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立场和行为问题,而需要是人心理和行为的动力与源泉,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阐述了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的需要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当前形势下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关 键 词] 需要层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斯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18-0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关于需要概念中的“人”,既可指个体、个人需要,也可指群体、社会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双向互動的关系,不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从教育者即社会需要角度出发会忽略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还需要从教育对象即个人需要的角度思考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形层次,即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为安身立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最基本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这是人在得以生存之后,为维护生存而寻求保障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望被自己所在的生活圈所接纳,并得到肯定、关心、支持、友谊、爱情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这是人在家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希望自己的为人、学识、能力、荣誉等得到认可、受人赞美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并有所作为的需要。在阐述5种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时,马斯洛认为这5种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次发展的。首先,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后,更高一级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出现可能的缘由是他认为需要有优势需要、劣势需要之分,优势需要是占据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主要支配力量。一旦优势需要得到满足,更高一层级的劣势需要出现,并转换成优势需要,但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只是退居劣势需要。其次,人对各层次的需要,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可能只拥有一种需要,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需要。而且对于各层次的需要也并非完全是上一层级紧挨着下一层级发展的,可以交替或跳跃。[1]
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面临许多新情况。在思想教育方面,原来的大学教育以说教方式为主,面对学生的问题,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多以说教的方法使得受教育者认识问题,并纠正其错误,并在日常的教育课程中加强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意图引导大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将思想教育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思想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思想教育抓不好高等教育的成功则无从谈起,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引发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的思考,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高校的社会性增强和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教育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大学生的课程方面更适应社会需要。如,市场营销是当今许多公司、企业关注的重点,只有搞好营销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也增加了市场营销的专业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又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指导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由传统上的“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发展为西方经典理论的批判继承,比如马斯洛管理思想的中国化运用以及西方经典心理学理论的引入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次,随着高校的社会性增强和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教育对象出现多极化趋势,有不同的分层,如本科生、高职生、成教生的区别,也有男生、女生的区别,针对这些不同的群体采取的思想教育方法也应不同。如,对于本科生,他们入学成绩较高,经常会出现因为不适应环境的挫败感,应使用成就激励法促使其树立成功目标,以此为动力不断努力直至目标实现,适时地调整目标也是成就激励法内容之一。对于女生,应多引导、多鼓励,避免过度批判。再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信息来源将更为广泛,交流渠道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教者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社会,有更多的方式去发表议论,当然这些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导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如,以前思想教育的说教方式不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因为网络等交流渠道让他们了解了更多甚至觉得老师的话是老生常談没有太大作用,因此对说教方式产生厌恶甚至抵触心理。又如,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交友渠道增加,其中也不乏出现对其思想产生影响的人,高校思想教育的权威性大大下降。[2]
三、需要层次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的视角为我们阐明了人的行为的源泉和原动力。因此,高校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着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针对性地满足、疏导大学生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生理需要主要表现为:(1)饮食质量与价格的要求,饮食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状况,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生活的成本问题;(2)住宿条件与服务的要求,良好的住宿条件与服务,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3)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贫困生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的欠缺导致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不得不在打工与学业之间奔波;(4)性心理需要,随着身心不断地成熟,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性意识。针对饮食与住宿的要求,高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采纳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后勤管理服务工作。针对贫困生生活问题,在新生入学时,对大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防止家庭经济不贫困的学生混入贫困生的队伍,根据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落实相关的帮困助学政策,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去除贫困生的生活之忧。关于大学生的性心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要避而不谈,这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正视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可以通过性知识的讲座、科普教育片等形式,使大学生具备相关的生理知识和道德意识,了解自己以及异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二)创造交往机会、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满足大学生的归属和爱需要
步入大学,大学生要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从中找到依附感和满足被关爱的情感,因此,大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既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必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场所主要有宿舍、班级、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宿舍环境建设、班风建设和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搭建平台和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大本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定期走访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人际状况,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学会相互理解,形成和谐的宿舍氛围,并举行宿舍文化评比、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各项活动等,增强宿舍凝聚力。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班会、集体活动等机会,倡导建立团结、好学、向上的班风。社团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拓宽人际圈,提高交际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创造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大学生推荐有关社交礼仪与技巧的相关书籍和影视片,引导大学生注重社交知识的储备;(2)帮助大学生树立谨慎的交友观,学会区分损友与益友,避免交一些不良的朋友;(3)帮助大学生树立认真的恋爱观,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因为恋爱耽误了学业;(4)当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或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注,根据自身阅历及相关心理知识进行疏导。
(三)变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
隨着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也不断成长,他们渴望赢得信任、得到肯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与大学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在人格上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个性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合理运用奖惩的激励方法,一味表扬或一味批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应表扬与批评并用。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为他们创造参与教育管理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在先,别人才会尊重自己,引导学生养成懂礼节的为人品质;二是当大学生的自尊受挫而又缺乏自我修复能力时,要帮助大学生进行归因,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重新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9.
[2]全国13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4.
[3]王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张容.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1(4).
[5]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7.
