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的从教体验与他们的预先期待大相径庭:他们期盼阳光,却不得不经受酷寒长冬;他们付出爱心,结果却蕴酿“仇恨”。学生的顽皮、家长的抱怨、学校的要求、大学“备战”教育的无力……种种困惑,让人无法对教师职业说爱!让教师走出困惑、体验“教并且快乐着”的路径在于改善师生沟通方式。
一、热爱与尊重学生——优秀老师的必备特质
第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第二,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二、论事而非评论品性——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
第一,“就事论事,而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是有效沟通的首要原则。适当的沟通是一门不会“自然生成”而需要学习的艺术,犹如健朗的身体会因为放肆饮食而变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因为忽视适当的沟通而疏远,甚至结怨就事论事莫牵连。学生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老师“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老师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学生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有的甚至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而学生也就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以致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训教惩罚学生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第二,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老师训教学生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学生“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根本就没听。于是,当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老师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学生“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学生“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而是老师的唠叨太多了,让学生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因此,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欣赏而非评判——赞美学生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欣赏式的赞美才具有建设性。欣赏式赞美是描述性的,是赞扬学生的努力、工作和成果,能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欣赏中获得积极性的自我结论,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评价式赞美则是对学生品性的评判,学生容易因这种评判滋生依赖或不安,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严师”才能出“高徒”的观念一直是比较有市场的,老师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越是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负责,甚至现在也时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要对他严格要求。严一点我们没意见。他不听话,你就打他好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解放,这种观念显得越来越陈旧、落伍,因而也越来越乏力、无效。
在我国现阶段,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形成了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家中深得父辈、祖辈的宠爱迁就,在学校里也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尊重、赏识,受不得一点委屈,更惶恐被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尊重这一整体心态的内在因素,在班级体建设中,正确地使用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对不良习惯实行超前调控,逐步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激励能使每一个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从而得到进步的一个新起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心灵劳动>>这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我是这样理解教育技巧的,教育者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这充分说明激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亲近感,更愿意说知心话,所以,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没有赏识便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以赏识的口吻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正面教育的原则。
四、诱导与启发——沟通的力量之源
孔子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诱导教育是班主任的“硬”功夫,这不是仅“硬”在措施上,更是“硬”在班主任应具有的品德上。诱导教育的成功取决于班主任的爱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慈相济是班主任诱导教育的技能。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诱导教育的合理途径和操作方式应该是:感情走在说理的前面,说理走在斥责的前面,这也是人们心理上乐于承受的方式。培养感情能使你的行为或说理更有吸引力,使诱导教育更有成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育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干练的教育家如同有成就的音乐家,必须经过岁月与努力的累积才能获得技巧。只有经过用心的练习、适当的沟通方可成为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的“母语”。
一、热爱与尊重学生——优秀老师的必备特质
第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第二,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二、论事而非评论品性——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
第一,“就事论事,而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是有效沟通的首要原则。适当的沟通是一门不会“自然生成”而需要学习的艺术,犹如健朗的身体会因为放肆饮食而变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因为忽视适当的沟通而疏远,甚至结怨就事论事莫牵连。学生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老师“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老师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学生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有的甚至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而学生也就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以致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训教惩罚学生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第二,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老师训教学生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学生“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根本就没听。于是,当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老师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学生“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学生“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而是老师的唠叨太多了,让学生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因此,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欣赏而非评判——赞美学生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欣赏式的赞美才具有建设性。欣赏式赞美是描述性的,是赞扬学生的努力、工作和成果,能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欣赏中获得积极性的自我结论,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评价式赞美则是对学生品性的评判,学生容易因这种评判滋生依赖或不安,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严师”才能出“高徒”的观念一直是比较有市场的,老师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越是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负责,甚至现在也时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要对他严格要求。严一点我们没意见。他不听话,你就打他好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解放,这种观念显得越来越陈旧、落伍,因而也越来越乏力、无效。
在我国现阶段,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形成了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家中深得父辈、祖辈的宠爱迁就,在学校里也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尊重、赏识,受不得一点委屈,更惶恐被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尊重这一整体心态的内在因素,在班级体建设中,正确地使用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对不良习惯实行超前调控,逐步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激励能使每一个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从而得到进步的一个新起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心灵劳动>>这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我是这样理解教育技巧的,教育者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这充分说明激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亲近感,更愿意说知心话,所以,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没有赏识便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以赏识的口吻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正面教育的原则。
四、诱导与启发——沟通的力量之源
孔子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诱导教育是班主任的“硬”功夫,这不是仅“硬”在措施上,更是“硬”在班主任应具有的品德上。诱导教育的成功取决于班主任的爱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慈相济是班主任诱导教育的技能。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诱导教育的合理途径和操作方式应该是:感情走在说理的前面,说理走在斥责的前面,这也是人们心理上乐于承受的方式。培养感情能使你的行为或说理更有吸引力,使诱导教育更有成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育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干练的教育家如同有成就的音乐家,必须经过岁月与努力的累积才能获得技巧。只有经过用心的练习、适当的沟通方可成为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