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尚荣先生的《语文气象》一书,第一遍通览之后,我去看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基于自身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和切身体会,以专业视角深刻剖析了斯霞、李吉林、窦桂梅、王崧舟、闫学、孙双金、薛法根等29位语文名师的成长秘诀、教学主张,绘制了语文老师专业发展的成长地图。在这张地图里,一线语文老师既能找到追随的榜样,也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可是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浓缩版的中国语文界的名师传。是成尚荣先生写的一部语文教育书,语文教学中的“孙子兵法”;是先生在给我们上一堂堂诠释着“生而为人,择而为师,终究意义何在”的哲学课。
都说,人的感受与其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有关,以前我对此感受不深,现在却深有体会。如果说之前读这本书,我关注的是名师教学主张,琢磨的是名师教学智慧,那现在重读,则体悟到全然不同的意味。它,回答了困惑我近半年的问题,即“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去年,我陪伴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她在和疾病斗争了13年后,生命最终定格在2018年。这13年,我已记不清签过多少次病危通知书,也记不清进出过医院多少回;这13年,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肩挑担子的女儿、媳妇儿、母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崇川区新生代优秀教师。身份的转换,有时也并非意味着走向成熟。这些年在医院、护理院,看到一个个人的离去,我陷入了异常的恐慌和害怕中。于是,我极为珍爱自己的健康,是的,唯有健康才有一切。
这让我一度认为人活着,只要无痛、无病、无灾便好,其余皆为浮云。作为老师,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苗头,就会不自觉地在艰苦面前退缩,在压力面前放弃,就会不断地用宽慰自己的话语使自己心安理得地懈怠。加之教师这份职业,拿着不高的工资,面对学校日常的琐碎,伴随着每年体检时那几个不变的职业病始终不离不弃,这更加剧了我在内心对自己的追问“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想想,算了吧——算了吧,就可以快乐吗?
给自己减减负吧——减减负就得到幸福了吗?
退退后吧——退退后,就真的获得内心的舒适了吗?
我发现不是的,一旦那样,其实一点都不快乐,一点也不幸福,一点也不舒适。
的确,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在打好健康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找寻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希望获得人生高层次的快乐,而这种意义和快乐在哪里呢?
直到我一次次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教育舞台上看到神采飞扬,俊逸潇洒的成尚荣先生。看到他就算不用讲稿,报告和演讲依然永远逻辑思维清晰,语言睿智幽默,观点洞察深刻时,我内心受到的不仅仅是强烈的震撼,随之而来的还有和着他整个人的气场、才华、魅力酣畅淋漓的快乐。先生,身体力行地在回答我的问题: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这意义用他在书里自序中所写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思想,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这意义,就是他一直坚信的哲学判断,“人是意义的创造者……我认定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既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是对他人、对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一点影响。”
“一點影响”,先生这么说,实在是谦逊,他只用“一点”,哪里是一点啊,他已经影响了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界里许许多多的语文精英。虽然已近杖朝之年,但在我对先生的印象里,从来没有“老”这个字。相反先生的每次出现,那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流利的语速、超强的记忆,让我们这些年龄小得多的老师在他面前才显得“老”。他不老,而是越活越年轻。他说,他在整理书稿时对人生有了三点领悟:1. 年龄不是问题,走了那么久,才知道,原来现在才是开始。2. 人生是一首回旋曲,总是要回到童年这一人生根据地去。3. 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又不能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发展”。
我太喜欢“非连续发展”这一说法了,非连续发展指向了,如果你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如果你追,什么时候都可以是起跑点。成尚荣先生一直保有好奇,一直在追赶,他认为“所有的追赶,都是在寻觅人生的意义。”他在追赶,同时还引领着一群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名师、精英一同在追赶,在寻觅人生的意义。在这本书里,我读到成老师笔下的29位名师,他们一个个鲜活的成长经历,就是在彰显着人生的意义,教师的意义啊!我顿悟了,原来当人生意义能实现时,哪怕是星星之火,也会带来高层次的快乐,而这样的意义,这样的快乐,正是我所追寻的。
一、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教育以意义
