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探析

来源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以“支架”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技能建构和知识建构的方法,并指出听力支架的建构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关键词:支架理论 听力 搭建 教学
  引言
  语言是有声的,英语也不例外。听、说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听、说二者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听”比“说”更具有挑战性, 这是因为我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控制自己的讲话,选择适合自己的语速和词汇进行讲话, 而我们在“听”的时候, 会受到说话者的控制, 我们不可能要求说话者按照自己所需的语速和词汇进行讲话。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既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用对许多国家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支架” 理论来指导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并尽快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更新高中听力教学理念。
  支架理论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着日益独特的作用。建构主义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如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交互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而贯穿这些众多策略的教育理念则是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思想。其中,支架式教学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在发现学习、指导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搭建了连接的平台,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20 世纪30 年代, 俄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列.斯.韦格斯基( L. S. Vygotsky)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ZPD for Zone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其主要观点是: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习者的水平, 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中可以得到提高。ZPD 指的是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60 年代韦格斯基的这一理论被译成英语, 并被广为接受。在此基础上, 一些新韦格斯基派的学者如布鲁纳( Bruner) 、伍德(Wood) 和麦瑟(Mercer)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 scaffolding) 。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根据这种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 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即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学习者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1〕。建构主义者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支架” 理论自问世以来, 受到国外语言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而且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张雪梅( 2002: 68- 72) 从L. S.韦格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域” 理论和“支架”理论出发, 通过对学习者会话与教师- 学习者会话的对比, 探讨了学习者会话的特征, 提出了几个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 为教师提供了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必须考虑的一些重要原则。笔者认为, 如何把上述理论及其相关原则具体应用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支架理论与听力教学
  1. 听力技能支架的构建
  由于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很少在课外生活中听英语, 课堂上的听力练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建构学生的技能支架。听力能力基本包括预测、归纳、综合判断能力。听力技巧包括听前的准备, 听的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在听力训练中,学生要具备瞬间获取信息并能将其储存, 最后经过综合归纳而准确地理解对话和短文的能力。听力的训练是语言接受能力的训练, 预测则是影响语言接受能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可以说听力理解离不开预测。
  听前预测是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和答案选项等线索中发现一些背景信息, 力求缩小谈话者的主题范围。听前预测有一定的客观依据, 即话题所使用的词语的范围这种内容越具体范围就越窄。也就是说通过阅读选项可以推测听力材料可能涉及到的有关题材及其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情景介绍、看图讨论、解释生词和理解话题等活动,激活学生大脑中与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内容进行推测或联想。
  学生听的时候可避免过分注重每个单词和细节, 从而影响对全篇主题思想的理解。听的过程中要强化记忆, 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联想, 并进行适当的加工, 对整体和细节不可偏废。重视整体是因为有的题目是询问对话或短文的中心思想的, 所以整体概念至关重要, 不要只重视细节而忽视整体, 听完后必须对所听到的与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进、判断、挑选, 如:
  ( A) Get some change from Kate.   ( B) Use the woman's phone.
  ( C) Go to look for pay phone.
  ( D) Pay for the phone call.
  这个问题的三选项都和电话有关, 一个选项和零钱有关,涉及的人物是Kate, the woman。由此我们可以猜到对话的内容是涉及一个女士与零钱、电话的内容, 请看原文:
  M: Hi, Kate. Do you have some change? I have to make a call on the pay phone.
  W: Pay phone? Why not use my mobile phone? Here you are.
  Q: What will the man most probably do?
