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性资源,教师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整体质量。教师是专业化人才,教师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胜任,教师像医生和律师一样正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教师发展走向专业化,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改革的共同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讨和交流活动层出不穷,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述也很多。特别是校本教研的提出和实践,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找到了一条既重实际又重效果的路子。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讨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开始是一桶水,接着要变成自来水、常流水,最后要教学生学会自己找水。”国家督学、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司长王文湛如是说,他认为,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推进者。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语文教师就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广博的知识面。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需要博采众长,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广泛涉猎儿童文学,特别是关注现当代优秀儿童文学,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抓住课堂中学生的每一处精彩发言,促使学生得到发展。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相关知识,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新的学习。
  一个专业化的语文教师,他所拥有的语文专业知识,应当比教材所要教的知识丰富、深厚得多。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有可能机动灵活地引导学生体悟文中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不仅在于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深厚的语文功底,也要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地位,熟知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实践和探索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所包含的意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思考。
  
  二、涉猎儿童文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是一张纸的两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文学教育的理念,而在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中,文学教育也被普遍忽视,可以说,这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理论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文学教育的缺失,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师唯教材是瞻,把课文分析得入肉入骨,而很少关注文学作品本身。小学语文教材中《丑小鸭》《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教师都有许多经典的教例可以借鉴,有些教师教这类课文也已经轻车熟路,然而,我想问一句:“老师,你读过安徒生的原作《丑小鸭》吗?那可是近6000字的大作。你读过方惠珍、盛璐德的原作《小蝌蚪找妈妈》吗?”
  少年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论是周围环境,还是未知世界,他们都想了解。然而,他们的现实生活天地却相对比较狭小,能接触到的事物不多,于是书本便成了他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哈里·波特》、《马小跳系列》、《小神龟》……都成为学生的首选。
  读书让人变得聪明,变得智慧。儿童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开阔了眼界,从文学作品中学会了想象和思考。但实际上,学生的读书是功利性的,为了高分、为了上好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他们多数读的只是教科书和教辅读物,许多学生正常的阅读兴趣被扭曲,由于受社会流俗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沉湎于阅读那些图文并茂、内容粗俗、简单、“有趣”的读物。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刻不容缓,对课外书的推荐和介绍也义不容辞。但实际的情况却是课外阅读任其自然,教师作不出指导,也作不了指导,只能自生自灭,任学生自我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关于寓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要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读物当然也是儿童文学。然而,要推荐与介绍儿童文学,教师自己必须去读,去涉猎儿童文学,去关注现当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去读学生喜欢读的作品,知道秦文君、杨红樱、车培晶、北董……捡拾丢失的文学教育,启动学生喜爱的阅读行程。
  
  三、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教师日复一日地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压力和冲突,这时,不妨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对自己或别人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理论,认识取得的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反思。
  如果说,“教学就是培养一种习惯”是大家尊崇的教育信条,那么它就不仅仅适用于教育对象——学生,教师本身同样受用。教师要养成的是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
  以一堂课为例,我们在这堂课的设计、执教和教后可以进行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行动前反思我要实现一个怎样的教学目标?我设定的这个教学目标合理吗?它有没有损害学生的发展?我清楚这节课的目标和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吗?我这样教能实现教学目标吗?行动中反思我真正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我直接“给”,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我的课堂是否焕发出生命和活力?行动后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是长了还是短了,为什么?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好些?我的讲解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的提问学生感兴趣吗?对学生富有挑战性吗?有哪些地方比我预期的要差些,为什么?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为,包括具体的一堂课,也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是一种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比如在进行了儿童诗教学或对联教学一个阶段后,对自己选择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状况和接受情况、成效的体现及整个教学安排的经验和失误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以促进自己下一阶段尝试和研究的开展。
  