书中《中国情境教育的原创性》一文,写的是我敬爱的李吉林老师。李老师是一位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她是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创立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被誉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为了研究儿童,辛勤耕耘60年,她用爱与智慧写下了诸多“语文教育之最”。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的研究结果“解决了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节的问题,形成一个体系,给儿童世界带来了高效的学习,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李老师是一座高山,是我穷尽一生努力都无法企及的高山,但是同为教师的我,可以努力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就如南京的王栋生老师通过课堂,通过文字,通过师生交往,培育有骨气、有担当、有文化的人一样。这样的教书生活就深含着看不见的建设性力量,我们绝对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也应该是每个人,每位教师,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质和文化自觉。
《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建设自己,就是改造社会,建设中国。成尚荣先生在这本书中,已经完全呈现了当今我们应该追随哪些教师的脚步去建设自己,通过育人、立人,培育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来参与社会建设。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就是能赋予教育以意义,就是能在建设自己的同时,生出源源不断的建设教育的力量。一旦拥有了力量,追赶的步伐就会加快,这有意义的追赶,不仅是自己世界中的进步,更是教育界的进步。 二、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儿童以意义
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是“为儿童研究儿童”,享受情境教育的儿童,学习是高效的,成长是快乐的,成果更是丰硕的。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的核心立场是儿童立场,语文教学始终要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孙双金老师建构的“12岁以前的语文”强化了童年语文学习的价值,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儿童立场和本质特征,给孩子们一个童年的语文世界。周益民老师的诗化语文是在以艺术为表征的交流和对话中,为语言拓宽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大道更为开阔。还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王校梅老师的嬉乐作文、陆红兵老师散步美学下的语文教学……这一个个教学主张、教学实践无一不是将探索儿童、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成长儿童作为源泉。他们和他们教学主张的出现,改变了儿童以往封闭、枯燥、无趣的语文学习模式,为儿童打开了丰富的语文世界的大门,让儿童的学习走向敞亮。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上的开幕致辞题为《儿童,一部美好史诗的草稿》,他引用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比喻“儿童是一部美好史诗的草稿”。而老师的母语课程就是去面对人类的美好史诗这份草稿,面对这份草稿,我们该做什么呢?当然是尊重,并饱含热爱去完成好这份草稿,教师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绝对不能用笨拙的双手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去随意涂改这份草稿,如果随意地涂改,这部人类史诗的草稿就会改变颜色,许多美好的东西也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身为教师的我们,人生可以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单就精心的完成人类史诗的草稿这一件事,就值得我们不断审视我们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天。如此看来,教师不应该只是职业,更是一份志业。就像成先生由马克思·韦伯的著名演讲想到的“进行中”的教育家,一定是情、意、知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有这样的追求,有这样的素养,有这样的努力,就是在教育家的进行路途中,就是在赋予儿童以意义。
三、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自我以意义
说到底,人最终还要回归自我。“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德尔斐神殿前的神谕,千百年来一直警醒着人类,教育家苏格拉底将这句话作为他生命的灯盏,他的那句至理名言长久地回荡在时间的长河中——“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
的确,我常常用眼睛看外面,卻忽略了看自己。当我重新静坐,省察这些年我走过的路时,我想到,做教师,是我在17岁那年考取重点高中却亦然放弃而去读师范的选择,这个选择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会是我一生的工作。这工作于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呢?
曾经看一部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教师霍兰德的整个人生,其中有一段让我也陷入过这样的悲哀中。影片中霍兰德先生说:“工作了一生,教了30年,因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什么,相信自己对其他人有意义。但某天早上,你醒来发现,原来你是可有可无的。”随后是一声沉重的叹息。电影演绎得那么真实,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到慢慢发现,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我们并没有实现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这时失落出现了,迷茫产生了。但现在我明白,那时之所以会失落,会迷茫,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他人身上,我们总是渴望他人的喝彩。如果把目光转向自我,认同和接纳自己的状态,努力改变和提升自己,坚守校园,陶冶人性,让人成为人。只要在做着这样的事,就是在实现着职业的意义及自我的人生意义。
