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出版是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版权贸易的重要业务之一,在国际文化成果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社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工作的实际,对如何确保图书的学术性、提高版权贸易的效率、提高翻译质量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以供出版同仁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版权贸易;翻译质量;学术精品
随着当今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学习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得到蓬勃发展,引进版图书现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重要板块。国内出版社通过国家大力支持实施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措施和相关平台,积极开展版权贸易,纷纷试水引进出版国外高质量图书。近几年,我社也围绕着教育学、心理学、文学、音乐等传统特色和新型创新板块,先后引进出版了“新教育力译丛”“社区心理学译丛”等系列学术图书。本文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我社相关引进版图书的审读、编辑校对等工作实践,就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编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及建议总结如下,权作抛砖引玉,期待与出版同仁一道为提高我国引进版图书的翻译和出版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一、保证学术为先,成立编选委员会
学术图书的引进翻译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流程和环节,具体而言包括出版社选题的策划和论证、与版权贸易公司的接洽和商谈、外文原版图书内容质量的审读遴选、合同的签订、译者的选择考察、翻译及编校质量的把控,等等。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图书的引进质量,所以出版社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把控好引进翻译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外文学术图书林林总总,其学术价值和内容质量层次不齐,因此遵循学术为先,遴选优质的外文图书是确保引进版翻译图书出版质量的首要关键一环。要确保引进优质的学术图书,保证其有相当的学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就要依靠国内专业内权威专家,搭建优秀的引进版教材学术团队。例如,为引进翻译“社区心理学译丛”这套书,我们设立了编选委员会,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担任顾问,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任主任,其他国内相关高校的专家教授为编选委员会委员。编选委员会广泛查阅资料,遴选相关国外著名出版单位出版的“社区心理学”优秀学术著作,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和层层比对筛选,初步拟定了本套丛书的品种目录。在此基础上,出版社项目负责人和专业编辑再对具体品种进行审读,对图书的内容质量、政策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核把关,坚决剔除不符合我国出版导向的图书品种,形成了最终的图书品种目录,保证了引进翻译图书均为国外著名出版单位出版的高质量学术图书。
二、选择版权贸易公司,提高版权引进工作效益
随着国内版权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很多版权贸易公司或版权代理机构,他们架起了国内外出版单位之间、作者、译者和编辑之间进行版权贸易和学术交流的桥梁。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版权贸易公司或代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它们成立的时间不同、人力资源规模不同、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不同、版权代理的图书种类不同,这些都是影响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工作效率和出版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遴选版权贸易公司对做好引进图书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实践证明,一家有实力、重信誉、服务好的版权贸易公司,可以迅速拉近原创出版单位和作者跟版权引进单位的距离,提高版权引进的效率,节约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很好地防范和化解图书版权贸易的风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也要防止过分依赖版权贸易公司,以至于有些国内出版单位把审核原著图书质量等这些重要事务都交给版权公司。因此,过犹不及都不好。令人欣喜的是,現在很多出版单位纷纷都成立专门的版权事务都,负责日常的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出版单位引进版图书出版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打磨翻译质量,出版学术精品
显而易见,翻译工作是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和又一关键环节,对引进翻译学术图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翻译工作,与译者深厚的专业素养、英文功底和中文驾驭处理能力息息相关。这里,笔者以英文翻译为例,结合书稿编辑加工中的一些感悟,并从与译者互动交流的角度,为提高翻译质量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译文通顺流畅的问题。在通读作者的译文中,通常发现一些句子表达不流畅,直译的成分较重,读起很费力,甚至有时“读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译者没有处理好中英文之间主动句和被动语句的转换、各种不同词性的转换、修饰限定成分(如中文中的状语、定语、补语)顺序的调整等语言习惯的差异,有些译者还缺乏一些中文语感方面的东西。所以,实际工作中,编辑多次将书稿返回译者,希望译者在深入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暂时又离开英文原著,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做到能深入浅出地加工打磨书稿。首先,能让编辑看得懂;然后,让专业读者能轻松地阅读理解;最后,让一般非专业的大众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也能知晓五六分甚至七八分的学术知识,这是编辑期盼的翻译的最好效果了。
