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运泰院士,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在地震波理论、地震震源理论和数字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多种奖项。陈院士曾担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现任第五届常委。
忙里偷“闲”,接受采访
陈院士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组织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之后仍一直热心于我国的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怀着景仰的心情,笔者数月前就开始联系采访,陈院士欣然同意。然而好事多磨,由于陈院士事务繁忙,采访始终不能如愿。但陈院士丝毫没有对我一次次打电话表现出不耐烦,“实在对不起,我事情太多了,不过你放心,名词工作很重要,我一定会安排时间。”短短数语让我备感他的谦和与对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视。
2008年2月18日,鼠年的正月十二,晴朗的北京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我和同事如约来到地球物理研究所。陈院士的办公室宽敞、明亮,书柜、书桌到处都是书,但很整齐,毫不凌乱。我笑道:“陈院士的办公室快成图书馆了!”陈院士说他有很多书,实在摆不下,办公室旁边专门有个小屋用来藏书,查找一般的资料很方便。他拿起办公桌上的台历给我看,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记录着他要做的工作和日程安排。“这两天刚刚过完年,还有点时间,你看,一直到三月底我的日程都安排满了。”我不禁庆幸自己的幸运,也很感激陈院士对名词工作的重视。
组织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
陈院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名词审定工作,时任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在全国科技名词委还未正式成立之时,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就已成立。当时傅承义先生为主任,我作为比较年轻的科学工作者
协助他做工作。”陈院士向我介绍当年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的情况,“地球物理学顾名思义是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它跟地球、物理有关系,相对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地球物理学是年轻的学科,是地质学、物理学、天文学的边缘科学,跟很多学科有密切的关系,是在这些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地球物理学和其他学科交叉比较多,所以地球物理学涉及的名词很多,而相对而言纯粹属于地球物理学科的并不多。我们在审定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一版)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根据名词审定收词原则——各学科审定本学科最基本的名词,副科尊重主科等——最后保留的名词比较少,很多和基础学科交叉的名词均收在基础学科之中,未收在地球物理学里面。”
《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一版已于1989年公布出版。现在陈院士正致力于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陈院士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协调工作,在审定委员会筹建伊始就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地球物理与多个基础学科关系密切,很多名词有交叉,从一开始就加强各学科间的协调才能保证各学科间的名词保持一致。比如地质学成立委员会时应考虑有地球物理专家参与,地球物理学名词的审定也希望有地质学专家参与。”陈院士认为名词审定工作要注意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力量的结合,“名词审定工作要重视发掘年轻人的潜力,同时要多依靠资深老专家的经验。”第二版《地球物理学名词》将加入名词释义。提及工作的难度,陈院士说:“加定义工作难度很大,可以说比写书还困难。如何把定义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写出来是很艰辛的脑力劳动。能做好加定义工作并愿意做这件事的专家比较少,推行起来很费劲。”
名词审定看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难
谈起名词审定工作的难度,陈院士有切身体会:“通过名词审定工作,我学到不少东西。在局外人看起来名词审定工作似乎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很难。并不是定了审定的原则,就能很简单套用在所有名词上。”
“比如名词审定有个原则是‘名从主人’,具体到名词工作中情况却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个名词‘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以美国著名地震科学家Charles F. Richter(查尔斯•F•里克特,1990—1985)命名的。Richter出生于德国,在德国长大。他的姓名按照德语发音,汉语应译为李希特。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Richter由纳粹德国移居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工作,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在美国,大家都按英语发音叫他里克特,家喻户晓,他自己也接受了这一称呼。当年傅承义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期间对Richter非常熟悉,很清楚大家都叫他里克特(发音)这一情况。‘名从主人’这个原则在名词审定中如何具体化?是应该按他的出生地姓名发音翻译为李希特,还是应该按他最广为人知的姓名发音翻译为里克特?Richter的译名在审定前用得比较乱,使用李希特和里克特都有道理,都“名随主人”。我们考虑到他最主要的科学生涯在美国,Richter的大名在美国家喻户晓,所以选择了‘里克特’这一译名,Richter magnitude scale定名为‘里氏震级’。我注意到,20多年来,渐渐趋同了,现在从科技界直至新闻媒体,基本上都统一使用‘里克特’和‘里氏震级’,这是很令人高兴的。”
“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名词审定难度更大。过去虽然经济没有现在发达,但从事名词工作的专家学术造诣都很高,责任心强;另一方面,相对来讲过去从事科技活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比较低,关注科技术语的人相对也比较少。这使得审定的名词容易在科技界普及,大众也跟着用。现在从事科技活动、需要使用科技名词的人已不限于科技领域,涉及的人多,层次也多,还涉及海外华人。如果开始没定好,大家不使用,各自使用自己赞同的名词,很容易混乱。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名词,不是几位专家全身心地投入,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名词审定需要权威专家的智慧、号召力、影响力来发挥作用,整个名词工作更需要依托科学家群体,依托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依托社会公众。”
术语背后常有很好的故事
虽然名词审定工作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繁琐、枯燥,但陈院士乐观、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让他对名词工作充满热爱与责任感。“名词术语是很有意思的,刚才说的这些术语背后都有很好的故事在里面。我平时比较重视名词,比较咬文嚼字。在阅读文献和科研写作时,我手边离不开物理学、地质学、数学、测绘学、天文学名词,以及这些学科的字典。”陈院士很欣赏能够用中文和英文来写作的林语堂先生,“他在定名方面很考究。幽默(humor)就是林先生所创。还有inspiration(灵感)一词,当时林先生音译为‘烟丝披里纯’,因他喜欢吸烟,吸烟为他增添了灵感。这个名词虽未能推广,但足见林先生翻译定名时的字斟句酌,以及他的幽默。这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名词史上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陈院士微笑着,气定神闲,有着学者特有的儒雅与自信。
两岸名词求同存异,充分体现学术民主
不觉中谈话已有半个多小时,陈院士起身亲自为我们沏茶。我注意到陈院士的陶质水杯上有“陳運泰”三个字,字迹端正秀劲。陈院士解释道这个水杯是曾经一次在台湾学术交流时,台湾学者特意请人预先烧制的纪念品。“名词审定工作、推广工作对海峡两岸交流、沟通,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很大意义。我们深有体会。”陈院士和我聊起两岸名词工作。“地球物理界海峡两岸同行建立联系、沟通交流得比较早,比较频繁。名词的使用通过沟通交流,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在我们和台湾以及和海外华人学者的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十分显著。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商讨科技名词的使用,哪一方用得好就共用起来,的确能做到求同存异,不受政治干扰,不受门户之见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学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