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17878213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老师的从教体验与他们的预先期待大相径庭:他们期盼阳光,却不得不经受酷寒长冬;他们付出爱心,结果却蕴酿“仇恨”。学生的顽皮、家长的抱怨、学校的要求、大学“备战”教育的无力……种种困惑,让人无法对教师职业说爱!让教师走出困惑、体验“教并且快乐着”的路径在于改善师生沟通方式。
  一、热爱与尊重学生——优秀老师的必备特质
  第一,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第二,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二、论事而非评论品性——师生有效沟通的原则
  教师的工作是治疗,而不是伤害。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改善教学生活,增进师生关系的关键。
  第一,“就事论事,而不针对个人的个性和品格”是有效沟通的首要原则。适当的沟通是一门不会“自然生成”而需要学习的艺术,犹如健朗的身体会因为放肆饮食而变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会因为忽视适当的沟通而疏远,甚至结怨就事论事莫牵连。学生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老师“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老师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学生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有的甚至将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而学生也就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以致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老师训教惩罚学生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第二,点到为止莫唠叨。有些老师训教学生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学生“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学生慑于老师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根本就没听。于是,当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老师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学生“不把我的话当回事”,说学生“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而是老师的唠叨太多了,让学生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因此,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欣赏而非评判——赞美学生的技巧
  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具有积极意义,只有欣赏式的赞美才具有建设性。欣赏式赞美是描述性的,是赞扬学生的努力、工作和成果,能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欣赏中获得积极性的自我结论,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评价式赞美则是对学生品性的评判,学生容易因这种评判滋生依赖或不安,甚至失去尝试的勇气。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严师”才能出“高徒”的观念一直是比较有市场的,老师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越是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负责,甚至现在也时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要对他严格要求。严一点我们没意见。他不听话,你就打他好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解放,这种观念显得越来越陈旧、落伍,因而也越来越乏力、无效。
  在我国现阶段,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限制,形成了他们各异而又特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家中深得父辈、祖辈的宠爱迁就,在学校里也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自尊心较强。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尊重、赏识,受不得一点委屈,更惶恐被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害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势必影响班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学习气氛,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充分认识学生渴望尊重这一整体心态的内在因素,在班级体建设中,正确地使用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态,对不良习惯实行超前调控,逐步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激励能使每一个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从而得到进步的一个新起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心灵劳动>>这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我是这样理解教育技巧的,教育者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的每一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象的内心活动。这种激励越是细腻,来自儿童内心深处的力量越大,儿童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力的教育者。”这充分说明激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励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亲近感,更愿意说知心话,所以,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激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没有赏识便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应以赏识的口吻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正面教育的原则。
  四、诱导与启发——沟通的力量之源
  孔子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诱导教育是班主任的“硬”功夫,这不是仅“硬”在措施上,更是“硬”在班主任应具有的品德上。诱导教育的成功取决于班主任的爱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慈相济是班主任诱导教育的技能。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诱导教育的合理途径和操作方式应该是:感情走在说理的前面,说理走在斥责的前面,这也是人们心理上乐于承受的方式。培养感情能使你的行为或说理更有吸引力,使诱导教育更有成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教育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干练的教育家如同有成就的音乐家,必须经过岁月与努力的累积才能获得技巧。只有经过用心的练习、适当的沟通方可成为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的“母语”。
其他文献
一、深入了解高中女生学习物理困难的成因  心理方面,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物理学科难度大,从而导致她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并且家长中普遍认为 “学数理化,女生不如男生”。女生中相信这种观点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曾对所教的班中的女生进行过调查,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就认为自己不能学好的占约40%,在学习中出现问题以后确认自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美术和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也积极涌现,针对这些学生如何提高色彩静物写生的能力成为了笔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受过色彩静物写生的专业训练,加上艺术鉴赏能力不高,色彩知识欠缺,观察方法不正确,因此,在写生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就色彩静物写生作了粗浅探讨,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效益。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
期刊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生的习作课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也是五彩缤纷的,而学生的思维也应该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学生的习作也要体现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优秀教学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我们经常听到的答案是“学习后进生”。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质量太差,课堂表现被动、沉默寡言,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不能很好地理解、交流观点,没有方向、缺乏动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策略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后进生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动机、意志力、性格 、倾向、学习迁移及情感因
期刊
初中音乐课备受学生的喜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只有把课备好,把课上好,才能让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才能不负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那么在常规教学中,凡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上课之前都会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即备课。也就是准备教学用具和书写自己设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俗称写教案。备写教案的时候先要根据教材做出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然后再做每一节课的具体安排。那么关于单元教学计划应怎
期刊
“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桥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有说必有思,会说必会思,要说必先思。  “说数学”本质上就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创设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教师以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在“说”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思维由“直觉”向“顿悟”发展,营造积极、活跃、  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通过“说数学”,以“说”促“思”,使学生思维过程明朗化、条理化、深刻化。因此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而创新已成为当前中国教育必不可缺的灵魂,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第一,更新观念、民主平等。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要尊重 学
期刊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警告世人:“教育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奠基性。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虽然我们认识到
期刊
现目前,中小学教育界流行一个口号——“校园无小事”。如果把它作为教师提高教育意识,鼓励教师认真工作的一般性号召,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对这个口号作盲目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师竟然把它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结论,那就有问题了。小和大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小就没有大,反过来同样如此,没有大就没有小。如果校园真的没有小事,全是大事,那么大事也就不存在了,都成了份量相同,重要性相等的事情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校园里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儿童中,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种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某所示范性幼儿园33名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6岁,其中男孩有18名,女孩有15名,33名幼儿全为上海户籍。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