书里的一位位老师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他们在先生的笔下是拥有“童心母爱”的,是“诗意地栖居”的,是“具有教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的,是在“美学精神的引领下走向高处”的,是“永远朝着‘最初的方向’”的……先生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个新的时空里对自己进行重新命名时,他就在成长,他就会活得很有意义。”而这,在我看来,就是赋予自我的意义的全部内涵。
真诚地感谢成尚荣先生,用一本书回答了我的人生问题。如果说昨天,我还尚有过困惑,有过踟躇,有过惶恐和徘徊,那么明天,我想我会一如既往地爱我的工作,会一如既往地爱我的生活。我相信,“这是敬业、敬物、敬人,也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实习编辑 刘腊艳
都说,人的感受与其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有关,以前我对此感受不深,现在却深有体会。如果说之前读这本书,我关注的是名师教学主张,琢磨的是名师教学智慧,那现在重读,则体悟到全然不同的意味。它,回答了困惑我近半年的问题,即“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去年,我陪伴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段路,她在和疾病斗争了13年后,生命最终定格在2018年。这13年,我已记不清签过多少次病危通知书,也记不清进出过医院多少回;这13年,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肩挑担子的女儿、媳妇儿、母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崇川区新生代优秀教师。身份的转换,有时也并非意味着走向成熟。这些年在医院、护理院,看到一个个人的离去,我陷入了异常的恐慌和害怕中。于是,我极为珍爱自己的健康,是的,唯有健康才有一切。
这让我一度认为人活着,只要无痛、无病、无灾便好,其余皆为浮云。作为老师,一旦有了这样的思想苗头,就会不自觉地在艰苦面前退缩,在压力面前放弃,就会不断地用宽慰自己的话语使自己心安理得地懈怠。加之教师这份职业,拿着不高的工资,面对学校日常的琐碎,伴随着每年体检时那几个不变的职业病始终不离不弃,这更加剧了我在内心对自己的追问“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想想,算了吧——算了吧,就可以快乐吗?
给自己减减负吧——减减负就得到幸福了吗?
退退后吧——退退后,就真的获得内心的舒适了吗?
我发现不是的,一旦那样,其实一点都不快乐,一点也不幸福,一点也不舒适。
的确,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在打好健康的基础上,我希望能找寻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希望获得人生高层次的快乐,而这种意义和快乐在哪里呢?
直到我一次次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教育舞台上看到神采飞扬,俊逸潇洒的成尚荣先生。看到他就算不用讲稿,报告和演讲依然永远逻辑思维清晰,语言睿智幽默,观点洞察深刻时,我内心受到的不仅仅是强烈的震撼,随之而来的还有和着他整个人的气场、才华、魅力酣畅淋漓的快乐。先生,身体力行地在回答我的问题:生而为人,择而为师,意义何在?
这意义用他在书里自序中所写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思想,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做一个精神灿烂的人。”这意义,就是他一直坚信的哲学判断,“人是意义的创造者……我认定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既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是对他人、对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一点影响。”
“一點影响”,先生这么说,实在是谦逊,他只用“一点”,哪里是一点啊,他已经影响了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界里许许多多的语文精英。虽然已近杖朝之年,但在我对先生的印象里,从来没有“老”这个字。相反先生的每次出现,那挺拔的身姿、矫健的步伐、流利的语速、超强的记忆,让我们这些年龄小得多的老师在他面前才显得“老”。他不老,而是越活越年轻。他说,他在整理书稿时对人生有了三点领悟:1. 年龄不是问题,走了那么久,才知道,原来现在才是开始。2. 人生是一首回旋曲,总是要回到童年这一人生根据地去。3. 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又不能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发展”。
我太喜欢“非连续发展”这一说法了,非连续发展指向了,如果你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如果你追,什么时候都可以是起跑点。成尚荣先生一直保有好奇,一直在追赶,他认为“所有的追赶,都是在寻觅人生的意义。”他在追赶,同时还引领着一群中国基础教育界的名师、精英一同在追赶,在寻觅人生的意义。在这本书里,我读到成老师笔下的29位名师,他们一个个鲜活的成长经历,就是在彰显着人生的意义,教师的意义啊!我顿悟了,原来当人生意义能实现时,哪怕是星星之火,也会带来高层次的快乐,而这样的意义,这样的快乐,正是我所追寻的。
一、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教育以意义
书中《中国情境教育的原创性》一文,写的是我敬爱的李吉林老师。李老师是一位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她是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创立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被誉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她为了研究儿童,辛勤耕耘60年,她用爱与智慧写下了诸多“语文教育之最”。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的研究结果“解决了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节的问题,形成一个体系,给儿童世界带来了高效的学习,带来了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李老师是一座高山,是我穷尽一生努力都无法企及的高山,但是同为教师的我,可以努力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就如南京的王栋生老师通过课堂,通过文字,通过师生交往,培育有骨气、有担当、有文化的人一样。这样的教书生活就深含着看不见的建设性力量,我们绝对可以做到这一点。而这也应该是每个人,每位教师,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质和文化自觉。