二是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关键词汇、短语和结构的准确翻译。书稿中有些句子看上去其实也不复杂,单词的字面意思(或称“字典意义”)似乎也很简单,但翻译是否准确贴切,也是需要琢磨考究的。个人感觉书稿中的一些表达,还仅仅“漂浮”在英文的原义之上,有浓浓的“字典意义”,没有沉淀在真实正宗的中文意义和语境的土壤上。原因在于,对一些关键重要词汇没找到在中文中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加之短语和结构翻译不到位,所以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若一个单词的翻译不准确而“失之毫厘”,甚至翻译错误,那么多个单词的“不准确”或错误叠加在一起,就会使整个句子,特别是长句的中文意思“谬以千里”。
三是关于文中长句和短句的处理。英语中长句翻译有很大的风险。成分复杂的长句的翻译难度大,对翻译的技巧要求较高,按照英文的长句格式完整准确地直译,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句式杂糅、逻辑错误、意思歧义等问题,影响流畅准确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不能很好把握翻译的长句,建议“化长为短”,通过加标点断句,或转换句式,审慎地用好关联词,将长句分解成简洁流畅的短句来表达。
四是建议译者适当时候转换一个角度来处理加工译稿。首先,建议译者转换成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处理书稿。书稿翻译工作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译者对英文原著已烂熟于胸了,可能很多思维还停留在英文的意境中出不来,因此很容易忽视一些中文的感受,甚至会产生视觉疲劳,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英文式表达也视为正常。因此,在书稿的多轮翻译打磨中,越到后面,建议译者以中文读者的视觉,以学习甚至挑剔的姿态来阅读书稿,可能会发现译稿中还真有许多亟待提升的空间。其次,建议几个译者之间互换角度。书稿的翻译任务,最初是按章节分到每个译者头上的,每一个译者领受任务后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辛苦耕耘,甚至会一做到底。如果译者之间交叉处理,换一种视角,肯定又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其三,主编最后再通读译稿也很重要。主编通读中,要统一全书风格,发现和处理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如此反复打磨,相信译稿质量又会有大的提升。
五是译者要保持对读者和学术的敬畏之心。很多学术著作,本身是内容厚重、学术前沿的高端学术著作,翻译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是艰巨的!因此,要充分地理解编辑、校对和译者之间来回多次的交流和打磨翻译质量的必要性。在今天特别看重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条件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来打造精品力作,保持着对学术、对读者的敬畏之心、压力之感,将一本严谨的学术图书打造成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的学术译著还是很有可能的。
关键词:版权贸易;翻译质量;学术精品
随着当今国际科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学习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得到蓬勃发展,引进版图书现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重要板块。国内出版社通过国家大力支持实施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措施和相关平台,积极开展版权贸易,纷纷试水引进出版国外高质量图书。近几年,我社也围绕着教育学、心理学、文学、音乐等传统特色和新型创新板块,先后引进出版了“新教育力译丛”“社区心理学译丛”等系列学术图书。本文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我社相关引进版图书的审读、编辑校对等工作实践,就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编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及建议总结如下,权作抛砖引玉,期待与出版同仁一道为提高我国引进版图书的翻译和出版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一、保证学术为先,成立编选委员会
学术图书的引进翻译出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流程和环节,具体而言包括出版社选题的策划和论证、与版权贸易公司的接洽和商谈、外文原版图书内容质量的审读遴选、合同的签订、译者的选择考察、翻译及编校质量的把控,等等。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图书的引进质量,所以出版社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把控好引进翻译工作的重点环节和重点工作。外文学术图书林林总总,其学术价值和内容质量层次不齐,因此遵循学术为先,遴选优质的外文图书是确保引进版翻译图书出版质量的首要关键一环。要确保引进优质的学术图书,保证其有相当的学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就要依靠国内专业内权威专家,搭建优秀的引进版教材学术团队。例如,为引进翻译“社区心理学译丛”这套书,我们设立了编选委员会,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担任顾问,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任主任,其他国内相关高校的专家教授为编选委员会委员。编选委员会广泛查阅资料,遴选相关国外著名出版单位出版的“社区心理学”优秀学术著作,并多次召开论证会和层层比对筛选,初步拟定了本套丛书的品种目录。在此基础上,出版社项目负责人和专业编辑再对具体品种进行审读,对图书的内容质量、政策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核把关,坚决剔除不符合我国出版导向的图书品种,形成了最终的图书品种目录,保证了引进翻译图书均为国外著名出版单位出版的高质量学术图书。
