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架构。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语文教学存在的理由。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人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探讨,最为经典的论述应该是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老的这种理论从宏观上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读是为了写。那么,二者在微观上是怎么样发生联系的,或者说什么样的阅读对写作才能发生作用,则有必要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要写好文章,需要三种基本心理能量:一种是积极的情感。它是写作的动力因素,写作行为必须在澎湃的情感的推动下才能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一种是丰富的思想。思想是作品的内容。语言的苍白表现为思想的苍白,只有伟大的思想,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一种是表现的形式。它是写作的手段,思想终是通过最适合它的语言和形式展现给读者。要探讨阅读对写作的影响,就要讨论阅读如何才能对写作的这三种基本素质更好地发生作用。
一、具象,构建我们丰满的情感世界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反映着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毋庸置疑,當下的阅读课堂,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为要义的义理教学统治着整个课堂。其实文本的内容只是它的原始价值。以把握文本的内容为目的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文本的内容里面蕴含着作者和文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和作者和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欢乐一起忧。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培育,让人变得富有人性,富有人味,富有人情,变得更像人。这才是文本内容的教学价值。
解读理论认为:形象大于意义。阅读的情感教育功能就是通过情景还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读者在具象面前被熏染点化而实现的。因为抽象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它只能依附在具体的意象里面。因此在阅读中,让学生以语言媒介,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原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看到鸟语花香,品尝人间烟火,感受人情冷暖,体会到一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学生经历过,那么它就很自然地被学生理解和同化;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么它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觉,给学生欲望,学生会主动地去顺应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不断地唤醒、提升、积累,催发人性的生发和生长,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只有学生的感情日益丰沛,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才会在日后的写作中拥有一颗明敏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去感知和表达这个世界。一个铁石心肠的冷血动物是不会喜欢文字,更不会喜欢文学的。
二、联想,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这个时候,学生只是理解了语言。要进一步让这种来自语言的刺激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自身的经验系统,唤醒学生曾经经历或者听说的一幕幕,一点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件奇异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学生的经历不仅给了语言以解释和证明,更主要的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所获得的感受,又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转化为学生思想和认识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当学生去经历某些事情,看到某些现象的时候,也许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震动,他们无所认识、感悟、体会。这些事情只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经历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没有思想和感情的因素;或者说这种感受不够明确和清晰,不够深入和透彻。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看到了画面,并通过画面,特别是通过联想自己的经验而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个时候,他们便会回过头来,仔细地品味自己的经历。在语言的感召下,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经历里原来存在这么多的滋味,存在这么多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一切在阅读以前,他们没有发现和意识到。就在这一刻,他们长大了,成熟了,获得了思想和精神的生长。这个时候,他们的人生是真正丰富的人生,是一个客观经历与人生感悟双丰富的人生。因此说,阅读不仅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世界,更让他们认识了自己。
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是写作中最灿烂的星辰。作品因为思想的伟大而焕发光芒,因思想的独特而源远流长。
三、整合,成全一个旺盛的言语生命
当学生把语言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画面的时候,语言不仅仅作为一个概念物而存在,更作为一个具体的客观而存在。它有色彩,有味道,有声音,有温度,具有生命的活力。语言在大脑的沟回里不仅占有一个记忆空间,而且形象和感情成为检索和提取语言的两条线索。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仅理解了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这样的画面,而且明白了这样的画面适合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一种语言智慧在悄然获得。
当学生把语言展示的画面同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的时候,语言在学生的经验中找到了相应的点,自然而然地被同化在学生的经验结构中。当学生把目光再投向那些催生他们思想的语言,会发现,思想和语言融为了一体。在阅读之前,他们可能有某种感受,但是在没有接触这些语言之前,他们的感受处于一种游荡的状态,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接触到这个语言后,他们豁然开朗,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或者表达的载体,找到了一个可以被别人理解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时候语言成为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它可以随学生的思想而生发,而出现。学生的思想走到哪里,语言便出现在哪里。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灵便不再疲惫,不再四处漂泊,而是在语言中诗意地栖居。
到此,语言在大脑沟回中又增加了一个附着的点,这就是学生的经验。形象、情感和个人经验构成了语言检索和提取的三条线索。有了这三条线索,语言再想逃脱意识的控制是很难的。
如果止于此,则阅读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个时候它只能唤醒学生相同的经验,或者说学生经历中只有和语言相同的部分才能被表达;而学生的经验中,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东西没有被触动。这个时候,便要展开相似联想,去想象类似的经历里,事情的细节究竟什么样,去琢磨每一个细节的味道究竟如何。再仔细地揣摩一下这些语言,它是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感觉的,作者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来思考的。这样,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语言便指向了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在语言的诱发下,变得清晰、明朗起来,这个时候,语言便具有了强大的张力。它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解释生活的工具,或者说获得了一种理解生活、表达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发生或者想起类似的事件,那种类似的感觉就会被激活。虽然语言的最终表达也许不同,但在思考的角度,观察的的方面,感知的方向,细致的程度等诸多方面,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语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继承和创新的。