[关 键 词] 需要层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斯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18-0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关于需要概念中的“人”,既可指个体、个人需要,也可指群体、社会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双向互動的关系,不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均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因此,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从教育者即社会需要角度出发会忽略教育对象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还需要从教育对象即个人需要的角度思考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概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梯形层次,即一是生理需要,这是人为安身立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最基本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这是人在得以生存之后,为维护生存而寻求保障的需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望被自己所在的生活圈所接纳,并得到肯定、关心、支持、友谊、爱情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这是人在家庭、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希望自己的为人、学识、能力、荣誉等得到认可、受人赞美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并有所作为的需要。在阐述5种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时,马斯洛认为这5种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次发展的。首先,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后,更高一级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出现可能的缘由是他认为需要有优势需要、劣势需要之分,优势需要是占据主导、支配地位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主要支配力量。一旦优势需要得到满足,更高一层级的劣势需要出现,并转换成优势需要,但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只是退居劣势需要。其次,人对各层次的需要,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可能只拥有一种需要,也可能同时拥有多种需要。而且对于各层次的需要也并非完全是上一层级紧挨着下一层级发展的,可以交替或跳跃。[1]
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面临许多新情况。在思想教育方面,原来的大学教育以说教方式为主,面对学生的问题,大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多以说教的方法使得受教育者认识问题,并纠正其错误,并在日常的教育课程中加强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意图引导大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将思想教育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思想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思想教育抓不好高等教育的成功则无从谈起,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引发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的思考,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高校的社会性增强和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教育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在大学生的课程方面更适应社会需要。如,市场营销是当今许多公司、企业关注的重点,只有搞好营销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也增加了市场营销的专业以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又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指导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由传统上的“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列宁思想、毛泽东思想”发展为西方经典理论的批判继承,比如马斯洛管理思想的中国化运用以及西方经典心理学理论的引入等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次,随着高校的社会性增强和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教育对象出现多极化趋势,有不同的分层,如本科生、高职生、成教生的区别,也有男生、女生的区别,针对这些不同的群体采取的思想教育方法也应不同。如,对于本科生,他们入学成绩较高,经常会出现因为不适应环境的挫败感,应使用成就激励法促使其树立成功目标,以此为动力不断努力直至目标实现,适时地调整目标也是成就激励法内容之一。对于女生,应多引导、多鼓励,避免过度批判。再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信息来源将更为广泛,交流渠道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教者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社会,有更多的方式去发表议论,当然这些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导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如,以前思想教育的说教方式不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因为网络等交流渠道让他们了解了更多甚至觉得老师的话是老生常談没有太大作用,因此对说教方式产生厌恶甚至抵触心理。又如,学生通过网络等方式交友渠道增加,其中也不乏出现对其思想产生影响的人,高校思想教育的权威性大大下降。[2]
三、需要层次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需要”的视角为我们阐明了人的行为的源泉和原动力。因此,高校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着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针对性地满足、疏导大学生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生理需要主要表现为:(1)饮食质量与价格的要求,饮食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状况,饮食价格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生活的成本问题;(2)住宿条件与服务的要求,良好的住宿条件与服务,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3)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贫困生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的欠缺导致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不得不在打工与学业之间奔波;(4)性心理需要,随着身心不断地成熟,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性意识。针对饮食与住宿的要求,高校管理者需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采纳合理的建议,不断改进后勤管理服务工作。针对贫困生生活问题,在新生入学时,对大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摸底,防止家庭经济不贫困的学生混入贫困生的队伍,根据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落实相关的帮困助学政策,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去除贫困生的生活之忧。关于大学生的性心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要避而不谈,这种特殊的心理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正视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可以通过性知识的讲座、科普教育片等形式,使大学生具备相关的生理知识和道德意识,了解自己以及异性,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二)创造交往机会、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满足大学生的归属和爱需要
步入大学,大学生要建立起新的生活圈子,从中找到依附感和满足被关爱的情感,因此,大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主要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能力既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必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场所主要有宿舍、班级、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宿舍环境建设、班风建设和社团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搭建平台和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大本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定期走访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人际状况,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学会相互理解,形成和谐的宿舍氛围,并举行宿舍文化评比、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各项活动等,增强宿舍凝聚力。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班会、集体活动等机会,倡导建立团结、好学、向上的班风。社团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拓宽人际圈,提高交际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创造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大学生推荐有关社交礼仪与技巧的相关书籍和影视片,引导大学生注重社交知识的储备;(2)帮助大学生树立谨慎的交友观,学会区分损友与益友,避免交一些不良的朋友;(3)帮助大学生树立认真的恋爱观,学会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因为恋爱耽误了学业;(4)当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或问题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关注,根据自身阅历及相关心理知识进行疏导。
(三)变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满足大学生的自尊需要
隨着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大学生自我意识也不断成长,他们渴望赢得信任、得到肯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在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与大学生人格平等的观念,在人格上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个性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合理运用奖惩的激励方法,一味表扬或一味批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应表扬与批评并用。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为他们创造参与教育管理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别人在先,别人才会尊重自己,引导学生养成懂礼节的为人品质;二是当大学生的自尊受挫而又缺乏自我修复能力时,要帮助大学生进行归因,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重新建立起自信。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9.
[2]全国13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14.
[3]王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张容.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1(4).
[5]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