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不忘扬清,有名胜过无名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求求你,表扬我……”长春某媒体接到某男子电话,在电话里,该男子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都说了出来,希望能够被报纸报道出来。该男子是一名烧烤店老板,从2007年开始,先后将20万元资助了4名学生,这些学生均已考上了大学。
  多维解读
  1.对善行的赞美是对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基本肯定
  赞美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被赞美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从古到今,谁人不想扬名立万、名垂千古?谁人不想造福一方,价值永存?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多好!做了好事希望得到人们的夸奖,得到社会的肯定不是人之常情吗?
  2.对善行的赞美能让更多人看到人性的温暖
  我们会认为该男子是在“图名”“图利”“图回报”“图广告效应”。究其根本,是我们习惯了抨击,习惯了激浊,却忘记了扬善,忘记了发现人性的美好。其实,我们赞美善行不也是我们弘扬美德的一种体现吗?
  3.对善行的赞美能鼓励人们为善
  赞美善行能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我们评选“最美”,举办《感动中国》等一系列宣扬好人好事的节目的初衷不也在于此吗?赞美善行,弘扬美德才是新时代的新旋律!
  时评精选
  “求求你,表扬我”会让媒体脸红吗?
  ◎罗丹木
  新浪网一篇题为“8年捐助他人20万,致电媒体:求求你表扬我”的新闻引人注目。
  新闻介绍,前些日子,《新文化报》热线电话接到一位长春张姓男子的电话。在电话中,他将自己多年来做的好事说了出来,希望《新文化报》能够进行报道。该男子称,2007年以来他捐资助学、慰问困难群众,还在各种政协会议上提提案。他于2014年当选长春好人,而他的职业是一家大排档的老板。
  我见过有儿子求爸爸给买个苹果手机,见过路边小商贩求城管放一马,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求求你”,而“求求你表扬我”实属第一次。这不仅让我感到稀奇,而且也让我觉得另类。我不得不感叹: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在中国,传统文化告诉人们:做人做事一定要低调,做了好事要么不留姓名,要么拒绝宣传,即使媒体宣传了也多半是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等千篇一律的措辞。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我们的好人好事好风尚总留下含蓄、谦逊、淡定的烙印。
  现在,长春的张先生居然大胆地请求媒体宣传他。他的主动出击,自然会招致一些非议,想出名啊,作秀啊,显摆啊……这些说法绝对少不了。
  其实,张先生之所以要求表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我们的媒体对类似张先生这样的事迹关注不够;二是人们没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类似的事件上;三是一些媒体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对社会中低俗和庸俗的东西、对明星关注度太高。明星吃个饭、坐个车、吵个架,一些媒体会在第一时间趋之若鹜。而对这些普通的好人好事往往不屑于宣传。
  从张先生身上,我欣喜地看到人们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做好人好事就应该理直气壮,当好人就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让好人好事好风气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社会的前台,让好人好事得到媒体持续传播应当成为一种新常态。让好人站得更高、好事传得更远不仅有利于全面小康、更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张先生不是为了个人求得表扬,而是为了社会的公益,这样的人理应得到广泛的点赞。少数媒体的先生们、女士们真的要调整方向了。
  (选自“长江网”,2016年2月18日)
  思路剖析
  本文由“做好事,求表揚”引发的热议引出了关于传播好人好事的主题,就事论事。首先,指出传统观念中的“做好事不留名”往往使得我们被动;其次,反面驳斥了大众对张先生的主观揣测;然后,正面论述宣扬好人好事的积极意义。由个人到社会,站在媒体人的角度反思媒体对于大众舆论的错误导向。说理清晰明确,指向一目了然,分析充分有力。
  学子心声
  留得生前身后名
  ◎郭眉语
  长春烧烤店老板先后资助4名学生考入大学,多年后要求报道。而社会上更多的人却是在做好事后悄然离开。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该在行善后要求名声?我的答案是:身后名有,生前之名也要有。善举不该被埋没。
  个人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这是烧烤店老板做到了的;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在这一点上,做了好事悄然而去的好人,不知姓名的太多了。但烧烤店老板不想悄然转身,昭彰善行,想要得到社会的尊重。社会对个人的赞誉,也是个人价值的一部分,这与实现人生价值并行不悖。
  一生为民的雷锋、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女儿任长霞……他们的事迹没有被埋没,正是靠着文字,靠着口耳相传得到广泛传播的。国家需要精神掌舵者,没有真实存在的榜样,只有空洞的口号是不会给人以激励的。只有真正的英雄,有血有肉的英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英雄,才能使我们真实深切地感受到平凡的伟大、人性的温暖。
  社会需要善良,国家需要贡献,给善行称赞,给善人荣耀,给好人好报,给每个人鼓励,这才是社会友善的长久之道!
