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以情感人 音乐审美 榜样 行为规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活动本质上离不开个体对声音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流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
总之,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看准新形势,读懂新课程的需要,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更科学的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学生今后多彩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 中小学音乐教育 》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 总第170期)
【关键词】以情感人 音乐审美 榜样 行为规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活动本质上离不开个体对声音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流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
总之,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要看准新形势,读懂新课程的需要,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更科学的方法,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学生今后多彩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 陕西人民出版社
【2】《 中小学音乐教育 》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 总第1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