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作为中学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文类,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如此,但如今的散文阅读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许多语文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对于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叙事性的散文,不能正确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将其与小说教学混为一谈。本文就中学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执教的叙事性散文《老王》进行研习,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理据这一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学内容;理据;课例研习
《老王》是一代才女杨绛于1984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都将其收入语文教材中,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编者的目的都是想让学生们学会去爱,学会去关怀身边的人。都是想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老王与作者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并且,对于这篇文章,三个版本有将其安排在初中阶段的,也有将其安排在高中阶段的,这说明这篇文章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有很多的内容供教师选择来教给不同阶段的学生。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所以,正确适宜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好课的关键。面对《老王》这篇散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但不外乎“文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手法、散文体式、杨绛散文特点”这五个方面。王君老师就是主要从写作目的和散文体式这两个方面出发的,再加上她自己对《老王》这篇散文中所透露出的生命情结的独特理解,才生出了“活出高贵的生命”这样一个极具特色又富内涵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参透该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有困难的。因为,首先就语言特色来说,“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不俗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这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而《老王》这篇文章就延续了她一貫的平淡语言风格,在“云淡风轻”的语言中渗透着耐人寻味的情感。就文章背景来说,这是对文化大革命中一件事的回忆,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们对于蕴含深意的简洁语言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敏感度,加上对与之距离遥远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叙事了。基于此种情况,加上王君老师对该文章的个性解读,就生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解老王的生命状态;体会杨绛的生命状态;从杨绛与老王的交往细节中发现人性之美,体味高贵的生命。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老王活命的状态。这一部分,用“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一句话让学生迅速抓住老王生命的状态。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表现其活命状态的句子以及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这样两种读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老王的活命状态是被社会抛弃、没有亲人和被周围人嘲笑,深化其对老王活命状态的理解。第二部分,体会杨绛的生命状态。一贯的开篇介绍作者背景被安排到了这个环节。通过对杨绛与老王交往的两个情节的分析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个是“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另一个是“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两个问题的争鸣掀起了课堂的两个高潮。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杨绛的处境之后再介绍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背景,加深学生对杨绛也是活命状态的理解。第三部分,在前面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出“活出高贵的生命”这样一个主题。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王君老师用她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在学生的配乐深情朗诵中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不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们无不受其感染。
“之所以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是能够说得通的,在人们的读写经验里是能够行得开的。”对于这篇文章,因为对文本解读的不同,不同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会不一样。但不论是怎样的教学内容都要有一定的理据。“散文是即情即事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把作品当作言辞的技巧。”散文的抒情性特征明显,但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篇叙事散文,它的抒情性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再加之杨绛“沉定简练的语言”,要感受其要表达的内涵有一定的困难。如此,就只能从最根本的言辞、表述出发,来仔细琢磨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的深意。王君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从她多次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以及细致的词语、句子分析就可以看出。《老王》这篇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以及“不幸者”又是指谁,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而“愧怍”一词也让我们感受着作者杨绛深刻的情感。王君老师将感受老王与杨绛的活命状态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作为教学内容,是正确的,成功的。因为她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这篇叙事散文的体式特点、语言特点、还有其所蕴含的深意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不仅关注到了字面上的知识,更加关注到了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的深层次的、具体的意义。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王荣生教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最低、较低、较高和最高四个等级,其中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王君老师对于这篇文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而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效果与最较高标准也是基本接近的: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一致的;教的内容与学得内容趋向一致。理论上说达到后面两个标准就是一堂好课了,但是实际教学中,能达到最低标准的都是不多的,所以对于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常为人们所称道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听过王君老师这堂课的很多老师和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丁卫军先生就以“用生命为生命呐喊”这样一句话高度客观地评价了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正因如此,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堂课上出了学生受益颇多的效果,上出了“生命的味道”,上出了王君自己的味道。
