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德的构成要素及其修炼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2622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德的完善是学习者道德修养的终极追求。学习美德由“志学”“博学”“勤学”“好学”“助学”五个要素构成,简称“五学”。“五学”要素的排列按照由意志努力到精神享受、由学习理想追求到学习态度养成、由己及人的层级顺序排列。学习美德的修炼,一方面要诉诸学校场域、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与引导,另一方面也要依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涵养,努力践行学习美德,实现学以成人的发展理想。
  【关键词】学习美德;学习伦理;学习者;道德修炼
  
  
  【作者简介】曹周天,教育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期刊编辑室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人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伦理学、教育出版史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2020M680605) 在众多教育分支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历来居于中心地位,它既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学习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善的活动,离不开道德层面的引导与规范。单纯从技术规范来研究学习,显然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注学习的道德维度应成为教学论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重视并加强学习伦理研究势在必行。笔者曾撰文指出,学习伦理是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对研究该议题的动因、意义、起点和途径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论述[1]。从指导教育实践的角度看,构建一套学习美德体系是学习伦理规范落地生根的重要保障,也为学习者的自我道德完善提供了有力抓手。有鉴于此,笔者尝试构建“五学”的学习美德规范要求,具体包括“志学”“博学”“勤学”“好学”“助学”五个构成要素,并围绕学习美德的修炼之道进行探讨。
  一、学习美德的构成要素
  学习美德是基于学习的价值属性所提出的伦理规范要求,它一方面可以作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追寻的道德价值标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校和社会评判、衡量学习者学习道德水平的高低提供标准和尺度。具体来说,学习美德由“志学”“博学”“勤学”“好学”“助学”五要素构成,简称“五学”。
  (一)志学
  “志学”解决的是一个人学习的道德志向问题,关注学习者对人生和社会的高远理想追求。《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从容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因此,立志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历代学规都特别强调立志,认为这是为学进德的根本。立定志向,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者才能精勤有恒,成学立德。否则,一切都没有着力之处,最终将一事无成。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朱熹也说过:“为学先须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他又說:“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确立明确的志向,那么即便是有力气也无处可用。[2]徐特立曾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3]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4]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无不道出了“志学”之于学习者立标定向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动机中所表现出的甘于平庸、得过且过的心态正是缺乏高远学习道德境界追求的典型表现。学习动机若是缺乏良善、高远、崇高的追求,就好比大海中的巨轮缺少航标一样,难以乘风破浪,无法奔向远方。那些只看到眼前利益、目光短浅的学习者,终日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更谈不上什么胸怀大志。我们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扬“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治学精神,尽早养成“志学”的道德行为规范,为其日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博学
  “博学”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出的要求。《中庸》里曾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把“博学”放在首位,足以见其之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荀子·劝学》篇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自我反省,才能变得聪明,在行动上也不会犯什么错误。
  所谓“博学”,可以理解为“广泛地学习”。首先,它需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则很难看到广阔天地的大美境界。那些在学习中表现出狭隘、封闭心态的学习者,尽管其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个体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这些学习者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愿意了解更多的知识领域,那么他们就不会只把眼光聚焦在那些琐碎小事之上,更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一时之得失,而是能通过自我调适走出焦虑和迷惘。其次,“博学”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新的学习领域始终葆有敏感与关切,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水平,在学习态度上不满足于现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对“博学”精神的生动诠释。实事求是地看,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他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广泛学习兴趣的人能够获取更多新鲜的精神养料。他见到的不多,知道的就少,自然也就很难意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这是学习的大忌,不利于学习者自身优良道德品格的养成。当然,与“志学”相比,“博学”往往更讲求方法,光靠盲目蛮干是难有大成效的。“博学”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集众家之所长,努力提升自我的学识水平和道德境界。
  (三)勤学
  这里讲的“勤学”和下文将要谈及的“好学”,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都指向学习者的学习态度问题。“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如表现为认真、紧张、主动、顽强等。”[5]勤学态度要求学习者善于合理利用时间,遇到困难不退缩等,它是学习敬畏感在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志学”和“博学”是确立学习终极目标的基础,那么“勤学”则是实现“志学”和“博学”目标的关键推动力。韩愈曾写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治学名联,他在《进学解》一文中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教诲勉励生徒。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强调读书要“着紧用力”。毛泽东同志曾感慨:“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6]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又精辟地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7]由此可见,“勤学”态度既是促进个人努力奋斗的催化剂,同时也是抑制和消除学习者人性中诸多恶习的一剂良方。   回顾科学探索的历史,勤学钻研的例子比比皆是。爱迪生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摘写了几万页资料,试验过几千种材料。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马克思为完成《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用四十年时间查阅资料,抄录读书笔记。他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内座位前的地板上竟然踩出了一双脚印。[8]这些励志故事中主人公身上的共性就是勤奋。可以说,若是没有“勤学”做支撑,所谓的“立志”只能是“空头支票”,所谓的“博学”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也无法长久坚持。
  (四)好学
