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高考结束,语文作文题再次成为师生热议的焦点,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围绕高考作文已然形成了一条模式化的宣传链条,考前资深教师争相预测作文题,也就是猜题,题目公布后专家学者评头论足,议论纷纷,最后由阅卷组推荐刊登满分作文,为下一届学生提供写作范本,如果说高考作文题是社会的风向标已然成了不争的事实,那么这些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正逐渐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被后来者奉为圭臬。
关于作文的宣传年年如此,热火朝天,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作文的热情和重视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有一线师的高度关注,有专家学者的从旁指点,学生的写作水平理应取得长足进步,但让人遗憾是,今年高考作文阅卷评价然是,立意肤浅,思维幼稚,缺少深度;材料相同,胡编乱造,言之无物;结构雷同,行文简单机械;语言随意,堆砌辞藻,生搬硬套,也許是网络语言流行,很多考生写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又不像议论文,令人堪忧。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的几个基本层面,母语教学中听和说障碍不大,于是人们往往强调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表面上看起来是把读与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而笔者却认为这恰恰是有意模糊读写地位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承认两者同等重要本身就削弱了真正重要一方的地位,更有甚者借同等重要之名向相对简单易行的阅读教学侧重,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一家独大的现象早已经屡见不鲜。
常听经验丰富的教师说到,“一个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搞好了,作文课上精彩了,语文教学就一定不会差”,而他们也时常感慨,“现如今能在作文教学上彰显特色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了”,的确,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作文教学已然变成“上课写写,下课改改,改完读读,读完议议”的流水模式,缺少个性,没有特色,趋于同一,趋于平庸,作文教学可有可无的趋势正在蔓延。作文教学为何会沦落至如此尴尬的境地,究竟原因何在,笔者有如下思考:
客观上讲,作文教学本身难度较大,写作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听、说、阅读的终极目标,体现语言工具性的特点,还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写作的实质是表达,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容易,而表达的有技巧,有艺术则难度不小,如果想要表达的有思想,有内涵便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而作文教学又包含很强的随机性和生成性,很多语文教师试图寻找作文教学的序列,使作文教学形成系统,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尝试以主题为序列积累素材,结果挂一漏万,尝试以体裁要素为序列,结果支离破碎,以何种方式排序总有兼顾不到的地方,最后干脆放弃系统训练,作文课前临时想个题目,讲解的时候面面俱到,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就形成了放任自流的状态。
主观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自身不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最大障碍,致使“无用论”和“速成论”两种错误观念长期在教师中间大肆流行,根深蒂固。无用论者称作文教学具有长期性,需要慢功夫,高中三年,多门学科,留给写作的时间相当有限,根本不可能在作文上有实质改变,与其在此处徒劳,不如转而向更易见效的方面努力,于是写作教学在某些教师和学校眼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鸡肋,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水平不进反退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与之相反,另有部分老师则不遗余力、费尽心思寻找作文速成的妙法,他们坚定地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中存在着一把类似于数学公式的万能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不管作文题目怎样千变万化,学生依葫芦画瓢,就能迎刃而解,应付自如,把作文横向地拆分成结构和素材,积累万用的素材填充万能的结构,写作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并不复杂的排列组合,海伦凯勒的例子既可以写“感恩”,又可以写“乐观”,用在“直面苦难”的主题也很恰当;曾经一度比较流行“**需要**”的格式在学生的作文中随处可见,若以“诚信”为话题,可以写成“国家需要诚信、社会需要诚信、个人需要诚信”的层次;而以“成长”为话题,则可以写成“成长需要自信、成长需要执着、成长需要勇敢”的层次,学生渴望找到写作的捷径尚能理解,老师引导学生一材多也算是教学机智,但若是只知道挖空心思寻找这样的万能钥匙,偏离教学重点,忽视学生阅读的拓展,思维的训练,岂不误是人子弟,遗害无穷,而一线教学中有此投机取巧想法且自恃高明的老师不占少数。还有的老师把文章纵向切割成起、承、转、合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训练,各个突破,种种机械化的做法颇有市场,学生也拍手叫好。笔者也并不完全否定作文模式化的做法,遵循一定的写作思路和技法,有利于使文章的结构更紧凑,使内容更有可读性,也更适宜考场作文的表达,但如果过分强调模式化的生搬硬套,甚至从起始年级就给学生灌输这种写作观念,用高三迎考的作文教学模式随意代替高一高二的写作教学,必定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个性化的表达,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果过分强调模式化作文教学必定会抹杀学生的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只能培训出一批毫无想象力的流水线写手,应付考试而已,其他一无所得,这样的写作教学与目标背离,把学生带入歧途。