综上,面对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这种文本的体性,也要与我们的阅读经验相吻合,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理据。王君老师的《老王》这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正确而适宜的,根据王荣生教授的好课四分法,这堂课算得上是质量很高的“好课”了,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来说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卫军.用生命为生命呐喊——王君老师《老王》实录研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2).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J].文学评论,1995
[5]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4(5)
[6]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9)
【关键词】教学内容;理据;课例研习
《老王》是一代才女杨绛于1984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都将其收入语文教材中,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编者的目的都是想让学生们学会去爱,学会去关怀身边的人。都是想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老王与作者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并且,对于这篇文章,三个版本有将其安排在初中阶段的,也有将其安排在高中阶段的,这说明这篇文章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有很多的内容供教师选择来教给不同阶段的学生。
王荣生先生曾经说过“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所以,正确适宜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好课的关键。面对《老王》这篇散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但不外乎“文本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手法、散文体式、杨绛散文特点”这五个方面。王君老师就是主要从写作目的和散文体式这两个方面出发的,再加上她自己对《老王》这篇散文中所透露出的生命情结的独特理解,才生出了“活出高贵的生命”这样一个极具特色又富内涵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参透该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有困难的。因为,首先就语言特色来说,“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不俗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这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风格,而《老王》这篇文章就延续了她一貫的平淡语言风格,在“云淡风轻”的语言中渗透着耐人寻味的情感。就文章背景来说,这是对文化大革命中一件事的回忆,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们对于蕴含深意的简洁语言可能没有那么高的敏感度,加上对与之距离遥远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的叙事了。基于此种情况,加上王君老师对该文章的个性解读,就生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理解老王的生命状态;体会杨绛的生命状态;从杨绛与老王的交往细节中发现人性之美,体味高贵的生命。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老王活命的状态。这一部分,用“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一句话让学生迅速抓住老王生命的状态。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表现其活命状态的句子以及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这样两种读的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老王的活命状态是被社会抛弃、没有亲人和被周围人嘲笑,深化其对老王活命状态的理解。第二部分,体会杨绛的生命状态。一贯的开篇介绍作者背景被安排到了这个环节。通过对杨绛与老王交往的两个情节的分析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个是“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另一个是“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两个问题的争鸣掀起了课堂的两个高潮。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杨绛的处境之后再介绍文化大革命这样一个背景,加深学生对杨绛也是活命状态的理解。第三部分,在前面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出“活出高贵的生命”这样一个主题。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王君老师用她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在学生的配乐深情朗诵中使整个课堂得到升华,不论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们无不受其感染。
“之所以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目前的学术背景下是能够说得通的,在人们的读写经验里是能够行得开的。”对于这篇文章,因为对文本解读的不同,不同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可能会不一样。但不论是怎样的教学内容都要有一定的理据。“散文是即情即事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把作品当作言辞的技巧。”散文的抒情性特征明显,但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这篇叙事散文,它的抒情性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再加之杨绛“沉定简练的语言”,要感受其要表达的内涵有一定的困难。如此,就只能从最根本的言辞、表述出发,来仔细琢磨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的深意。王君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从她多次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以及细致的词语、句子分析就可以看出。《老王》这篇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指的是谁,以及“不幸者”又是指谁,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而“愧怍”一词也让我们感受着作者杨绛深刻的情感。王君老师将感受老王与杨绛的活命状态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作为教学内容,是正确的,成功的。因为她是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这篇叙事散文的体式特点、语言特点、还有其所蕴含的深意来确定教学内容的,不仅关注到了字面上的知识,更加关注到了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的深层次的、具体的意义。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王荣生教授将一堂好课的标准分为最低、较低、较高和最高四个等级,其中较低标准是: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王君老师对于这篇文章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是符合这个标准的。而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效果与最较高标准也是基本接近的: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一致的;教的内容与学得内容趋向一致。理论上说达到后面两个标准就是一堂好课了,但是实际教学中,能达到最低标准的都是不多的,所以对于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常为人们所称道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听过王君老师这堂课的很多老师和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丁卫军先生就以“用生命为生命呐喊”这样一句话高度客观地评价了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正因如此,我们更能感受到这堂课上出了学生受益颇多的效果,上出了“生命的味道”,上出了王君自己的味道。
综上,面对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这种文本的体性,也要与我们的阅读经验相吻合,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理据。王君老师的《老王》这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正确而适宜的,根据王荣生教授的好课四分法,这堂课算得上是质量很高的“好课”了,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学生来说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卫军.用生命为生命呐喊——王君老师《老王》实录研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2).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4]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J].文学评论,1995
[5]许芳芳.《老王》课例比较研究——以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4(5)
[6]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