  四、开展叙事研究
  
  叙事,是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一种可以穿透个体经验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哲理,体现出对人们生活故事的重视和对人类内心体验的关注。教师叙事,就是教师“讲故事”,在故事中追溯自己经历过并留下深刻印象的、鲜活的教育事件。通过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育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育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育事件成为教育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
  教师叙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所叙之事是其生命中真实的经历。叙事绝不是虚构,更不是捏造,它总是在特定的事件、地点、人物、环境等诸多背景下发生的。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中输理、寻找出自己的教育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教育事实本身,让有血有肉的事实本身来说话。由于教师叙述的是自己所经历之事,这些事件又多发生在课堂上、教室里、教学中、校园内的,而且多与教师或学生有关,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便通过这些事件的串构具有了真实的场域和共同的记忆,这些事件也使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活动具有了高度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离性。
  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叙事研究是直面教育事件本身的研究,其旨趣在于走进活生生的普通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关注常人的命运与处境,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教育客观规律或验证预先设定的理论假设。这种研究方式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降低了教育研究的起点,为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坦途。
  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都不相同。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应把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对象,与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讲述自己亲历的故事,阐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叙事研究中,教师是讲故事的人,也在自己的故事里扮演着某个角色。
  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师的教学生活,就是在学生中间亲历教学的人和事的具体情境,每天都在发生的动人教学故事。教师拥有最丰富的叙事材料,讲述并反思这些鲜活的教学事件,写成案例,不仅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应手、会讲、乐写的表达方式。比之过去硬着头皮去写似懂非懂、七拼八凑的论文,这无疑是更适合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表达方式。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同样也是积累素材,同样也是写下水文。语文教师的特长是进行写作。我们不妨写下自己的鲜活的课堂经历、教学一得和与学生在一起的快乐,在教育叙事中找到灵感,引导学生也写身边的故事,写精彩的生活,写难忘的课堂,写自己的思考与收获。在叙事中,相互鼓励,师生得到一个共同进步。笔者以为,教育叙事应该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师的拳头产品。
  
  五、倡导课题引领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对自己教学中的特色、风格进行梳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个过程。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说话作判断要有根据,有事实依据,有具体数据,不轻易下结论。二要有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在反思中寻找问题,在叙事研究中发现问题。三是自己要有独立性,有独立的见解,做出独立的判断,不人云亦云。
  研究是为了什么?其实,研究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理智的认识,经常重复性的劳动只会导致窒息。研究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研究的心态去教学,以一种探究的眼光去正视自己的教学,这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使之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学无止境;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要重视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追求不止,奋斗不息,引领孩子们追求完美,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生涯也就有了光彩。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都在努力构建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有效课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冥思苦想、精心设计,透过一堂堂精美的语文课,我看到了有情、有趣、有味的有效语文课堂,学生在那里充分展开了求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一、有效的课堂包含着“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情”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情意
期刊
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做了以下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寻找学习的乐趣    1、借助周围环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
期刊
孩子不爱读课外书,不会读课外书,写不好作文等等是摆在许多家长和老师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课内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是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必需的另一方面。通过指导课外阅读,可更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有独立思维的阅读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除了应注意课外阅读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落实。    一、课外阅读的内容——“趣”“泛”“适”  
期刊
语文包括“语”和“文”两个方面。“语”即口头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文”即书面语言,是人类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其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这些素养的形成,跟语感关系十分密切。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言素养,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
期刊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那么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引领着老师们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特别珍视孩子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用多种方式对孩子的言行进行鼓励。  然而,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表扬由最初的开心变得无动于衷了,对老师的“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不再在乎了,孩子们的积极状态消失了,刚萌发的自信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其实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心灵相约,这种相约不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对话简单地理解为“问答”或“对答”,也不能认为这种对话因充满个性化的感悟就高深莫测,难以把握。我以为,既然是对话,就必须有一个切入点:“话题”。 建构贴近学生的阅读话题,就有可能收到
期刊
一、读出“语文味”    课堂中,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全神贯注地读,多元感悟地读,个性飞扬地读,融会贯通地读,读出了技艺,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神采。这样的阅读课堂才叫做有“阅读味”。我们的课堂要充满读书味,其关键就是让学生产生“读”的情绪,“读”的需要,“读”的饥饿感。孩子在阅读前,非常期盼;在阅读时非常享受——以读为美,以读为乐,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情浸其中,有滋有味。因而,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包蕴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但有些文章因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很难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无私的爱》《梅花魂》等。就拿《梅花魂》来说,讲述了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从而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但学生很难把“梅花魂”与“中国心”联系起来。所以如何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此类文章的内涵,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笔者在教
期刊
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位老师,为了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出了这么一道古老的脑筋急转弯题:树上停了10 只鸟,猎人打死了一只鸟,树上还剩几只鸟?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这枪是无声的还是有声的?”答:“有声的。”问:“鸟儿中有没有聋了听不到枪声的?”“没有。”“有没有老了或伤了飞不动的?”“没有。”“有没有不怕死的?”“没有。”……“那么,如果那只被打死的鸟挂在树上,树上就还剩一只鸟;死鸟没挂在树上,
期刊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和谐发展,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也是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观的要求,更是广大教师致力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语文课堂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的,因此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还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更是展示学生灵性的天地。    一、在多元解读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