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生活在川滇交界地带的摩梭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生活方式,走婚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随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逐渐被外界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这样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走婚是否会受到冲击也逐渐成为外界所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宁蒗;摩梭人;婚俗;走婚;演变
一、引言
地处我国川滇交界地区,风景秀丽壮阔的泸沽湖畔,生活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族群———摩梭人。虽然拥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及资料,这一族群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识别民族,这样的一种特殊身份加之近年来逐渐被外界所熟知的独特生活习俗,吸引到了很多来自于外界关注的目光。而“走婚”这一独特的婚姻方式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一员,这一族群理应得到更多的了解及关注。
二、宁蒗摩梭人概况
(一)宁蒗县的地理位置
摩梭人分布较多的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川滇交界处,坐落于闻名遐迩的泸沽湖畔。在外界人看来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摩梭“走婚”风俗便是从这里走来并一步步发展流传的。
(二)宁蒗民族风情
宁蒗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它身处山区内陆,在这里居住有12个民族,生活在这里的的百姓们纯朴、善良,民俗独特。作为人口数量在该地区占优势的摩梭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常常会吸引到外界关注的目光。在家庭构成方面:摩梭人推崇母系大家庭的组成方式,即:家庭中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家系以母系计算,家中财产由女子继承,祖母健在,则以祖母为“家长”,如若祖母不在,母亲则成为“家长”,这里的“家长”与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家长不同,它特指一家之主。家中的男子则外出经商、赚钱,女子负责在家中操持家务、打理农业生产。
三、摩梭走婚的婚俗
(一)走婚的概念
摩梭走婚风俗长期以来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所重视。学术界普遍认为,走婚习俗的起源无从考证,“走婚”一词自出现到为其定义期间经历了长期历史积淀。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中后期,专家学者对走婚这一概念提出了诸多定义。20世纪90年代,施传刚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定义摩梭婚姻为一种“制度化性联盟”的“走访制度”,而非一种婚姻形式。但就摩梭本族而言,摩梭语言称摩梭的婚姻形式为“Tisese”,直译为“走着”的一种状态。
(二)走婚习俗的人文基础
1.神话宗教对走婚的影响
王小盾称:“神代表了人对于自然物的一种看法……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解释。”早期的摩梭人,生活在科学和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环境里,致使他們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十分有限。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摩梭人创造了丰富的神话、传说,他们体现了摩梭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对主观思维意识的理解。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在摩梭神话传说中,爱情观与婚姻观得到了充分阐释。永宁乡和忠实乡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较为全面地对摩梭“走婚”习俗进行了神的演绎。
在摩梭地区,宗教传统的影响也向摩梭人渗透着“走婚”的传统。以干木女神为代表的摩梭神灵,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里,过着的就是一种“走婚”生活。这种精神生活直接影响了摩梭人婚恋观念。
2..歌谣对走婚的影响
除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大量的民歌中也有不少情歌反映永宁摩梭人“走婚”生活状态。这些民歌情感质朴,短小精悍,人们或在山头坝野,引吭高歌,相互问答;或夜静花楼,促膝低吟,展示的是一幅幅“走婚”的良好愿景。在这种巨大的诱惑下,虽然摩梭人内心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但大多数人都愿意走婚而不是结婚。当青年男女寻找对象,双方同意建立关系时,就会像这样对唱:
男:金色的花,银色的花,一起盛开吧!
女:金色的鸟,银色的鸟,我们一起飞到河边去喝水吧!
男:我们像海子里的水鸭,一块生活吧!
女:我是金花,你是银花,金花银花一起插在瓶子里!