  所谓“好学”,一方面强调学习者要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它是对“勤学”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学习者善于向他人请教,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陈先达说,善于学习,于个人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政党而言,可以永葆先进性;于国家而言,可以保持快速、长期的发展。《论语》曾多次谈及在学习中善于向他人求教的习惯,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也就是说,求学之人不必过分计较吃住问题,重要的是要能勤勉做事,谨言慎行,多向有道德的人求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对弟子仲由所讲的“六言六蔽”,就把“好学”摆在道德修养的重要位置。所谓的“六言六蔽”,就是指人的“六种品德”和“六种流弊”。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好学,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即便在主观上爱好仁德,也可能会引发各种流弊。只有既爱好仁德,同时也爱好学问的人,才能获得较为完善的道德修养。
  青年毛泽东就将“好学”作为自己的信条,凡遇积学之士或知名人物,尽管不认识,他也不怕冒昧求教问学,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比如,1917年春,曾积极帮助过孙中山、黄兴革命的日本志士白浪滔天(宫崎寅藏)来到长沙,参加黄兴改葬的葬礼。毛泽东闻讯即与萧植蕃(萧三)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的名义,向白浪滔天去信,他在信中说:久钦高谊,觌面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风采,聆取宏教。[9]在这封信中,青年毛泽东对日本志士白浪滔天的崇拜敬仰之情跃然纸上,他谦逊、真诚的态度是好学品质的生动体现。
  (五)助学
  前面所谈及的“志学”“博学”“勤学”“好学”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学习的方向性来看,都是针对个人的努力以及向他人学习等提出的要求。《孟子》有言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当自身还不够完善、处境不佳的时候,学习者要加强自我修炼;而当自己学有所成时,学习者则应当有“兼善天下”的胸怀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助学”正是基于这一考量提出的。从学习的方向性来看,“助学”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学习者在自我努力和向他人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从而让自己成为良好学习道德环境的营造者。如此一来,学习便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积极活动。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学者大多重视学习中的交友问题。《学记》有言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它意在强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增长知识、促进道德修养完善的好方法。先秦儒家提出交友必须以增进德行为原则,要求凡事都须由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尤其是民众的善。[10]不同于把“生存竞争”看作是进化的主要因素的达尔文主义者,互助论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克鲁泡特金在其代表作《互助论》一书中提出“互助”才是一切生物进化的真正因素的观点[1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在精神交往中向他人奉献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的内在美时,创造人的过程也恰恰由此开始。人应当把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奉献于他人,归属于他人,而且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快乐。”[12]这些论述都表明,善于帮助他人,愿意在集体中助人为乐,一方面能给他人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审视科学研究领域,协同创新精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家之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甚至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集体攻关都成为时代潮流。这就需要社会上多提倡跨界融合、协作互利的新思维。[13]从学生学习道德追求的长远发展来看,“助学”行为深刻地体现了共享的伦理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个体把个人理想自觉地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互通有无,集思广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综合来看,“五学”要素的排列遵循由意志努力到精神享受、由学习理想追求到学习态度养成和由己及人的层级顺序,依次表述为“志学”“博学”“勤学”“好学”和“助学”。“五学”又可具体划分为三组。“志学”和“博学”可归为一组,它们针对的是学习境界的高远和学习内容的广博两方面。“志学”强调学习者要有远大的学习理想追求;“博学”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拓展自我,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勤学”和“好學”可归为另一组,它们是两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勤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勤勉刻苦的学习态度,它侧重强调学习的意志努力层面;“好学”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力量,侧重于情感层面,强调情感与意志的有机结合。“助学”单列为一组,它是从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学习问题,突出强调学习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要求学习者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还要有帮助他人的助学意识,这是学习者胸怀的重要体现。 二、学习美德的修炼之道
  学习美德的修炼,一方面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靠个体的道德自觉与意志努力。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部因素所包含的学校场域、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在培养、熏陶和引导学习美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因素强调学习者自身的道德努力,倡导在学习过程中涵养学习美德。只有坚持内外兼修的基本路径,才能真正促成学习美德的崇高理想在每个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之中。
  (一)在学校场域中培养学习美德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发展条件。营造优良的教学生态是提升学校育人价值水平的中心工作。具体来看,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彰显优良教学的道德育人功效,这是提高教学道德感染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优良教学道德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崇教爱生、教书育人的教学道德操守,不断培养、磨砺与提升学生的学习道德水平,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紧绷“做有操守的学习者”这根弦,不断反思自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于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逐步理解并努力践行学习美德的基本要求。
  (二)在家庭氛围中熏陶学习美德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沟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家庭氛围的营造方面,一方面要树立良好家风,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家长要善于总结祖辈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传统,不断完善和丰富家风内涵,做好对子女的家风传播和宣教工作,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氛围影响下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立信息沟通畅快的家校合作机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把一些热衷于学校事务且有较高教育修养又生活经验丰富的家长吸收进校务委员会的想法,这是很有创见的。让家长参与学校的育人工作环节,可以有效发挥家长尽职履责的重要作用。未来,家校合作可以在校情和家情的互通交流上多下功夫,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对话机制等方式,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在社会环境中引導学习美德
