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尔都塞从再生产角度出发阐述了他对意识形态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想象性的表述,它是永恒的和物质的。于国家,它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于个人,它是其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
一
意识形态最初的意义是指观念论,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是指虚假的意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受到斯宾诺莎、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影响。他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讨论。他主要讨论了社会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需要国家机器(包括镇压性的和意识形态的)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他要着重讨论的问题,(镇压性)国家机器是指像法律、警察、军队、监狱等等,它们主要在公共领域中,并且依靠暴力地镇压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主要是私人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传播、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要是“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这种方式是相当隐蔽和压抑的。
阿尔都塞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教会,尤其是基督教在西方的所具有的强大张力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熟,学校教育代替教会成为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所以说学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因为学校接受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规训”,它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存生产关系的人,受教育者在已经建构好的教育制度和内容之下,接受着特定的教育,并以特定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从而成为能够维护现存生产关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的方式。所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要是通过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服从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结果,保障了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
阿尔都塞主要是想要提出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一种图式化的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只是进行了批判,却并没有完整系统地提出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因此他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的三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说法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阿尔都塞承认他沿用了这个说法,虽然他不否认具体的意识形态有它们各自的历史,但认为意识形态一般是没有历史的,这并不是从否定意义上来说的,而是一种绝对的肯定意义,意识形态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它成为非历史的,但却是现实的,它是无处不在的。这里他借助弗洛伊德的观念——无意识是永恒的来阐发他自己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永恒的。为了使理论更加严谨,阿尔都塞将他的讨论限制在阶级社会及其历史中。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社会心理根源,这是不可避免的。统治阶级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意识形态则是一种秘密武器。
第二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以及它的物质性。各种意识形态都是一种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不一定与现实相符合,而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意识形态中所反映出来的,确实是人们的现实世界。但为什么是想象的呢?阿尔都塞在这里提出了两种解答。首先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将真实的权力关系以虚伪的隐蔽的方式表述出来,使人们更易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人与实在生存条件的关系必须是想象性的,才能使人们安于现状。只要意识形态存在,这种想象性的关系就一定会存在,区别只在于对现实情况的扭曲程度而已。关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问题,阿尔都塞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论证的。他认为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具体的机器当中的,存在于这些机器的各种实践当中,而这样的存在就是物质的。意识形态引导者人们的行为,并且通过行为来提现出来。个体在这样的行为中,长期地伪装使得伪装成为了一种责任。
第三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主体才能发挥作用,主体也只有在意识形态的召唤中才能确认自身的“主体”地位。意识形态的这种召唤就像是在街上走着,突然听见某人在叫你的名字,然后你回头,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将具体的个人传唤为主体,一种特定的主体,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种仪式感。就个人作为主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唤,但意識形态本身并不会说它是意识形态,它会伪装成一种人们看似显而易见的东西,却实际上遮蔽性的东西来传唤个体,否则它无法传唤。阿尔都塞主要以基督教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他的论述也主要是借助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在基督教中,上帝相当于是一个大写的主体,而个人则是小写的,通过基督教的教条和各种仪式,个人被传唤为主体,并且臣服于上帝这个大写的主体,而其实上帝需要这些小写的主体的承认,否则他的存在就没有意义,而小写的主体也需要上帝的指引。由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所以个体从来都是“主体”。
三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国家是无处不在的,并且个人无法拒绝意识形态的传唤。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但马克思对于人的能动性的表述,在阿尔都塞这里却并没有体现。甚至可以说在阿尔都塞看来,由于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人只能是意识形态之下的囚徒,毫无希望可言。由于家庭和教育都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他甚至得出结论说,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可见,他对人的能动性持一种很悲观的态度。他对意识形态的阐述是研究意识形态所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的无处不在以及它的永恒性和镜像的结构是他的观念独特之处,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且永恒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没法能动的存在,他对人的能动性的过于悲观成为后人所疑惑和诟病之处。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M].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雅克·比岱,吴子枫. 请你重读阿尔都塞[J]. 国外理论动态,2013,(06)
