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普遍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而产生的手机“低头族”随处可见。他们不仅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更会影响人际交往。本文试图通过低头族的行为和心理来分析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帮助“低头族”“抬起头来”。
【关键词】低头族 行为 心理分析 解决措施
21世纪,我们的生活完全被信息化所覆盖,在无线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能想到和看到的地方,随处可见人们在低着头看手机,指头在屏幕上不停的滑动,有的在看视频、有的玩游戏、有的聊天,他们就是网络新时代所谓的“低头族”。毫无疑问,“低头族”的盛行是有众多危害的,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利于正常人际交往。
1、“低头族”的心理分析
《文化一周》针对高校生进行了“资讯产品依赖度”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5.3%的高校生一直注意未接来电,57.4%的学生当手机一离身时会感到惶恐不安。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低头族”对手机如痴如醉,难舍难分呢?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丰富,笔者认为低头族的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
(1)“低头族”形成的客观因素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人都是有思维而感性的,极少有人能够保持自我独立性。因此,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潮流的时候,人们普遍开始盲目的追逐,也将其视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种节奏。就初中生而言,如果大部分同学都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聊微信、玩游戏的时候,唯独你例外,那么群体效应带来的压力会使得你“跟风”,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说明“低头族”的形成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2)信息需求心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都知道,网络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任何一条新闻或者事件他会在一瞬间被全世界人们所知道。那么,在这种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无线网走进校园俨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教师们都会产生强烈的信息获取欲望,以便于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快捷的获取更多的资源,使教学质量与同行学校相比稳步提升。而對于在校生而言,手机的便捷高效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使得他们整日沉迷于手机,从而促使了校园“低头族”的形成。
(3)攀比和虚荣心理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拥有好的手机并能让同学羡慕就是他们的目的。在青少年当中,手机的确是他们进行攀比的标杆,他们渴望通过手机的好坏来赢得同学的关注,继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理。在这种形势下,在校生“低头族”的数量将会与日俱增,他们也只是有“高档低头族”和“低档低头族”之分罢了。
3、针对校园“低头族”的解决策略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某种行为背后总会有对应的一种需求,低头族的出现不少社会学家解释为打发时间,实际上是低头族群体害怕孤独,需要归属感和被爱,属于人类在关系上最基本的需求。那么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尝试“治疗”广大在校生的“低头族”。
(1)替换法
也称为注意力转移法。也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活跃、有气氛,带动学生忙碌起来,寻求一个热点话题让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就是所谓的“趣味教学法”。让他们没有时间玩手机。这样足以遏制他们想随时玩手机的冲动。如果每位科任教师都能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他们进行“强迫治疗”,相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少。
(2)碎片集中法
也就是说教师想要将学生每天零零碎碎玩手机的时间和习惯都戒掉的话,就要为他们每天计划好一个时间段,专门用来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类似的在玩手机的特定时间段里,学生们可以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不允许玩手机,并且要有专门的监督人,以达到最佳效果。
(3)心理暗示与自我鼓励法
下定决心摆脱手机的困扰离不开心理暗示,可以在每天开始就在心里暗示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好清静,很舒服。每天可以设定一定量的“低头”时间,如果一天下来达标了,可以适当的形式鼓励自己,进而促进自己下一步的积极性,不断努力调整,摆脱“低头族”的“高帽”。
人们都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低头族”的改变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介于我们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作为教师的我呼吁,希望父母能够在空余的时间里对孩子多一分关爱,多一分问候,同教师一起为校园的“低头族”出一份力,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低头族 行为 心理分析 解决措施
21世纪,我们的生活完全被信息化所覆盖,在无线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能想到和看到的地方,随处可见人们在低着头看手机,指头在屏幕上不停的滑动,有的在看视频、有的玩游戏、有的聊天,他们就是网络新时代所谓的“低头族”。毫无疑问,“低头族”的盛行是有众多危害的,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不利于正常人际交往。
1、“低头族”的心理分析
《文化一周》针对高校生进行了“资讯产品依赖度”调查,数据显示高达65.3%的高校生一直注意未接来电,57.4%的学生当手机一离身时会感到惶恐不安。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低头族”对手机如痴如醉,难舍难分呢?除了手机本身的功能丰富,笔者认为低头族的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
(1)“低头族”形成的客观因素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人都是有思维而感性的,极少有人能够保持自我独立性。因此,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潮流的时候,人们普遍开始盲目的追逐,也将其视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种节奏。就初中生而言,如果大部分同学都拿着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聊微信、玩游戏的时候,唯独你例外,那么群体效应带来的压力会使得你“跟风”,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说明“低头族”的形成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2)信息需求心理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都知道,网络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任何一条新闻或者事件他会在一瞬间被全世界人们所知道。那么,在这种信息更新极快的时代,无线网走进校园俨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教师们都会产生强烈的信息获取欲望,以便于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快捷的获取更多的资源,使教学质量与同行学校相比稳步提升。而對于在校生而言,手机的便捷高效性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使得他们整日沉迷于手机,从而促使了校园“低头族”的形成。
(3)攀比和虚荣心理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并未成熟,拥有好的手机并能让同学羡慕就是他们的目的。在青少年当中,手机的确是他们进行攀比的标杆,他们渴望通过手机的好坏来赢得同学的关注,继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理。在这种形势下,在校生“低头族”的数量将会与日俱增,他们也只是有“高档低头族”和“低档低头族”之分罢了。
3、针对校园“低头族”的解决策略
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某种行为背后总会有对应的一种需求,低头族的出现不少社会学家解释为打发时间,实际上是低头族群体害怕孤独,需要归属感和被爱,属于人类在关系上最基本的需求。那么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尝试“治疗”广大在校生的“低头族”。
(1)替换法
也称为注意力转移法。也就是让我们的课堂活跃、有气氛,带动学生忙碌起来,寻求一个热点话题让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就是所谓的“趣味教学法”。让他们没有时间玩手机。这样足以遏制他们想随时玩手机的冲动。如果每位科任教师都能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有趣,对他们进行“强迫治疗”,相信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将会大大减少。
(2)碎片集中法
也就是说教师想要将学生每天零零碎碎玩手机的时间和习惯都戒掉的话,就要为他们每天计划好一个时间段,专门用来刷微博、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类似的在玩手机的特定时间段里,学生们可以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压力,一旦过了这个时间,不允许玩手机,并且要有专门的监督人,以达到最佳效果。
(3)心理暗示与自我鼓励法
下定决心摆脱手机的困扰离不开心理暗示,可以在每天开始就在心里暗示自己,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好清静,很舒服。每天可以设定一定量的“低头”时间,如果一天下来达标了,可以适当的形式鼓励自己,进而促进自己下一步的积极性,不断努力调整,摆脱“低头族”的“高帽”。
人们都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低头族”的改变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介于我们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作为教师的我呼吁,希望父母能够在空余的时间里对孩子多一分关爱,多一分问候,同教师一起为校园的“低头族”出一份力,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