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的一项重要而漫长的教学任务。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所谓创新意识就是通过教师的率先垂范和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崇尚真知,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低年段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抱着创新的态度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掌握汉字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以形声字居多。
新大纲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在掌握生字读音、熟读乃至背过课文后,再指导记忆字形,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形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要想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十分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课堂上应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在教独体字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思维形式比较直观,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生字,把事物原来的样子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后再写出这个字。如:石、日、月、网、土等字。笔画稍多一点的独体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点”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学得很有趣味而且记忆深刻。
在教合体字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字,谁能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员”字,有的说“圆”字去掉方框儿,就是员;有的说“口”字加上“贝”字就是“员”;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圆、园”的用法。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二、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因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开展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摘苹果”、“邮递员送信”、“识字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在学生记住字形后,还常用“找朋友”等方式,或要求学生找正确读音,或要求学生找正确部件,或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的组词,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来强化记忆效果。
2. 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编字谜、猜谜语本身也是饶有兴趣的一项活动。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让学生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编一些谜语让同学猜,这激起了他们识字的愿望,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在教学“国”字,学生编出:口中含着一块玉;在教学“告”字,学生编出:一口咬断牛尾巴;又如学习“怕”字时,根据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可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小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这一类的游戏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 动作演示法
一些生字可以用动作表演来辅助理解字义,念准字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摇、蹲、爬、趴、拨”等字,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学生记得特牢,又如学生易把“看”和“着”、“渴”和“喝”混淆,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组生字的部件(即“看”是变形的“手”字加“目”,“着”是羊字头加目字底)我让学生做一个孙悟空看远处的典型动作。即用手放在眼睛上这就表示“看”;另一个“着”字是小羊加目。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地识好字、写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都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学生识字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阅读中开动脑筋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
1. 创设识字氛围,鼓励自主识字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的扩词游戏;还有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熏陶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场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广告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识字,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课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我还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孩子经常在课外读报纸、背古诗、阅读童话故事等,一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十多首古诗。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和景点的童话故事以及一些寓言故事颇受孩子们的欢迎。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汉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枯燥变为有趣。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时,识字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创造教育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廖菊琼.谈“教”与“学”创新的新思路[J].小学语文教学,200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这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掌握汉字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汉字分为四类,即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和形声字。一、二年级学生学的字按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独体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合体字大部分是会意字和形声字,以形声字居多。
新大纲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极易受影响,注意的持续性也不强。在掌握生字读音、熟读乃至背过课文后,再指导记忆字形,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形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要想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十分注意字形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课堂上应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创设有趣的识字情境,来鼓励学生识记和巩固识字成果。
在教独体字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纪小,思维形式比较直观,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生字,把事物原来的样子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后再写出这个字。如:石、日、月、网、土等字。笔画稍多一点的独体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点”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学得很有趣味而且记忆深刻。
在教合体字时,首先解决生字的读音,接着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字,谁能动脑筋想出最好的记忆方法?”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如学习“员”字,有的说“圆”字去掉方框儿,就是员;有的说“口”字加上“贝”字就是“员”;学习“园”字时,有的说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围墙“囗”就是“园”,从而明白“校园、公园”是有围墙的,以区别“圆、园”的用法。这样学生有了认字的积极性,有些字即使没学也能大体了解字义和读音。
二、积极开展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因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开展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在游戏中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摘苹果”、“邮递员送信”、“识字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在学生记住字形后,还常用“找朋友”等方式,或要求学生找正确读音,或要求学生找正确部件,或要求学生找出正确的组词,把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来强化记忆效果。
2. 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编字谜、猜谜语本身也是饶有兴趣的一项活动。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让学生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编一些谜语让同学猜,这激起了他们识字的愿望,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在教学“国”字,学生编出:口中含着一块玉;在教学“告”字,学生编出:一口咬断牛尾巴;又如学习“怕”字时,根据这个字的结构特点,可指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小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这一类的游戏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 动作演示法
一些生字可以用动作表演来辅助理解字义,念准字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摇、蹲、爬、趴、拨”等字,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为什么用这个偏旁,学生记得特牢,又如学生易把“看”和“着”、“渴”和“喝”混淆,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组生字的部件(即“看”是变形的“手”字加“目”,“着”是羊字头加目字底)我让学生做一个孙悟空看远处的典型动作。即用手放在眼睛上这就表示“看”;另一个“着”字是小羊加目。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上提高效率,指导学生扎实地识好字、写好字,并不等于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人对事物的感知,都要经历反复识记的过程才能牢固记忆。学生识字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阅读中开动脑筋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
1. 创设识字氛围,鼓励自主识字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的标语、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的扩词游戏;还有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浓厚的识字氛围熏陶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2.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场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广告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大力宣传识字教学目标,动员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中创设识字氛围,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识字,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课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我还鼓励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广泛搜集字谜、自创字谜、自创自编识字顺口溜,增强识字的趣味性,也在识字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孩子经常在课外读报纸、背古诗、阅读童话故事等,一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十多首古诗。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和景点的童话故事以及一些寓言故事颇受孩子们的欢迎。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汉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枯燥变为有趣。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时,识字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创造教育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2]廖菊琼.谈“教”与“学”创新的新思路[J].小学语文教学,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