经过认识走访,青年男女开始恋情并实践“走婚”。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双方发现不适,也有合适的歌谣用于表达“走婚”的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歌谣的实质并非是对“走婚”的否定,而是歌者期待与其他异性开展新一轮“走婚”。
四、婚俗的演变
走婚习俗虽在丽江地区民俗志中记载是元代以前已经实行,但具体时间我们却无从考證。走婚的习俗,早期多数学者称其为阿注( 阿夏、阿肖) 婚,而现在更为普遍的称呼是走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走婚”这一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走婚是通过女子寻找“阿肖”来完成的。借以别具一格的习俗,抠手板心,爬花楼,过三关完成“走婚”。到了80年代,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出现了少量的阿夏同居婚家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摩梭家庭中,组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原本支撑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农耕经济地位下降,与此同时,母系家庭的亲族规模也越来越小。目前,我们的研究发现,摩梭家庭的婚姻形式仍旧以走婚(即阿夏异居婚)为主,但同时出现父系、母系双系并存的婚姻家庭形式,摩梭人独特的母系婚姻形式以及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冲击使得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着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看到“走婚”这一独特的文化迫近消失的诸多因素。最为根本的也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夫一妻制的影响。虽然他的精神内核或许会被保留下来,但是母系制也可能会有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式依旧有条件继续保持三种婚姻形式、三种家形态并存,互不排斥,自由选择。
在摩梭走婚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形式存在的理由以及她的闪光之处,为我们的现代文明做补充。阿肖婚的缔结, 是在男女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形式简朴自然, 无多少贵重彩礼, 也没有过多的繁文褥节, 履行一种佐佐嘎手续就算敲定。这与现代社会复杂的婚礼相比,自然就显得纯朴而轻松。这种形式的婚姻既符合当地习惯法,也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
五、结语
在那个似乎被人遗忘的泸沽湖畔,遗留着人类早已丢失的母系社会的种子,它就像是一册人人都想读却读不懂的孤本,因而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有关摩梭人的走婚风俗有太多的说法和故事,其中却有不少缺乏科学依据,以至于走婚风俗常常被外界误解。对于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应以何种形式存在,我们不应以此刻的标准加以判断,相反,我们所能做的是:远远的观看、守护,它的存留,历史将会做出应有的回答。
参考文献:
[1]王承权、詹承绪.神秘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2]严汝娴、宋兆麟著.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木·嘎吐萨.梦幻泸沽湖:最后一个母性王国之谜[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
[4]陈烈、秦振兴.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美)约瑟夫·洛克著.刘宗岳等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6]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0.
【摘要】:生活在川滇交界地带的摩梭人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生活方式,走婚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随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逐渐被外界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这样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走婚是否会受到冲击也逐渐成为外界所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宁蒗;摩梭人;婚俗;走婚;演变
一、引言
地处我国川滇交界地区,风景秀丽壮阔的泸沽湖畔,生活着一支古老而又神秘的族群———摩梭人。虽然拥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及资料,这一族群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未识别民族,这样的一种特殊身份加之近年来逐渐被外界所熟知的独特生活习俗,吸引到了很多来自于外界关注的目光。而“走婚”这一独特的婚姻方式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的一员,这一族群理应得到更多的了解及关注。
二、宁蒗摩梭人概况
(一)宁蒗县的地理位置
摩梭人分布较多的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川滇交界处,坐落于闻名遐迩的泸沽湖畔。在外界人看来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摩梭“走婚”风俗便是从这里走来并一步步发展流传的。
(二)宁蒗民族风情
宁蒗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它身处山区内陆,在这里居住有12个民族,生活在这里的的百姓们纯朴、善良,民俗独特。作为人口数量在该地区占优势的摩梭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常常会吸引到外界关注的目光。在家庭构成方面:摩梭人推崇母系大家庭的组成方式,即:家庭中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家系以母系计算,家中财产由女子继承,祖母健在,则以祖母为“家长”,如若祖母不在,母亲则成为“家长”,这里的“家长”与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家长不同,它特指一家之主。家中的男子则外出经商、赚钱,女子负责在家中操持家务、打理农业生产。
三、摩梭走婚的婚俗
(一)走婚的概念
摩梭走婚风俗长期以来为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所重视。学术界普遍认为,走婚习俗的起源无从考证,“走婚”一词自出现到为其定义期间经历了长期历史积淀。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中后期,专家学者对走婚这一概念提出了诸多定义。20世纪90年代,施传刚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定义摩梭婚姻为一种“制度化性联盟”的“走访制度”,而非一种婚姻形式。但就摩梭本族而言,摩梭语言称摩梭的婚姻形式为“Tisese”,直译为“走着”的一种状态。
(二)走婚习俗的人文基础
1.神话宗教对走婚的影响
王小盾称:“神代表了人对于自然物的一种看法……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解释。”早期的摩梭人,生活在科学和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环境里,致使他們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十分有限。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摩梭人创造了丰富的神话、传说,他们体现了摩梭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对主观思维意识的理解。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即是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在摩梭神话传说中,爱情观与婚姻观得到了充分阐释。永宁乡和忠实乡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较为全面地对摩梭“走婚”习俗进行了神的演绎。
在摩梭地区,宗教传统的影响也向摩梭人渗透着“走婚”的传统。以干木女神为代表的摩梭神灵,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里,过着的就是一种“走婚”生活。这种精神生活直接影响了摩梭人婚恋观念。
2..歌谣对走婚的影响
除了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大量的民歌中也有不少情歌反映永宁摩梭人“走婚”生活状态。这些民歌情感质朴,短小精悍,人们或在山头坝野,引吭高歌,相互问答;或夜静花楼,促膝低吟,展示的是一幅幅“走婚”的良好愿景。在这种巨大的诱惑下,虽然摩梭人内心可以自由选择走婚或结婚,但大多数人都愿意走婚而不是结婚。当青年男女寻找对象,双方同意建立关系时,就会像这样对唱:
男:金色的花,银色的花,一起盛开吧!