一、具象,构建我们丰满的情感世界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反映着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毋庸置疑,當下的阅读课堂,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为要义的义理教学统治着整个课堂。其实文本的内容只是它的原始价值。以把握文本的内容为目的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文本的内容里面蕴含着作者和文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去和作者和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欢乐一起忧。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培育,让人变得富有人性,富有人味,富有人情,变得更像人。这才是文本内容的教学价值。
解读理论认为:形象大于意义。阅读的情感教育功能就是通过情景还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读者在具象面前被熏染点化而实现的。因为抽象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它只能依附在具体的意象里面。因此在阅读中,让学生以语言媒介,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还原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看到鸟语花香,品尝人间烟火,感受人情冷暖,体会到一个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学生经历过,那么它就很自然地被学生理解和同化;或许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么它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觉,给学生欲望,学生会主动地去顺应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不断地唤醒、提升、积累,催发人性的生发和生长,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只有学生的感情日益丰沛,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才会在日后的写作中拥有一颗明敏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去感知和表达这个世界。一个铁石心肠的冷血动物是不会喜欢文字,更不会喜欢文学的。
二、联想,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这个时候,学生只是理解了语言。要进一步让这种来自语言的刺激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自身的经验系统,唤醒学生曾经经历或者听说的一幕幕,一点点。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件奇异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学生的经历不仅给了语言以解释和证明,更主要的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所获得的感受,又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学生对人生的感悟,转化为学生思想和认识的提升。这是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当学生去经历某些事情,看到某些现象的时候,也许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震动,他们无所认识、感悟、体会。这些事情只是作为一种客观的经历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没有思想和感情的因素;或者说这种感受不够明确和清晰,不够深入和透彻。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看到了画面,并通过画面,特别是通过联想自己的经验而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个时候,他们便会回过头来,仔细地品味自己的经历。在语言的感召下,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经历里原来存在这么多的滋味,存在这么多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一切在阅读以前,他们没有发现和意识到。就在这一刻,他们长大了,成熟了,获得了思想和精神的生长。这个时候,他们的人生是真正丰富的人生,是一个客观经历与人生感悟双丰富的人生。因此说,阅读不仅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世界,更让他们认识了自己。
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是写作中最灿烂的星辰。作品因为思想的伟大而焕发光芒,因思想的独特而源远流长。
三、整合,成全一个旺盛的言语生命
当学生把语言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画面的时候,语言不仅仅作为一个概念物而存在,更作为一个具体的客观而存在。它有色彩,有味道,有声音,有温度,具有生命的活力。语言在大脑的沟回里不仅占有一个记忆空间,而且形象和感情成为检索和提取语言的两条线索。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仅理解了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这样的画面,而且明白了这样的画面适合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一种语言智慧在悄然获得。
当学生把语言展示的画面同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的时候,语言在学生的经验中找到了相应的点,自然而然地被同化在学生的经验结构中。当学生把目光再投向那些催生他们思想的语言,会发现,思想和语言融为了一体。在阅读之前,他们可能有某种感受,但是在没有接触这些语言之前,他们的感受处于一种游荡的状态,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接触到这个语言后,他们豁然开朗,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或者表达的载体,找到了一个可以被别人理解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时候语言成为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它可以随学生的思想而生发,而出现。学生的思想走到哪里,语言便出现在哪里。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灵便不再疲惫,不再四处漂泊,而是在语言中诗意地栖居。
到此,语言在大脑沟回中又增加了一个附着的点,这就是学生的经验。形象、情感和个人经验构成了语言检索和提取的三条线索。有了这三条线索,语言再想逃脱意识的控制是很难的。
如果止于此,则阅读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个时候它只能唤醒学生相同的经验,或者说学生经历中只有和语言相同的部分才能被表达;而学生的经验中,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东西没有被触动。这个时候,便要展开相似联想,去想象类似的经历里,事情的细节究竟什么样,去琢磨每一个细节的味道究竟如何。再仔细地揣摩一下这些语言,它是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感觉的,作者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来思考的。这样,学生会从中受到启发,语言便指向了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在语言的诱发下,变得清晰、明朗起来,这个时候,语言便具有了强大的张力。它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解释生活的工具,或者说获得了一种理解生活、表达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发生或者想起类似的事件,那种类似的感觉就会被激活。虽然语言的最终表达也许不同,但在思考的角度,观察的的方面,感知的方向,细致的程度等诸多方面,往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语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地继承和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