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丰富多彩且充满诱惑力的社会生活,世界观不够成熟、价值观尚待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可能无力应对,这就使他们面临着诸多的心理困惑,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网瘾、网恋、厌学、轻生等不正常现象,大多数是这些负面诱惑所致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遇到困惑的时候,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救助,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诸如自卑、逆反、抱怨、浮躁等消极心态。这些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若能以科学并有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因势利导地促进心理问题生健康成长,就对成功有效地管理班级起决定性作用。
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事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的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对婆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产生反感,个别人会因此顶撞家长及老师,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但同时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又十分依赖父母、老师。
针对学生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我往往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是用名言警句激励,或是朗读适合学生心理的文章,或是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典型事例,这样既能指导学生处理当前学习生活中的事务,又能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有形无形之间接受了人生的真谛。
如当全班学生有了松懈情绪之后,我给学生读袁伟民的《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时文选粹),然后我诠释道:“鱼有鳔,鲨鱼没有。任何时候鱼儿们都可以停下来休息,而鲨鱼不行。鱼儿们游游停停,终日碌碌,而鲨鱼成为海中霸王。”使学生懂得要想成才,要想功成名就,就得像鲨鱼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当一位女生因自己高考期待值过高而学业成绩严重落后,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时候,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一直梦想成为钢琴家,在她16岁时,偶然发现一位11岁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就能弹奏自己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赖斯果断地放弃做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攻读国际政治学,正是这一次的勇敢放弃和及时调整,她才获得了后继的成功。可见适时的调整目标多么重要啊。但这位女生犹豫不决地说:“如果放弃既定的高考目标,我就会认为自己是懦夫,你也一直告诫我们做事有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吗?”我说:“凡事都有两面性,使人执著的可能是坚韧,也可能是固执;使人放弃的可能是懦弱,也可能是智慧。”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自身实际的愿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该女生听了我讲的故事和与我的对话后,适当地调整了自己原定的高考目标,后来还借助周记与我进行了多次笔谈,卸下了人生沉重的包袱,人也变得自信了,在高考中考上了自己原定的理想大学。
教师如果能积累并得当地运用这些智慧小故事,有时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这些故事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问题进行多层面的解读,得出心仪的结论,教育效果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在集体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做人
有关资料曾报道,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
据我分析,这两种垃圾心理在一些重点中学中有着很大的市场。如刚进校时,学生往往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当第一次考试失败时,就哭哭啼啼,一蹶不振,成了天下第一自轻自贱的。
针对这种不良心理,根据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有上进心、从众心、好奇心的心理,有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的特点。我认为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我经常开展评比“先进宿舍”、“最佳合作伙伴”、“优秀值日生小组”等活动,由班委会发起,向全班同学征集评比方案,选出评审小组,最后将结果列上光荣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德育考核加分,免做一周值日生等)。这样的合作训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我”的危害性,也达到行动自律的目的。同时学生也把自己贡献的大小与集体活动的成败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期中考试结束后,请学习成绩优秀者或进步最大者上台交流经验,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师节时,请各位任课老师来参加学生组织的尊师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父亲节母亲节时,叮咛学生给父母寄上贺卡或打个电话,表达感恩之情。去年“五一”节,我班丹丹同学的父亲在车祸中不幸死亡,母亲身受重伤,而她也因这天灾“失语”了。同学们得知这个噩耗后,都为她祈祷。当她返校时,大家自发准备了一场主题班会——“丹丹,还有我们在”,看着同学们折的幸运星和千纸鹤,听着同学们朗诵的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此时压抑在她心中的悲痛终于奔泻而出,她抱着同学号啕大哭,终于把自己这段日子的苦水倒了出来,同学们也都潸然泪下。我认为这一幕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间。集体活动可使个性孤僻、生活受挫的学生逐渐改变性格,生龙活虎地投入集体生活中,亲身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通过探索实践表明,在班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关心集体、他人的观念逐渐盛行,同时他们在班集体的进步与成功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作用。这样不断自我监督、自我激励,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控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在留白之处呼唤心灵转向 留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其实教育中的“留白”艺术也能达到“不教”而功成的效果,使受教者心灵转向。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已经把道理全讲给你听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就不听呢?”等。
在家长们心中,自己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家长讲的这些大而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教师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一厢情愿地搞“满堂灌”教育,认为思想教育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疲劳,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很严重,但事过境迁,蓦然回首那些问题其实无所谓;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很紧急,但世事变化,不经意间这些问题竟然自动消逝了。因此,教育要讲究火候,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教师须有一种平和的心理,一个为自己成绩“留白”的心态和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
记得我在高二接手一个理科班时,班中有位老实巴交的住宿生因为熄灯后打电筒看书,被值班领导发现,不仅他受到批评,宿舍因纪律不好还被严重扣分,班级的流动红旗也因此泡汤了,他想班主任肯定会严厉批评惩罚,但我只是把扣分单给他留作纪念,并关照他“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时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出乎意料的处理方式,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挽回自己的过失,希望通过做好事给班级加分。后来他每次出操时就留意操场上的硬币和纸屑,硬币捡拾后交公,纸屑放进垃圾箱,为此给班级加了很多分,他的行为在班中产生的震撼力远远超过老师对违纪学生惩罚的效应。是的,哪个学生愿意让班级扣分,哪个学生愿意让老师批评,他们犯些小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他们的错误,用一下“留白”艺术,特别是当自觉的学生无意间违反纪律时,晾一晾,也许会“晒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教育的留白不是对学生的不理不睬,而是满怀理性和热情的期待;更不是对违纪现象的纵容和默许,而是对受教者的延迟评价,最终使他自我反省。掌握了这种艺术,能使教育张弛有度,使学生心服口服,实现心灵的转向。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必需的。正如我们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注意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学生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让我们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若能以科学并有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心态,因势利导地促进心理问题生健康成长,就对成功有效地管理班级起决定性作用。