教师不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表现在不能给予学生准确地评价,要求严苛,有的要求甚至脱离实际。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教完高三重回高一,因而习惯用高三学生和高考作文的标准审视高一新生的作文,两者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方面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师忽视作文的长期性,看不到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盲目的予以否定,挫伤了学生动手写作的信心和热情,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写作当作一件头疼的事去应付,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作文的宣传年年如此,热火朝天,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对作文的热情和重视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有一线师的高度关注,有专家学者的从旁指点,学生的写作水平理应取得长足进步,但让人遗憾是,今年高考作文阅卷评价然是,立意肤浅,思维幼稚,缺少深度;材料相同,胡编乱造,言之无物;结构雷同,行文简单机械;语言随意,堆砌辞藻,生搬硬套,也許是网络语言流行,很多考生写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又不像议论文,令人堪忧。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的几个基本层面,母语教学中听和说障碍不大,于是人们往往强调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表面上看起来是把读与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而笔者却认为这恰恰是有意模糊读写地位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承认两者同等重要本身就削弱了真正重要一方的地位,更有甚者借同等重要之名向相对简单易行的阅读教学侧重,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一家独大的现象早已经屡见不鲜。
常听经验丰富的教师说到,“一个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搞好了,作文课上精彩了,语文教学就一定不会差”,而他们也时常感慨,“现如今能在作文教学上彰显特色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少了”,的确,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作文教学已然变成“上课写写,下课改改,改完读读,读完议议”的流水模式,缺少个性,没有特色,趋于同一,趋于平庸,作文教学可有可无的趋势正在蔓延。作文教学为何会沦落至如此尴尬的境地,究竟原因何在,笔者有如下思考:
客观上讲,作文教学本身难度较大,写作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听、说、阅读的终极目标,体现语言工具性的特点,还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写作的实质是表达,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容易,而表达的有技巧,有艺术则难度不小,如果想要表达的有思想,有内涵便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而作文教学又包含很强的随机性和生成性,很多语文教师试图寻找作文教学的序列,使作文教学形成系统,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尝试以主题为序列积累素材,结果挂一漏万,尝试以体裁要素为序列,结果支离破碎,以何种方式排序总有兼顾不到的地方,最后干脆放弃系统训练,作文课前临时想个题目,讲解的时候面面俱到,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就形成了放任自流的状态。
主观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自身不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最大障碍,致使“无用论”和“速成论”两种错误观念长期在教师中间大肆流行,根深蒂固。无用论者称作文教学具有长期性,需要慢功夫,高中三年,多门学科,留给写作的时间相当有限,根本不可能在作文上有实质改变,与其在此处徒劳,不如转而向更易见效的方面努力,于是写作教学在某些教师和学校眼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鸡肋,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水平不进反退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与之相反,另有部分老师则不遗余力、费尽心思寻找作文速成的妙法,他们坚定地相信作文教学一定中存在着一把类似于数学公式的万能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不管作文题目怎样千变万化,学生依葫芦画瓢,就能迎刃而解,应付自如,把作文横向地拆分成结构和素材,积累万用的素材填充万能的结构,写作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并不复杂的排列组合,海伦凯勒的例子既可以写“感恩”,又可以写“乐观”,用在“直面苦难”的主题也很恰当;曾经一度比较流行“**需要**”的格式在学生的作文中随处可见,若以“诚信”为话题,可以写成“国家需要诚信、社会需要诚信、个人需要诚信”的层次;而以“成长”为话题,则可以写成“成长需要自信、成长需要执着、成长需要勇敢”的层次,学生渴望找到写作的捷径尚能理解,老师引导学生一材多也算是教学机智,但若是只知道挖空心思寻找这样的万能钥匙,偏离教学重点,忽视学生阅读的拓展,思维的训练,岂不误是人子弟,遗害无穷,而一线教学中有此投机取巧想法且自恃高明的老师不占少数。还有的老师把文章纵向切割成起、承、转、合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训练,各个突破,种种机械化的做法颇有市场,学生也拍手叫好。笔者也并不完全否定作文模式化的做法,遵循一定的写作思路和技法,有利于使文章的结构更紧凑,使内容更有可读性,也更适宜考场作文的表达,但如果过分强调模式化的生搬硬套,甚至从起始年级就给学生灌输这种写作观念,用高三迎考的作文教学模式随意代替高一高二的写作教学,必定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无疑是个性化的表达,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果过分强调模式化作文教学必定会抹杀学生的个人风格和个人特色,只能培训出一批毫无想象力的流水线写手,应付考试而已,其他一无所得,这样的写作教学与目标背离,把学生带入歧途。
教师不遵循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表现在不能给予学生准确地评价,要求严苛,有的要求甚至脱离实际。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教完高三重回高一,因而习惯用高三学生和高考作文的标准审视高一新生的作文,两者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方面自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师忽视作文的长期性,看不到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盲目的予以否定,挫伤了学生动手写作的信心和热情,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写作当作一件头疼的事去应付,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