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求求你,表扬我……”长春某媒体接到某男子电话,在电话里,该男子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将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多维解读
1.对善行的赞美是对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基本肯定
赞美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被赞美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从古到今,谁人不想扬名立万、名垂千古?谁人不想造福一方,价值永存?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多好!做了好事希望得到人们的夸奖,得到社会的肯定不是人之常情吗?
2.对善行的赞美能让更多人看到人性的温暖
我们会认为该男子是在“图名”“图利”“图回报”“图广告效应”。究其根本,是我们习惯了抨击,习惯了激浊,却忘记了扬善,忘记了发现人性的美好。其实,我们赞美善行不也是我们弘扬美德的一种体现吗?
3.对善行的赞美能鼓励人们为善
赞美善行能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我们评选“最美”,举办《感动中国》等一系列宣扬好人好事的节目的初衷不也在于此吗?赞美善行,弘扬美德才是新时代的新旋律!
时评精选
“求求你,表扬我”会让媒体脸红吗?
◎罗丹木
新浪网一篇题为“8年捐助他人20万,致电媒体:求求你表扬我”的新闻引人注目。
新闻介绍,前些日子,《新文化报》热线电话接到一位长春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新文化报》能够进行报道。该男子称,2007年以来他捐资助学、慰问困难群众,还在各种政协会议上提提案。他于2014年当选长春好人,而他的职业是一家大排档的老板。
我见过有儿子求爸爸给买个苹果手机,见过路边小商贩求城管放一马,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求求你”,而“求求你表扬我”实属第一次。这不仅让我感到稀奇,而且也让我觉得另类。我不得不感叹: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在中国,传统文化告诉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低调,做了好事要么不留姓名,要么拒绝宣传,即使媒体宣传了也多半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等千篇一律的措辞。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我们的好人好事好风尚总留下含蓄、谦逊、淡定的烙印。
现在,长春的张先生居然大胆地请求媒体宣传他。他的主动出击,自然会招致一些非议,想出名啊,作秀啊,显摆啊……这些说法绝对少不了。
其实,张先生之所以要求表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的媒体对类似张先生这样的事迹关注不够;二是人们没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类似的事件上;三是一些媒体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对社会中低俗和庸俗的东西、对明星关注度太高。明星吃个饭、坐个车、吵个架,一些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趋之若鹜。而对这些普通的好人好事往往不屑于宣传。
从张先生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人们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做好人好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当好人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让好人好事好风气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社会的前台,让好人好事得到媒体持续传播应当成为一种新常态。让好人站得更高、好事传得更远不仅有利于全面小康、更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张先生不是为了个人求得表扬,而是为了社会的公益,这样的人理应得到广泛的点赞。少数媒体的先生们、女士们真的要调整方向了。
(选自“长江网”,2016年2月18日)
思路剖析
本文由“做好事,求表揚”引发的热议引出了关于传播好人好事的主题,就事论事。首先,指出传统观念中的“做好事不留名”往往使得我们被动;其次,反面驳斥了大众对张先生的主观揣测;然后,正面论述宣扬好人好事的积极意义。由个人到社会,站在媒体人的角度反思媒体对于大众舆论的错误导向。说理清晰明确,指向一目了然,分析充分有力。
学子心声
留得生前身后名
◎郭眉语
长春烧烤店老板先后资助4名学生考入大学,多年后要求报道。而社会上更多的人却是在做好事后悄然离开。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该在行善后要求名声?我的答案是:身后名有,生前之名也要有。善举不该被埋没。
个人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这是烧烤店老板做到了的;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在这一点上,做了好事悄然而去的好人,不知姓名的太多了。但烧烤店老板不想悄然转身,昭彰善行,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对个人的赞誉,也是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这与实现人生价值并行不悖。
一生为民的雷锋、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女儿任长霞……他们的事迹没有被埋没,正是靠着文字,靠着口耳相传得到广泛传播的。国家需要精神掌舵者,没有真实存在的榜样,只有空洞的口号是不会给人以激励的。只有真正的英雄,有血有肉的英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才能使我们真实深切地感受到平凡的伟大、人性的温暖。
社会需要善良,国家需要贡献,给善行称赞,给善人荣耀,给好人好报,给每个人鼓励,这才是社会友善的长久之道!
有人认为行善要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这是正确的,是高尚的,是我们提倡号召的,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风气要一点一点变,我们可以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之下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烧烤店老板帮助他人是为了照亮他们的世界。一个人如同黑夜中的一颗星星,无法照亮大地。但如果其他人受到这种善行的影响而去帮助别人,就像无数星星连成一片星河,黑夜将明亮如昼!
惩恶让我们感到痛快,扬善让我们感到温暖,激浊只能洁净,扬清才能甘甜。希望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
点评
作为一篇时评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角度的集中性与多维性的关系。本文处理得较为得当。该生从赞同男子主动宣扬善行这一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积极肯定行善者的行为是有必要的。思考全面,有理有据。如果能辩证地谈论宣扬善行不同于只为博取美名的行为,文章内容会更加丰富。
“求求你,表扬我……”长春某媒体接到某男子电话,在电话里,该男子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将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多维解读
1.对善行的赞美是对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基本肯定
赞美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被赞美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从古到今,谁人不想扬名立万、名垂千古?谁人不想造福一方,价值永存?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多好!做了好事希望得到人们的夸奖,得到社会的肯定不是人之常情吗?