一、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事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此时的中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渴望独立,对婆妈式的说教及过分关心产生反感,个别人会因此顶撞家长及老师,甚至对学校、社会产生反抗情绪,但同时他们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又十分依赖父母、老师。
针对学生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我往往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是用名言警句激励,或是朗读适合学生心理的文章,或是列举古今中外一些典型事例,这样既能指导学生处理当前学习生活中的事务,又能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有形无形之间接受了人生的真谛。
如当全班学生有了松懈情绪之后,我给学生读袁伟民的《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时文选粹),然后我诠释道:“鱼有鳔,鲨鱼没有。任何时候鱼儿们都可以停下来休息,而鲨鱼不行。鱼儿们游游停停,终日碌碌,而鲨鱼成为海中霸王。”使学生懂得要想成才,要想功成名就,就得像鲨鱼一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当一位女生因自己高考期待值过高而学业成绩严重落后,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时候,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一直梦想成为钢琴家,在她16岁时,偶然发现一位11岁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就能弹奏自己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赖斯果断地放弃做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攻读国际政治学,正是这一次的勇敢放弃和及时调整,她才获得了后继的成功。可见适时的调整目标多么重要啊。但这位女生犹豫不决地说:“如果放弃既定的高考目标,我就会认为自己是懦夫,你也一直告诫我们做事有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吗?”我说:“凡事都有两面性,使人执著的可能是坚韧,也可能是固执;使人放弃的可能是懦弱,也可能是智慧。”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自身实际的愿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该女生听了我讲的故事和与我的对话后,适当地调整了自己原定的高考目标,后来还借助周记与我进行了多次笔谈,卸下了人生沉重的包袱,人也变得自信了,在高考中考上了自己原定的理想大学。
教师如果能积累并得当地运用这些智慧小故事,有时候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这些故事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理,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问题进行多层面的解读,得出心仪的结论,教育效果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在集体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做人
有关资料曾报道,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
据我分析,这两种垃圾心理在一些重点中学中有着很大的市场。如刚进校时,学生往往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当第一次考试失败时,就哭哭啼啼,一蹶不振,成了天下第一自轻自贱的。
针对这种不良心理,根据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有上进心、从众心、好奇心的心理,有参加集体活动的需要的特点。我认为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积极影响,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我经常开展评比“先进宿舍”、“最佳合作伙伴”、“优秀值日生小组”等活动,由班委会发起,向全班同学征集评比方案,选出评审小组,最后将结果列上光荣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德育考核加分,免做一周值日生等)。这样的合作训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我”的危害性,也达到行动自律的目的。同时学生也把自己贡献的大小与集体活动的成败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期中考试结束后,请学习成绩优秀者或进步最大者上台交流经验,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师节时,请各位任课老师来参加学生组织的尊师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父亲节母亲节时,叮咛学生给父母寄上贺卡或打个电话,表达感恩之情。去年“五一”节,我班丹丹同学的父亲在车祸中不幸死亡,母亲身受重伤,而她也因这天灾“失语”了。同学们得知这个噩耗后,都为她祈祷。当她返校时,大家自发准备了一场主题班会——“丹丹,还有我们在”,看着同学们折的幸运星和千纸鹤,听着同学们朗诵的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此时压抑在她心中的悲痛终于奔泻而出,她抱着同学号啕大哭,终于把自己这段日子的苦水倒了出来,同学们也都潸然泪下。我认为这一幕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间。集体活动可使个性孤僻、生活受挫的学生逐渐改变性格,生龙活虎地投入集体生活中,亲身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
通过探索实践表明,在班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关心集体、他人的观念逐渐盛行,同时他们在班集体的进步与成功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作用。这样不断自我监督、自我激励,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控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在留白之处呼唤心灵转向 留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其实教育中的“留白”艺术也能达到“不教”而功成的效果,使受教者心灵转向。
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已经把道理全讲给你听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就不听呢?”等。
在家长们心中,自己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错。事实上,家长讲的这些大而空的道理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教师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一厢情愿地搞“满堂灌”教育,认为思想教育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心理疲劳,甚至引发逆反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很严重,但事过境迁,蓦然回首那些问题其实无所谓;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很紧急,但世事变化,不经意间这些问题竟然自动消逝了。因此,教育要讲究火候,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教师须有一种平和的心理,一个为自己成绩“留白”的心态和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
记得我在高二接手一个理科班时,班中有位老实巴交的住宿生因为熄灯后打电筒看书,被值班领导发现,不仅他受到批评,宿舍因纪律不好还被严重扣分,班级的流动红旗也因此泡汤了,他想班主任肯定会严厉批评惩罚,但我只是把扣分单给他留作纪念,并关照他“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时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出乎意料的处理方式,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挽回自己的过失,希望通过做好事给班级加分。后来他每次出操时就留意操场上的硬币和纸屑,硬币捡拾后交公,纸屑放进垃圾箱,为此给班级加了很多分,他的行为在班中产生的震撼力远远超过老师对违纪学生惩罚的效应。是的,哪个学生愿意让班级扣分,哪个学生愿意让老师批评,他们犯些小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应该用平常心去对待他们的错误,用一下“留白”艺术,特别是当自觉的学生无意间违反纪律时,晾一晾,也许会“晒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教育的留白不是对学生的不理不睬,而是满怀理性和热情的期待;更不是对违纪现象的纵容和默许,而是对受教者的延迟评价,最终使他自我反省。掌握了这种艺术,能使教育张弛有度,使学生心服口服,实现心灵的转向。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必需的。正如我们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注意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所谓学生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让我们成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