二、选择版权贸易公司,提高版权引进工作效益
随着国内版权贸易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涌现了很多版权贸易公司或版权代理机构,他们架起了国内外出版单位之间、作者、译者和编辑之间进行版权贸易和学术交流的桥梁。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版权贸易公司或代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它们成立的时间不同、人力资源规模不同、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不同、版权代理的图书种类不同,这些都是影响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工作效率和出版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遴选版权贸易公司对做好引进图书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实践证明,一家有实力、重信誉、服务好的版权贸易公司,可以迅速拉近原创出版单位和作者跟版权引进单位的距离,提高版权引进的效率,节约成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很好地防范和化解图书版权贸易的风险。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也要防止过分依赖版权贸易公司,以至于有些国内出版单位把审核原著图书质量等这些重要事务都交给版权公司。因此,过犹不及都不好。令人欣喜的是,現在很多出版单位纷纷都成立专门的版权事务都,负责日常的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出版单位引进版图书出版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三、打磨翻译质量,出版学术精品
显而易见,翻译工作是引进翻译类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中心和又一关键环节,对引进翻译学术图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翻译工作,与译者深厚的专业素养、英文功底和中文驾驭处理能力息息相关。这里,笔者以英文翻译为例,结合书稿编辑加工中的一些感悟,并从与译者互动交流的角度,为提高翻译质量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是译文通顺流畅的问题。在通读作者的译文中,通常发现一些句子表达不流畅,直译的成分较重,读起很费力,甚至有时“读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译者没有处理好中英文之间主动句和被动语句的转换、各种不同词性的转换、修饰限定成分(如中文中的状语、定语、补语)顺序的调整等语言习惯的差异,有些译者还缺乏一些中文语感方面的东西。所以,实际工作中,编辑多次将书稿返回译者,希望译者在深入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暂时又离开英文原著,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做到能深入浅出地加工打磨书稿。首先,能让编辑看得懂;然后,让专业读者能轻松地阅读理解;最后,让一般非专业的大众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也能知晓五六分甚至七八分的学术知识,这是编辑期盼的翻译的最好效果了。
二是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关键词汇、短语和结构的准确翻译。书稿中有些句子看上去其实也不复杂,单词的字面意思(或称“字典意义”)似乎也很简单,但翻译是否准确贴切,也是需要琢磨考究的。个人感觉书稿中的一些表达,还仅仅“漂浮”在英文的原义之上,有浓浓的“字典意义”,没有沉淀在真实正宗的中文意义和语境的土壤上。原因在于,对一些关键重要词汇没找到在中文中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加之短语和结构翻译不到位,所以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若一个单词的翻译不准确而“失之毫厘”,甚至翻译错误,那么多个单词的“不准确”或错误叠加在一起,就会使整个句子,特别是长句的中文意思“谬以千里”。
三是关于文中长句和短句的处理。英语中长句翻译有很大的风险。成分复杂的长句的翻译难度大,对翻译的技巧要求较高,按照英文的长句格式完整准确地直译,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句式杂糅、逻辑错误、意思歧义等问题,影响流畅准确的表达效果。因此,对不能很好把握翻译的长句,建议“化长为短”,通过加标点断句,或转换句式,审慎地用好关联词,将长句分解成简洁流畅的短句来表达。
四是建议译者适当时候转换一个角度来处理加工译稿。首先,建议译者转换成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处理书稿。书稿翻译工作进行到一定的程度,译者对英文原著已烂熟于胸了,可能很多思维还停留在英文的意境中出不来,因此很容易忽视一些中文的感受,甚至会产生视觉疲劳,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英文式表达也视为正常。因此,在书稿的多轮翻译打磨中,越到后面,建议译者以中文读者的视觉,以学习甚至挑剔的姿态来阅读书稿,可能会发现译稿中还真有许多亟待提升的空间。其次,建议几个译者之间互换角度。书稿的翻译任务,最初是按章节分到每个译者头上的,每一个译者领受任务后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辛苦耕耘,甚至会一做到底。如果译者之间交叉处理,换一种视角,肯定又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其三,主编最后再通读译稿也很重要。主编通读中,要统一全书风格,发现和处理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如此反复打磨,相信译稿质量又会有大的提升。
五是译者要保持对读者和学术的敬畏之心。很多学术著作,本身是内容厚重、学术前沿的高端学术著作,翻译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是艰巨的!因此,要充分地理解编辑、校对和译者之间来回多次的交流和打磨翻译质量的必要性。在今天特别看重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条件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来打造精品力作,保持着对学术、对读者的敬畏之心、压力之感,将一本严谨的学术图书打造成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的学术译著还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