2.对善行的赞美能让更多人看到人性的温暖
我们会认为该男子是在“图名”“图利”“图回报”“图广告效应”。究其根本,是我们习惯了抨击,习惯了激浊,却忘记了扬善,忘记了发现人性的美好。其实,我们赞美善行不也是我们弘扬美德的一种体现吗?
3.对善行的赞美能鼓励人们为善
赞美善行能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我们评选“最美”,举办《感动中国》等一系列宣扬好人好事的节目的初衷不也在于此吗?赞美善行,弘扬美德才是新时代的新旋律!
时评精选
“求求你,表扬我”会让媒体脸红吗?
◎罗丹木
新浪网一篇题为“8年捐助他人20万,致电媒体:求求你表扬我”的新闻引人注目。
新闻介绍,前些日子,《新文化报》热线电话接到一位长春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新文化报》能够进行报道。该男子称,2007年以来他捐资助学、慰问困难群众,还在各种政协会议上提提案。他于2014年当选长春好人,而他的职业是一家大排档的老板。
我见过有儿子求爸爸给买个苹果手机,见过路边小商贩求城管放一马,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求求你”,而“求求你表扬我”实属第一次。这不仅让我感到稀奇,而且也让我觉得另类。我不得不感叹: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在中国,传统文化告诉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低调,做了好事要么不留姓名,要么拒绝宣传,即使媒体宣传了也多半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等千篇一律的措辞。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我们的好人好事好风尚总留下含蓄、谦逊、淡定的烙印。
现在,长春的张先生居然大胆地请求媒体宣传他。他的主动出击,自然会招致一些非议,想出名啊,作秀啊,显摆啊……这些说法绝对少不了。
其实,张先生之所以要求表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的媒体对类似张先生这样的事迹关注不够;二是人们没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类似的事件上;三是一些媒体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对社会中低俗和庸俗的东西、对明星关注度太高。明星吃个饭、坐个车、吵个架,一些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趋之若鹜。而对这些普通的好人好事往往不屑于宣传。
从张先生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人们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做好人好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当好人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让好人好事好风气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社会的前台,让好人好事得到媒体持续传播应当成为一种新常态。让好人站得更高、好事传得更远不仅有利于全面小康、更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张先生不是为了个人求得表扬,而是为了社会的公益,这样的人理应得到广泛的点赞。少数媒体的先生们、女士们真的要调整方向了。
(选自“长江网”,2016年2月18日)
思路剖析
本文由“做好事,求表揚”引发的热议引出了关于传播好人好事的主题,就事论事。首先,指出传统观念中的“做好事不留名”往往使得我们被动;其次,反面驳斥了大众对张先生的主观揣测;然后,正面论述宣扬好人好事的积极意义。由个人到社会,站在媒体人的角度反思媒体对于大众舆论的错误导向。说理清晰明确,指向一目了然,分析充分有力。
学子心声
留得生前身后名
◎郭眉语
长春烧烤店老板先后资助4名学生考入大学,多年后要求报道。而社会上更多的人却是在做好事后悄然离开。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该在行善后要求名声?我的答案是:身后名有,生前之名也要有。善举不该被埋没。
个人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这是烧烤店老板做到了的;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在这一点上,做了好事悄然而去的好人,不知姓名的太多了。但烧烤店老板不想悄然转身,昭彰善行,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对个人的赞誉,也是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这与实现人生价值并行不悖。
一生为民的雷锋、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女儿任长霞……他们的事迹没有被埋没,正是靠着文字,靠着口耳相传得到广泛传播的。国家需要精神掌舵者,没有真实存在的榜样,只有空洞的口号是不会给人以激励的。只有真正的英雄,有血有肉的英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才能使我们真实深切地感受到平凡的伟大、人性的温暖。
社会需要善良,国家需要贡献,给善行称赞,给善人荣耀,给好人好报,给每个人鼓励,这才是社会友善的长久之道!
有人认为行善要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这是正确的,是高尚的,是我们提倡号召的,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风气要一点一点变,我们可以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之下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烧烤店老板帮助他人是为了照亮他们的世界。一个人如同黑夜中的一颗星星,无法照亮大地。但如果其他人受到这种善行的影响而去帮助别人,就像无数星星连成一片星河,黑夜将明亮如昼!
惩恶让我们感到痛快,扬善让我们感到温暖,激浊只能洁净,扬清才能甘甜。希望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
点评
作为一篇时评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角度的集中性与多维性的关系。本文处理得较为得当。该生从赞同男子主动宣扬善行这一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积极肯定行善者的行为是有必要的。思考全面,有理有据。如果能辩证地谈论宣扬善行不同于只为博取美名的行为,文章内容会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