代学生飞行员徐水香将军回乡省亲,关工委充分利用时机,请将军讲自己如何刻苦训练、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我军高级将领的成长过程。将军的成长史,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人生目标,必须从现在起步。每当“七一”前夕,关工委就会请抗日老干部李玉堂等来校为4000多名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关工委多次和语文教研组联合组织学生参加《银潮》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尊老敬老书信大赛》、《中学生语数外》“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知识竞赛活动中,参赛学生多达1000余人,有42封书信分别被评为校一、二、三等奖,并且专门创办了一期获奖作品专刊,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其中,高二学生张维的《致爷爷的一封信》在大赛中荣获全国三等奖,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二起跑线》栏目主持的颁奖活动。我们还配合国家关工委组织开展了建党80周年《光辉历程》征文比赛,有胡伟明、吴敏、方燕3位同学获得了国家关工委奖励。
同时,通过“国情报告会”、“形势大讨论”等活动,加强形势教育,使青少年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如“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等等,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建设任务而奋斗结合起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学校关工委通过各种活动的展开,给学生架起了一座“爱心桥”。
二、帮扶架起“关爱桥”
我校有62个教学班,学生4500余人,生源中既有全县择优的尖子生,也有调节进校的比较后进的学生。作为育人的学校,转化一名后进生不亚于培养一个大学生。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关工委积极配合年级管理小组和班主任开展“一帮一”的转化活动。关工委离退休同志,采取结对子的办法,分别受聘于12个班,担任义务辅导员,确定转化对象,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向班主任了解转化对象的学习、生活情况,跟转化对象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振作精神,采取正面转化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方式。一是坚持每周一次的交心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实行典型引路。我们充分利用“五一”、“十一”放假时间,特邀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大学的校友回母校向后进生介绍他们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在高中发展为学生党员,在大学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的经过,让后进生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部分非毕业班学生参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考试。三年来,12个班96名转化对象,通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几年的转化,政治思想、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其中87%的入了团,36%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原高二学生吴伟在学校关工委顾问龚润身同志的耐心教育下,克服了纪律观念淡薄、无故迟到旷课、上课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并在“五·四”青年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积极要求进步、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同时,关工委与学校组织开展了全校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并向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上网》的专题报告;组织开展了本校青年教师基本状况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呈送了《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专题报告。关工委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架起了一座“关爱桥”。
三、济困架起“绿色桥”
针对我县是贫困山区县,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关工委在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济困助学基金会,在教职员工中发出倡议,动员教职员工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全体教职员工纷纷响应,有的联系一名特困生,每月给予30—50元的扶助,有的退休教职工如杨如书、胡孝英每月除给自己的帮扶对象50元外,还经常接这些特困生到家里吃饭加餐,补充营养,赠送衣物。家住双龙乡的高一(2)班学生黎良鹏,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一度南下打工,学校校长、副校长纷纷带头捐款、捐物,一些教师也纷纷慷慨解囊,使他返回了教室。通城籍吉林汽车工业大学学生杜先尔,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在一中学习三年,就是学校资助考上大学的。进入大学后,更是困难重重,为了完成学业,该生几次卖血。关工委闻讯后,立即从济困助学基金中汇出1000元。杜先尔同学收到汇款后,感激万分,向学校济困助学基金会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致以真诚的谢意。原工会主席胡郁夫、李春明夫妻俩,退休后虽然身居武汉,但仍对家乡的贫困学生、原我校毕业生武大的罗朝晖、李三明和武工大的黎小宝,三、四年来一直进行资助。湖北电视台曾将二位和受资助学生请进电视台采访,先后两次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据统计,济困助学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共接受捐款75000余元,帮助600余名特困生渡过了难关,保证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关工委开展济困助学的事迹,先后在《咸宁日报》、《明天》杂志等报刊杂志上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关工委通过吸引外界和自身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学生带去多少幸福和快乐,给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理想之门的“绿色桥”。
四、家校架起“同心桥”
提高家长素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必然归宿。自学校关工委成立以来,关工委分别在高一、高二的两个年级开办了家长学校,坚持一月一次的开课学习,制订了学习制度、讲课制度和考勤制度,做到时间、场地、内容、对象四落实。家长学校校长、原党总支书记王家文同志在每年开学第一课作《新形势下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专题报告。关工委成员、特级教师胡文豪等同志先后多次作“关于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尤其是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我们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本学期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关工委执行主任、原学校党总支书记彭英豪同志为非毕业班的学生家长作了《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专题讲座。讲座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用大量的典型事例,进行了深刻地分析,赢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评价。其讲座材料还在全县印发,组织学习,开展讨论。此外,我们还多次聘请校外职工,如毛桂仙、彭有志等同志作了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经验介绍。通过学校学习,广大家长不仅认识明显得到了提高,参加学习的人数到得齐,到得早,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家长的素质。部分家长学员也因此被市妇联授予“优秀家长学员”的光荣称号。同时,我们还把关工委的触角延伸到校外。关工委副主任刘世雄同志除了承担本校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外,还在老家马港镇长港村开办了全县第一所农村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学习《义务教育法》和《妇女儿童保护法》,使该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入学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受到村党支部和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关工委通过提高家长素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给学生、家庭、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同心桥”。
五、假期架起“希望桥”
让学生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暑假,也是关工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关工委一直坚持在教职工子女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一是组织有专长的教师开设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专题讲座,进行优秀作业展览。二是组织全体营员到工厂、农村和武警中队参观学习,到九宫山闯王墓、黄袍苏维埃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革命史。三是针对暑期攀枝摘花现象比较严重、清洁卫生无人打扫的情况,关工委把营员分成若干小组,以校务值日的形式,组织他们参加校园管理,负责责任区的清洁卫生打扫和安全巡逻,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四是组织各种兴趣特长活动,如组织科技展览讲座、故事会、歌咏比赛、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假期生活。夏令营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和综合能力,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使假期生活更加愉快、有益。
此外,每年“六·一”儿童节,关工委都要组织初中以下教工子女举行庆祝活动,开展小型体育活动和不拘一格的文艺节目表演,让他们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学校关工委通过一个个假期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给他们架起了一座充满快乐的“希望桥”。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万里长征尚始足,百尺竿头更进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心,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住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把它作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重要内容,去创造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为党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