女:金色的鸟,银色的鸟,我们一起飞到河边去喝水吧!
男:我们像海子里的水鸭,一块生活吧!
女:我是金花,你是银花,金花银花一起插在瓶子里!
经过认识走访,青年男女开始恋情并实践“走婚”。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双方发现不适,也有合适的歌谣用于表达“走婚”的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歌谣的实质并非是对“走婚”的否定,而是歌者期待与其他异性开展新一轮“走婚”。
四、婚俗的演变
走婚习俗虽在丽江地区民俗志中记载是元代以前已经实行,但具体时间我们却无从考證。走婚的习俗,早期多数学者称其为阿注( 阿夏、阿肖) 婚,而现在更为普遍的称呼是走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走婚”这一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走婚是通过女子寻找“阿肖”来完成的。借以别具一格的习俗,抠手板心,爬花楼,过三关完成“走婚”。到了80年代,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出现了少量的阿夏同居婚家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摩梭家庭中,组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使得原本支撑摩梭人母系家庭的农耕经济地位下降,与此同时,母系家庭的亲族规模也越来越小。目前,我们的研究发现,摩梭家庭的婚姻形式仍旧以走婚(即阿夏异居婚)为主,但同时出现父系、母系双系并存的婚姻家庭形式,摩梭人独特的母系婚姻形式以及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冲击使得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着独特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看到“走婚”这一独特的文化迫近消失的诸多因素。最为根本的也是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一夫一妻制的影响。虽然他的精神内核或许会被保留下来,但是母系制也可能会有变化。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式依旧有条件继续保持三种婚姻形式、三种家形态并存,互不排斥,自由选择。
在摩梭走婚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形式存在的理由以及她的闪光之处,为我们的现代文明做补充。阿肖婚的缔结, 是在男女双方自愿的基础上, 形式简朴自然, 无多少贵重彩礼, 也没有过多的繁文褥节, 履行一种佐佐嘎手续就算敲定。这与现代社会复杂的婚礼相比,自然就显得纯朴而轻松。这种形式的婚姻既符合当地习惯法,也更容易为社会所认可。
五、结语
在那个似乎被人遗忘的泸沽湖畔,遗留着人类早已丢失的母系社会的种子,它就像是一册人人都想读却读不懂的孤本,因而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有关摩梭人的走婚风俗有太多的说法和故事,其中却有不少缺乏科学依据,以至于走婚风俗常常被外界误解。对于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应以何种形式存在,我们不应以此刻的标准加以判断,相反,我们所能做的是:远远的观看、守护,它的存留,历史将会做出应有的回答。
参考文献:
[1]王承权、詹承绪.神秘的女性王国: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及习俗[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
[2]严汝娴、宋兆麟著.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木·嘎吐萨.梦幻泸沽湖:最后一个母性王国之谜[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
[4]陈烈、秦振兴.最后的母系家园:泸沽湖摩梭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美)约瑟夫·洛克著.刘宗岳等译.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
[6]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