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心驰神往,积极关注,主动探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从采用以下方法:精导妙引,激发兴趣;设疑问难,保持兴趣;创新板书,巩固兴趣;精彩结尾,延续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心驰神往,积极关注,主动探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从导入、提问、板书、结尾等方面人手。
一、精导妙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得好,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和谐交流、情感共鸣的理想境界,从而为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与内容进行导人,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条新闻、一幅漫画、一则谜语等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授《木兰诗》时可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引出本文主人公。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激发、感染学生情绪的良好氛围,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又如,有位教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样导入:“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背影,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下面请同学翻开课本,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看看这篇散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样的导人会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有位教师这样导人《再塑生命》: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然后说:“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学生讨论)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视频播放与提问结合,激发了学生急于探求的兴趣。
二、设疑问难,保持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课堂导人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得巧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语文教学中一些比较书面化、哲理化的问题,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学生会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把问题生活化,运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事例,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活感触加以理解,就能“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有些课文蕴含的思想意义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好理解,如果直接灌输,就很可能会煮成夹生饭。如在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专门写了此文来纪念阿长,而阿长只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保姆。如果直接介绍、讲析,学生不会完全理解。针对这个情况我提了一个问题:“‘阿长’的‘长’在这里读什么音?和阿长本人特征相符吗?为什么?”这样不仅解决了字的读音问题,而且学生也很有兴趣进而去追究阿长社会地位的卑微及其原因。
除了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提问还应在形式上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降低教学效度,甚至趋向无效。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有时可连续问,即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开拓学生思路,突破教学难点;有时反问,有时设置矛盾式提问。如有位教师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时,首先播放两个DV镜头(都是幼儿与妈妈关于人能不能听懂动物的话的对话):一个镜头显示人能听懂,另一个镜头显示人不能听懂,提问:“同学们,两段片子,一个说人不能听懂动物的话,另一个却说能听懂。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听懂各种声音呢?让我们从桂文亚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创新板书。巩固兴趣
,
刘国正先生说过:“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以现代信息科学的观点分析,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记忆公式是这样的: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公式说明了视觉在记忆中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就是知识存储记忆的过程,板书在增强学生记忆力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老是看一成不变的板书,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很快厌烦,失去兴趣。在设计板书时,语文名师都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做到新颖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变色龙》的板书设计成箭靶形:透过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穷人不如富家犬)的表象,抓住他的“不变”——媚上欺下(人得势鸡犬升天)。有位名师上《过秦论》时分别用黄、红、蓝等多种颜色和大中小三种字体设计出新奇鲜明的板书:“秦孝公的战果”:黄色,小字;“惠文公、武王、昭襄王的战果”:粉红色,字略大:“始皇的战果”:大红色,字粗大,以突出始皇时秦朝强盛的无以复加,始皇威势的登峰造极;然后用冷色调蓝粉笔轻轻地写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片刻间“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果。新颖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刺激,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彩结尾。延续兴趣
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也需要精彩的结尾。如此,学生才会有“课虽尽而兴未尽”“乘兴而来,尽兴而回”的良好状态。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技巧与方法设计来结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以伸展与延长。教师可采用故事结尾式,即讲一个生动的或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如,有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时,以讲唐伯虎写祝寿诗的故事结尾,这个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先抑后扬”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采用乐曲熏染方式,播放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乐曲所营造的浓烈氛围中,情感得以熏染,心灵得到净化。如上《我的母亲》结尾时可以这样:“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运用课外拓展式,以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布置迁移写作题目,如教完《范进中举》后,教师布置: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再如《再塑生命》的结尾:“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坎,莎莉文老师用博大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课后去找找看,咱们举行一个交流分享活动。”这些拓展式的结尾会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完成任务。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应是语文教师花工夫去努力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论认知》
[2]布鲁纳,《教学过程》
[3]牛雅杰,《刘征诗书画集》