  有人认为行善要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这是正确的,是高尚的,是我们提倡号召的,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发展要一步一步来,风气要一点一点变,我们可以在良好风气的熏陶之下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烧烤店老板帮助他人是为了照亮他们的世界。一个人如同黑夜中的一颗星星,无法照亮大地。但如果其他人受到这种善行的影响而去帮助别人,就像无数星星连成一片星河,黑夜将明亮如昼!
  惩恶让我们感到痛快,扬善让我们感到温暖,激浊只能洁净,扬清才能甘甜。希望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
  点评
  作为一篇时评类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角度的集中性与多维性的关系。本文处理得较为得当。该生从赞同男子主动宣扬善行这一角度出发,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积极肯定行善者的行为是有必要的。思考全面,有理有据。如果能辩证地谈论宣扬善行不同于只为博取美名的行为,文章内容会更加丰富。
其他文献
雨,细细密密地在空中斜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一切。我落寞地坐在窗前,任凭家中电话的铃声一次次地响起。  月考的失利成为我不见任何人的理由。受不了同学满怀真诚的安慰,受不了父母一如既往的呵护,受不了亲戚们充满善意的怜惜……我宁愿他们骂我打我,让我疼痛,丢下我一个人独自悲伤。我不怪别人,只恨自己,恨自己平淡无彩,像一杯白开水,像一束惨白的陽光。  我站起身,拿起电话,那边是焦急与惊喜交错的声音。“喂
期刊
孔子是幽默的。《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他总是泰然处之……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田地,为什么呢?”这是我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說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
期刊
有这样两种人生,一种是经常和朋友一起聚餐闲聊,煲电话粥,话家长里短,乐在其中,一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像那个徒手攀登高楼的勇士,敢于挑战,追求壮烈,你投谁的赞成票?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无疑而问,前者肤浅,后者深沉,前者低俗,后者高雅,怎能弃后者而取前者呢?其实,在我看来,未尝不可做个庸常者。②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
期刊
海尔茂 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  娜 拉 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  海尔茂 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  海尔茂 (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妹娃离开你之
期刊
(以“脚踏实地最可取”作为中心论点,虽然也在材料的含义之中,不算偏题,但此话题没有新意,也无深度)  近日,一个26岁的青年在某地攀爬大楼失手坠亡。这个自称“国内高空挑战第一人”的青年,在多个视频直播网站陆续发布自己攀爬地标性建筑的视频,粉丝超百万。他坠亡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有人借“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其点赞,有人以淡泊名利告诫后人,也有人以与人为善的精神缺失批评粉丝、媒体和广告商。然而我以为,好高
期刊
作家风格谈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春》《背影》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富有至情,是他散文的灵魂,也是他的散文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关键。他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让人读了亲切有味。他的叙事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是毫不矫饰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  作文观  《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最惹眼的汉字,无疑是《新周刊》年度新锐榜选出之“刷”字!  回望2016年度最强节奏——刷!刷!刷!杭州G20峰会刷新了中国形象,“天宫二号”刷新了中国新纪录,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刷出了国人自豪感;人们已经可以告别钱包,不用现金,直接刷二维码吃饭购物;不久的将来,刷脸将取代指纹进行电子支付;国人登机只需刷一下身份证。  这是个国人刷屏的时代,人
期刊
为何要谈“论证思路的拓展”,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作文,虽然论点新颖,论据丰富,但却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缺乏丰满的血肉。要想让议论文写得精彩,必须从论证思路的拓展入手,拓展思路,在论点和论据的衔接上下足功夫。  《周易》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起了多少人奋发图强的斗志;鲁迅一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给予了多少人勇往直前的勇气;毛泽东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期刊
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不够条理。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篇脍炙人口的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来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说明事物要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果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就不会全面地了解事物,更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荔枝这一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
期刊
(这一标题源自作文开头所引材料。以此为题虽无不可,但从题目宜切题、醒目、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则标题稍显模糊,尤其是“窗”这一意象让人费解,故应做修改。)  曾读过一则英国故事:一个一直足不出户的少年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以为窗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天,少年背上行囊,踏出门外,走了很久,他才发现想象中的美妙世界只不过是一片荒芜贫瘠的土地。少年头也不回地回到家中,之后用木板把窗户钉得死死的,立誓再也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