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参加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我对自己是否能完成这个课题都存在着怀疑,但是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逐渐深入,渐渐地,我对语文课前预习的各步骤、各方法还有组织形式等有比以前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地领悟到我之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课前预习这一块做得不够重视,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随着课题的慢慢深入的研究,我的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因为课前学生和我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的语文课堂更有容量,也更有效率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和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之前对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课堂开展一些知识层面的,情感态度层面的准备,这就是我理解的课前预习。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预习也暗一节有效课堂的保证。预习就意味着把之前学的,在大脑中储备有的知识系统调动起来,并且有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充满好奇地去把旧的知识和新知识连接起来,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平稳过渡的过程。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词汇量比较多,每节课学生掌握很多的生字词,小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方法就是拼音认读法。而且,现行的教材里,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的字和词基本没有拼音标注,如果学生们在课前没有主动去查字典,理顺字、词、句的读音和意义,就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的速度和程度。
另外,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的先前的经验还有他们接受知识的广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懂得去查字典,能认一些比较常见的字和词。而有些学生对这一块几乎是空白。面对如此程度不一的学生,我只能从我这边对课前预习做一个统一的要求,那就是每位同学在上新课之前必须要提前预习好课文。至于说能预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哪一步,这就不太适合做硬性的要求了,但是做,总比不做好,因为做,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習,就会有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太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呢?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统一大家对课前重要性的认识
而且因为各人的学习习惯的不一样,学生们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对于课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做这前就让他们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在思想上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二、在技术层面上,老师对课前预习的方法、目标、甚至是预习的步骤要有一个清晰地说明,并且我认为这个说明越具体越好: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等,甚至如果需要的话,老师做好示范,这是预习习惯培养的关键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心中对怎么开展预习有一个掌控感,这样学生真实实行起来,才能感到有章可循,工作才能扎实开展,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我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这一工作当中,我对这一步特别地重视,每天都把当天的任务条理化、步骤化、具体化,甚至在实施培养计划的开始之初,我会每天给学生们发一张赋有预习内容,预习步骤还有预习效果、家长反馈等内容的“学生预习卡片”,我的学生们就按着这样的一张卡片,每天去执行他们的预习任务,卡片上的内容一目了然,有对自己预习效果的评估还有家长的监督机制的参与,这让,预习的计划就能落在实处,学生们开展预习就更扎实。我甚至还在班上举办过这样的预习小卡片的展示,把预习做得规范、详尽的小卡片每一段时间就展出一次,既可以鼓励先进,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有一个学生习的机会,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营造浓厚的预习氛围帮助也很大。
三、利用非常智力因素,让学生肯预习、乐于预习,坚持预习,最终能掌握这一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们知道,要让一个新鲜事物被学生认可、接受、并最终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做这个事情当中遇到的困难,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在我做课题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畏难心理,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打折扣完成甚至是不完成。这种苗头的出现,会让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计划大打折扣。为此,我也下了挺大的功夫,比如,采用一帮一的小组互助形式,主动和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平时多留心这类学生,尽量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且,对他们的成果无论好也罢,不如何也行,都尽量去肯定他们的付出。
总之,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中,对课前预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这个认识,我把课前预习扎实地落实到我的工作当中,这个过程,不断地体会着课前预习带给我的学生,我的课堂的变化,这实在是一份充满喜悦的收获。
参与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和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之前对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课堂开展一些知识层面的,情感态度层面的准备,这就是我理解的课前预习。
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预习也暗一节有效课堂的保证。预习就意味着把之前学的,在大脑中储备有的知识系统调动起来,并且有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充满好奇地去把旧的知识和新知识连接起来,实现从旧知识到新知识平稳过渡的过程。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的词汇量比较多,每节课学生掌握很多的生字词,小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方法就是拼音认读法。而且,现行的教材里,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的字和词基本没有拼音标注,如果学生们在课前没有主动去查字典,理顺字、词、句的读音和意义,就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理解的速度和程度。
另外,因为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一样,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的先前的经验还有他们接受知识的广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懂得去查字典,能认一些比较常见的字和词。而有些学生对这一块几乎是空白。面对如此程度不一的学生,我只能从我这边对课前预习做一个统一的要求,那就是每位同学在上新课之前必须要提前预习好课文。至于说能预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哪一步,这就不太适合做硬性的要求了,但是做,总比不做好,因为做,就是学习的过程,学習,就会有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太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呢?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统一大家对课前重要性的认识
而且因为各人的学习习惯的不一样,学生们对于课前预习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对于课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做这前就让他们对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我们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在思想上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二、在技术层面上,老师对课前预习的方法、目标、甚至是预习的步骤要有一个清晰地说明,并且我认为这个说明越具体越好: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等,甚至如果需要的话,老师做好示范,这是预习习惯培养的关键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心中对怎么开展预习有一个掌控感,这样学生真实实行起来,才能感到有章可循,工作才能扎实开展,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我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这一工作当中,我对这一步特别地重视,每天都把当天的任务条理化、步骤化、具体化,甚至在实施培养计划的开始之初,我会每天给学生们发一张赋有预习内容,预习步骤还有预习效果、家长反馈等内容的“学生预习卡片”,我的学生们就按着这样的一张卡片,每天去执行他们的预习任务,卡片上的内容一目了然,有对自己预习效果的评估还有家长的监督机制的参与,这让,预习的计划就能落在实处,学生们开展预习就更扎实。我甚至还在班上举办过这样的预习小卡片的展示,把预习做得规范、详尽的小卡片每一段时间就展出一次,既可以鼓励先进,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有一个学生习的机会,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营造浓厚的预习氛围帮助也很大。
三、利用非常智力因素,让学生肯预习、乐于预习,坚持预习,最终能掌握这一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们知道,要让一个新鲜事物被学生认可、接受、并最终成为他们的学习习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做这个事情当中遇到的困难,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能坚持下去。在我做课题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有部分学生因为畏难心理,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打折扣完成甚至是不完成。这种苗头的出现,会让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计划大打折扣。为此,我也下了挺大的功夫,比如,采用一帮一的小组互助形式,主动和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平时多留心这类学生,尽量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且,对他们的成果无论好也罢,不如何也行,都尽量去肯定他们的付出。
总之,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当中,对课前预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这个认识,我把课前预习扎实地落实到我的工作当中,这个过程,不断地体会着课前预习带给我的学生,我的课堂的变化,这实在是一份充满喜悦的收获。
参与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