关键词:初中生 语文学习兴趣 培养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心驰神往,积极关注,主动探索。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从导入、提问、板书、结尾等方面人手。
一、精导妙引,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得好,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和谐交流、情感共鸣的理想境界,从而为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与内容进行导人,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条新闻、一幅漫画、一则谜语等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教授《木兰诗》时可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引出本文主人公。音乐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激发、感染学生情绪的良好氛围,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又如,有位教师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这样导入:“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背影,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下面请同学翻开课本,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背影》,看看这篇散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样的导人会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有位教师这样导人《再塑生命》: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精彩画面,然后说:“请同学们谈谈节目幕后的故事。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告诉给一个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人,你打算怎样告诉他?(学生讨论)同学们会感到很为难,可是在19世纪美国的莎莉文老师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视频播放与提问结合,激发了学生急于探求的兴趣。
二、设疑问难,保持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课堂导人时教师要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得巧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语文教学中一些比较书面化、哲理化的问题,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学生会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把问题生活化,运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事例,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活感触加以理解,就能“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有些课文蕴含的思想意义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好理解,如果直接灌输,就很可能会煮成夹生饭。如在上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专门写了此文来纪念阿长,而阿长只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保姆。如果直接介绍、讲析,学生不会完全理解。针对这个情况我提了一个问题:“‘阿长’的‘长’在这里读什么音?和阿长本人特征相符吗?为什么?”这样不仅解决了字的读音问题,而且学生也很有兴趣进而去追究阿长社会地位的卑微及其原因。
除了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提问还应在形式上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降低教学效度,甚至趋向无效。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有时可连续问,即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开拓学生思路,突破教学难点;有时反问,有时设置矛盾式提问。如有位教师教学《你一定会听见的》时,首先播放两个DV镜头(都是幼儿与妈妈关于人能不能听懂动物的话的对话):一个镜头显示人能听懂,另一个镜头显示人不能听懂,提问:“同学们,两段片子,一个说人不能听懂动物的话,另一个却说能听懂。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听懂各种声音呢?让我们从桂文亚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创新板书。巩固兴趣
,
刘国正先生说过:“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有90%以上来自眼睛。以现代信息科学的观点分析,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记忆公式是这样的:记忆=视觉85%+听觉10%+触觉5%。公式说明了视觉在记忆中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就是知识存储记忆的过程,板书在增强学生记忆力中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老是看一成不变的板书,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很快厌烦,失去兴趣。在设计板书时,语文名师都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做到新颖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变色龙》的板书设计成箭靶形:透过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穷人不如富家犬)的表象,抓住他的“不变”——媚上欺下(人得势鸡犬升天)。有位名师上《过秦论》时分别用黄、红、蓝等多种颜色和大中小三种字体设计出新奇鲜明的板书:“秦孝公的战果”:黄色,小字;“惠文公、武王、昭襄王的战果”:粉红色,字略大:“始皇的战果”:大红色,字粗大,以突出始皇时秦朝强盛的无以复加,始皇威势的登峰造极;然后用冷色调蓝粉笔轻轻地写下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片刻间“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果。新颖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刺激,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彩结尾。延续兴趣
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不仅要有精彩的开头,也需要精彩的结尾。如此,学生才会有“课虽尽而兴未尽”“乘兴而来,尽兴而回”的良好状态。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技巧与方法设计来结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以伸展与延长。教师可采用故事结尾式,即讲一个生动的或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如,有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时,以讲唐伯虎写祝寿诗的故事结尾,这个故事既加深了学生对“先抑后扬”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还可采用乐曲熏染方式,播放动听的乐曲,让学生沉浸在乐曲所营造的浓烈氛围中,情感得以熏染,心灵得到净化。如上《我的母亲》结尾时可以这样:“同学们,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永不受污;母爱犹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热爱我们的母亲吧!让我们用歌曲《懂你》来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运用课外拓展式,以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布置迁移写作题目,如教完《范进中举》后,教师布置:如果这次范进还没中举,请你设想一下,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再如《再塑生命》的结尾:“回顾生命再塑的过程,海伦以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跨越了生命的一道道沟坎,莎莉文老师用博大而深沉的师爱改变了海伦的生命轨迹。生活中许多残疾人克服自身残疾,刻画出完美的人生,你都知道哪些?课后去找找看,咱们举行一个交流分享活动。”这些拓展式的结尾会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完成任务。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应是语文教师花工夫去努力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论认知》
[2]布鲁纳,《教学过程》
[3]牛雅杰,《刘征诗书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