《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建设自己,就是改造社会,建设中国。成尚荣先生在这本书中,已经完全呈现了当今我们应该追随哪些教师的脚步去建设自己,通过育人、立人,培育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来参与社会建设。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人的意义,就是能赋予教育以意义,就是能在建设自己的同时,生出源源不断的建设教育的力量。一旦拥有了力量,追赶的步伐就会加快,这有意义的追赶,不仅是自己世界中的进步,更是教育界的进步。 二、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儿童以意义
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研究是“为儿童研究儿童”,享受情境教育的儿童,学习是高效的,成长是快乐的,成果更是丰硕的。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的核心立场是儿童立场,语文教学始终要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孙双金老师建构的“12岁以前的语文”强化了童年语文学习的价值,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儿童立场和本质特征,给孩子们一个童年的语文世界。周益民老师的诗化语文是在以艺术为表征的交流和对话中,为语言拓宽空间,让通往儿童心灵的大道更为开阔。还有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王校梅老师的嬉乐作文、陆红兵老师散步美学下的语文教学……这一个个教学主张、教学实践无一不是将探索儿童、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成长儿童作为源泉。他们和他们教学主张的出现,改变了儿童以往封闭、枯燥、无趣的语文学习模式,为儿童打开了丰富的语文世界的大门,让儿童的学习走向敞亮。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上的开幕致辞题为《儿童,一部美好史诗的草稿》,他引用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比喻“儿童是一部美好史诗的草稿”。而老师的母语课程就是去面对人类的美好史诗这份草稿,面对这份草稿,我们该做什么呢?当然是尊重,并饱含热爱去完成好这份草稿,教师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绝对不能用笨拙的双手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去随意涂改这份草稿,如果随意地涂改,这部人类史诗的草稿就会改变颜色,许多美好的东西也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身为教师的我们,人生可以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单就精心的完成人类史诗的草稿这一件事,就值得我们不断审视我们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天。如此看来,教师不应该只是职业,更是一份志业。就像成先生由马克思·韦伯的著名演讲想到的“进行中”的教育家,一定是情、意、知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有这样的追求,有这样的素养,有这样的努力,就是在教育家的进行路途中,就是在赋予儿童以意义。
三、人生的意义是能赋予自我以意义
说到底,人最终还要回归自我。“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德尔斐神殿前的神谕,千百年来一直警醒着人类,教育家苏格拉底将这句话作为他生命的灯盏,他的那句至理名言长久地回荡在时间的长河中——“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
的确,我常常用眼睛看外面,卻忽略了看自己。当我重新静坐,省察这些年我走过的路时,我想到,做教师,是我在17岁那年考取重点高中却亦然放弃而去读师范的选择,这个选择意味着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会是我一生的工作。这工作于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呢?
曾经看一部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教师霍兰德的整个人生,其中有一段让我也陷入过这样的悲哀中。影片中霍兰德先生说:“工作了一生,教了30年,因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什么,相信自己对其他人有意义。但某天早上,你醒来发现,原来你是可有可无的。”随后是一声沉重的叹息。电影演绎得那么真实,从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到慢慢发现,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我们并没有实现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这时失落出现了,迷茫产生了。但现在我明白,那时之所以会失落,会迷茫,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他人身上,我们总是渴望他人的喝彩。如果把目光转向自我,认同和接纳自己的状态,努力改变和提升自己,坚守校园,陶冶人性,让人成为人。只要在做着这样的事,就是在实现着职业的意义及自我的人生意义。
书里的一位位老师就是最好的现身说法,他们在先生的笔下是拥有“童心母爱”的,是“诗意地栖居”的,是“具有教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的,是在“美学精神的引领下走向高处”的,是“永远朝着‘最初的方向’”的……先生写道:“一个人,如果能在一个个新的时空里对自己进行重新命名时,他就在成长,他就会活得很有意义。”而这,在我看来,就是赋予自我的意义的全部内涵。
真诚地感谢成尚荣先生,用一本书回答了我的人生问题。如果说昨天,我还尚有过困惑,有过踟躇,有过惶恐和徘徊,那么明天,我想我会一如既往地爱我的工作,会一如既往地爱我的生活。我相信,“这是敬业、敬物、敬人,也是敬天地、敬生命,敬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实习编辑 刘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