  我们听到对话中的男士要借用零钱,想打公用电话。这时我们可以预测答话的两种可能: 借与不借。结果听到的是疑问句和建议“Pay phone” 和“Why not use ” 以及关键句“Here you are.”本题的问题是: 这位男士很可能做什么? 经过简单的推断, 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女士没借给男士钱, 但她建议男士用自己的手机, 并把手机递给男士, 而男士很可能“ Use the woman's phone” 的结论。
  2.知识支架的构建
  学生的知识面宽窄有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互动,从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可能影响听力理解的知识构建支架。在课内,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自带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等文化信息,也可以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原版英语影视资料,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个人经历和学识,口头向学生传输以便建立学生的知识支架。另外,通过小组活动来构建支架。教师让学生听完一段对话或一段短文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探讨听力内容,由于学生的背景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小组讨论就是相互搭建支架。讨论后再让学生听,这样学生听的效果会变得更好。课外可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及时获得反馈;或邀请留学归国的学校教师或外籍教师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或访谈节目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民情风俗方面的知识;或播放外国影视片;或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文化周活动等让同学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使其能更真切地去感受和理解西方文化。学生储备的知识丰富了,自然就为课堂听力建立了支架。
  比如在给学生做有关飞机起飞前的广播通知内容听力训练时,考虑到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过坐飞机的经验,知道什么叫登机通知,在听前,教师给学生一个登机通知例子,通过让学生阅读明白什么叫boarding call,降低了听力难度,清除了在听材料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增加了学生出行时需要的旅途知识。阅读题目选项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flight number”、“destination”和“gate”这三个关键单词。此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搭建如下的语言支架:
  T: Now you have known so many destinations,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some traveling behavior. Ready to go? Let’s go to the airport.
  T: I’ll show you an example of boarding call. W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在这些语言支架的帮助下,马上就会在大脑中激活一系列与话语相关的经验知识或背景知识,并在听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推理来理解话语的意义。
  结语
  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英语听力理解的提高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接受语音信息的过程,而是平时积累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搭建适当支架,做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以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108
  [2]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A]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姚秋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创新英语教学的启示[ J] . 辽宁教育研究, 2005, 25( 4) : 67- 68.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通过试卷的评讲,不但可以让学生对阶段性的学习状况有理性的自我认识,而且还可以及时揭示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通过讲解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法,学生改进学法,使教法和学法同时得到优化,通过讲评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使培优补差落到实处。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试卷讲评 讲评 个别辅导  考试是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而试卷的评讲则是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兴趣;方法;参与;情感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生活越来越近,越来越有生机。新的理念、新的教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校企合作的融入性不高,校企之间的性质差异,需求和供给不稳定等因素,导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片面化、浅显化。面对这些问题,文章以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期刊
摘 要:多元文化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发挥思想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树立先进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先进文化批判、规范、指导和重构其它文化,借鉴多种文化的有效形式,认真研究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优化和创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多元文化 青年学生 思想道德 影响 对策  多元文化是一种相对的文化形式,也
期刊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朗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
期刊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读书史。”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阅读应该给出答案,可是近年来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喜欢韩寒、郭敬明的多,读过四大名著的少;喜欢电脑游戏的多,上网看书查资料的少;把明星的家事如数家珍的多,知道曹雪芹生平的少。我们的学生可以抱着大部头的科幻小说几个小时端坐。如此种种,令人感叹我们的语文阅读怎么了,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期刊
摘 要:职业性,职业教育更加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只有通过种种方法,加强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 教学能力 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高职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其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中心地位。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制订合理的实践教学体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理论及实践经验的研究,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现行高中物理开展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编制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再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动态生成理论与之结合,经反复的教学实践,不断的修正、改进,形成了适合高中物理不同课型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 动态生成 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  一、问题
期刊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色,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大漠?!当学生对这些有了强烈的好奇和向往的欲望时,教师指导他们去了解地理奇闻趣事,去欣赏世界各地美景,去解释地理奇观成因,去探索迄今未解之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从教学之初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每节地理课上,开展
期刊
摘 要: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备课既是教师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上课前必须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备课质量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及教学质量。鉴于相当部分新教师对备课认识不足并缺乏经验,本文就新形势下新教师怎样备好课发表个人看法,以求与同道商榷。  关键词:职业院校 新教师 备课  勿庸置疑,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必须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上课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