  在校园和家庭场域之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当前信息网络日渐发达的时代,大众文化、社会舆论、新闻传媒等领域对学生的潜在影响,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具体来看,一要发挥好教育传媒的正向引导功能,提高传媒领域教育评论的专业性和学理性,力求在科学批判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传播真善美的教育价值观,逐步引导人们对良好学习道德风尚的追求。二要净化文化市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引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理性的学习价值观大踏步迈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三要在典型案例的宣教方面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多提供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案例,引导学生在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高远的人生理想。这些正面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学习美德的养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四)在学习过程中涵养学习美德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指出: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14]由此可见,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同样重要,换句话说,有了好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孔子曾告诫弟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的方式行动起来,才真正有益于个人的成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炼与涵养学习美德的过程,即“学做人”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15],意在强调做人的重要性。有学者曾撰文指出:“做人”是人的践行活动,要成为一个人,不仅要有“成人”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去“做”,要有相应的行动、行为表现,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才得以成就的,人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人。[16]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践行学习美德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修炼学习美德的发展目标,这是学习美德自我修炼的不二法门。否则,所谓对学习美德的追求只可能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曹周天.学习伦理:教育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1):30-37.
  [2]鲁毅.学规菁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希学.人生卷首语[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雨桥.人生智慧:世界名人名言精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6]张贻玖.毛泽东读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卢嘉锡,李真真.另一种人生:当代中国科学家随感(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9]李锐.恰同学少年: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
  [10]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蔡汀,王义祖,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贾争慧,杨小明.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N].光明日报,2019-07-19(11).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1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16]鲁洁.江苏社科名家文库·鲁洁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蒋素利)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格列美脲在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发生低血糖事件而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6例,采用格列美脲进行治疗,治疗有效性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事件(血糖<3.9 mmol/L)、肝肾功能、血脂和血尿常规等。结果患者改用格列美脲治疗后其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安全性指标(体重、心电图、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脂和血尿常规)与治
【摘 要】语言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将自然生态系统规律引入语言教学中,对小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目前我国乡村小学英语教学生态失衡的现状,利用“乡野童玩”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符合乡村语言环境和儿童心理特征的英语教学生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认知语言,积极反映乡村的生活环境与自然风貌,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让英语教学回归健康的生态模式。  【关键词】农村教学;英语实践;语言
【摘 要】“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多重建构,要以课内文本为教学起点,抓住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某处细节或某类情节,向课外多部经典作品拓展延伸,以设立问题的形式在课文与多部作品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群”问题的过程中拓展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多种建构;策略;要求        【作者简介】杨大忠,历史学博士,正高级教师,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发展
【摘 要】结构化教学关注学情,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教学内容的统筹与优化,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相对独立的结构形态进行呈现,以突出数学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研究者以“一次函数”章节复习课为例,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按照建构知识结构、学习结构和教法结构的理念展开教学过程,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一次函数;复习课        【作者简介】成宏乔,高级
【摘 要】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好的课堂教学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文章通过激趣设疑、操作验证、联系生活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操作中、活动中感知数学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关键词】挖掘素材;数学教学;数学之美;轴对称图形        【作者简介】梁丽华,高
目的探讨沉默Talin-1基因对前列腺癌PC-3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RNAi法靶向沉默前列腺癌PC-3细胞Talin-1基因,选取PC-3空白对照组,PC-3加入空质粒(plsmid)组、基因沉默组、基因沉默后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PC-3加入TGF-β1组体外培养。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
目的探讨改良石膏固定技术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本院治疗的547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手术组、传统石膏组及改良石膏组,平均随访50周。石膏固定期间的舒适度从腕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并发症(包括掌侧皮肤压疮及急性腕管综合征)发生率及平均治疗费用四个方面评价。疗效和影像学改变采用PRWE评分、Stewart改良的Sa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今在课堂上普遍存在问题多而琐碎、杂而无核心等现象。文章分别论述问题设计浅层化和问题设计深度化对教师的影响,并提出宽泛视域、重视问题顺序、磨炼问题思维、锤炼问题措辞等问题设计策略,使教师实现整体进阶,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问题设计;思维提升;整体进阶        【作者简介】李月霞,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
【摘 要】轴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文章通过观看视频、操作体验、数学阅读、课堂巩固练习等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数学阅读        【作者简介】罗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