[3]孟登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外国文学,2004,(01)
[4]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03)
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
一
意识形态最初的意义是指观念论,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是指虚假的意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受到斯宾诺莎、马克思、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影响。他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讨论。他主要讨论了社会现存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需要国家机器(包括镇压性的和意识形态的)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是他要着重讨论的问题,(镇压性)国家机器是指像法律、警察、军队、监狱等等,它们主要在公共领域中,并且依靠暴力地镇压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主要是私人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宗教的、家庭的、法律的、政治的、工会、传播、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要是“运用意识形态”发挥功能,这种方式是相当隐蔽和压抑的。
阿尔都塞认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教会,尤其是基督教在西方的所具有的强大张力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成熟,学校教育代替教会成为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所以说学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因为学校接受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规训”,它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存生产关系的人,受教育者在已经建构好的教育制度和内容之下,接受着特定的教育,并以特定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和解释这个世界,从而成为能够维护现存生产关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作用的方式。所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要是通过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服从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每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服务于这个结果,保障了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而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
阿尔都塞主要是想要提出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一种图式化的理论,他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只是进行了批判,却并没有完整系统地提出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因此他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的三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个说法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阿尔都塞承认他沿用了这个说法,虽然他不否认具体的意识形态有它们各自的历史,但认为意识形态一般是没有历史的,这并不是从否定意义上来说的,而是一种绝对的肯定意义,意识形态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它成为非历史的,但却是现实的,它是无处不在的。这里他借助弗洛伊德的观念——无意识是永恒的来阐发他自己的观点,意识形态是永恒的。为了使理论更加严谨,阿尔都塞将他的讨论限制在阶级社会及其历史中。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社会心理根源,这是不可避免的。统治阶级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意识形态则是一种秘密武器。
第二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以及它的物质性。各种意识形态都是一种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不一定与现实相符合,而是人们的一种想象。意识形态中所反映出来的,确实是人们的现实世界。但为什么是想象的呢?阿尔都塞在这里提出了两种解答。首先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将真实的权力关系以虚伪的隐蔽的方式表述出来,使人们更易于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人与实在生存条件的关系必须是想象性的,才能使人们安于现状。只要意识形态存在,这种想象性的关系就一定会存在,区别只在于对现实情况的扭曲程度而已。关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问题,阿尔都塞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论证的。他认为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具体的机器当中的,存在于这些机器的各种实践当中,而这样的存在就是物质的。意识形态引导者人们的行为,并且通过行为来提现出来。个体在这样的行为中,长期地伪装使得伪装成为了一种责任。
第三个论点是意识形态把个人传唤为主体,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意识形态需要借助主体才能发挥作用,主体也只有在意识形态的召唤中才能确认自身的“主体”地位。意识形态的这种召唤就像是在街上走着,突然听见某人在叫你的名字,然后你回头,这样一个过程。当然将具体的个人传唤为主体,一种特定的主体,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种仪式感。就个人作为主体而言,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传唤,但意識形态本身并不会说它是意识形态,它会伪装成一种人们看似显而易见的东西,却实际上遮蔽性的东西来传唤个体,否则它无法传唤。阿尔都塞主要以基督教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他的论述也主要是借助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在基督教中,上帝相当于是一个大写的主体,而个人则是小写的,通过基督教的教条和各种仪式,个人被传唤为主体,并且臣服于上帝这个大写的主体,而其实上帝需要这些小写的主体的承认,否则他的存在就没有意义,而小写的主体也需要上帝的指引。由于意识形态始终存在,所以个体从来都是“主体”。
三
在阿尔都塞看来意识形态国家是无处不在的,并且个人无法拒绝意识形态的传唤。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但马克思对于人的能动性的表述,在阿尔都塞这里却并没有体现。甚至可以说在阿尔都塞看来,由于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人只能是意识形态之下的囚徒,毫无希望可言。由于家庭和教育都是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他甚至得出结论说,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可见,他对人的能动性持一种很悲观的态度。他对意识形态的阐述是研究意识形态所无法绕开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的无处不在以及它的永恒性和镜像的结构是他的观念独特之处,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且永恒的意识形态使得人没法能动的存在,他对人的能动性的过于悲观成为后人所疑惑和诟病之处。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M].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雅克·比岱,吴子枫. 请你重读阿尔都塞[J]. 国外理论动态,2013,(06)
[3]孟登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外国文学,2004,(01)
[4]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