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全面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全面发展 若干关系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发展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坚持“四个统一”的论断。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非常注重人的发展问题,其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重要理论,其必然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重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既强调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强调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石。这种发展观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也体现出大学生在得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将有助于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将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进而能在社会竞争中趋利避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学生无论是在大学里学习还是将来走上社会工作生活,都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人才观、就业观、创业观来引导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科学发展观能让大学生全面地审视自己,能让大学生成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思想武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真正地从制度层面和机制层面加以保证。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任务,它要依靠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我国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培育,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高校应该有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应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三、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规范和指南,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能正确处理好涉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知识、能力与实践、生理与心理等关系,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前进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核心,落实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身心健康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同时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表明,人的发展要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
人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推进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性。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个性,会使人自私、狭隘;片面强调社会利益、社会性,会使人成为“工具”、“机器”。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要以社会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能自觉做到牺牲个人利益,成就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充分发挥个性,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以个性之自我创造多元美好之社会;再次大学生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和平发展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要有与国家、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文化业务素质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当然做人与做事是无法分开的,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既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备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知识成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没有较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无疑将被淘汰;同样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即使具备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可能将掌握的高端技术成为自己谋利的工具,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败类。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应当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为民族复兴而勇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知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长和发展,教育也是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的精神,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绝不是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有关学习理论中的“两次转化”原理: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把自身的能力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要实现“两次转化”,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的知识、能力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实践也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和源泉。同时也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死记硬背,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多学习、多练习、多实践,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
4.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健康的生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为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身体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石,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增强体质。如果一个人仅有健康的身体,但心理调节能力弱或心理不健康,那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一个人身体残疾,但只要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有健康的心理,同样可以有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因此大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平等、宽容、乐观、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把大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来考虑,要求大学生积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成为身心健康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3]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全面发展 若干关系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了“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发展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坚持“四个统一”的论断。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非常注重人的发展问题,其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重要理论,其必然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重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强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既强调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又强调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石。这种发展观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也体现出大学生在得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将有助于大学生培育社会责任感,将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进而能在社会竞争中趋利避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大学生无论是在大学里学习还是将来走上社会工作生活,都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人才观、就业观、创业观来引导自己走上成功的道路。科学发展观能让大学生全面地审视自己,能让大学生成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思想武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真正地从制度层面和机制层面加以保证。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任务,它要依靠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我国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培育,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高校应该有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应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
三、正确处理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规范和指南,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能正确处理好涉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知识、能力与实践、生理与心理等关系,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前进方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理论核心,落实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身心健康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同时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表明,人的发展要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第二,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进程。
人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推进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性。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个性,会使人自私、狭隘;片面强调社会利益、社会性,会使人成为“工具”、“机器”。作为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要以社会利益为重,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能自觉做到牺牲个人利益,成就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大学生还要充分发挥个性,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以个性之自我创造多元美好之社会;再次大学生要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和平发展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等,要有与国家、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文化业务素质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当然做人与做事是无法分开的,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既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具备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知识成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没有较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无疑将被淘汰;同样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即使具备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可能将掌握的高端技术成为自己谋利的工具,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类的败类。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素质,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要不断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应当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为民族复兴而勇于奉献,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知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长和发展,教育也是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的精神,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习绝不是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有关学习理论中的“两次转化”原理: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进而把自身的能力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要实现“两次转化”,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与实践的关系。大学生要认识到人的知识、能力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社会实践也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和源泉。同时也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死记硬背,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多学习、多练习、多实践,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
4.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健康的生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为生理的精神机能,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对人的生活实践产生影响。身体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石,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增强体质。如果一个人仅有健康的身体,但心理调节能力弱或心理不健康,那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一个人身体残疾,但只要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有健康的心理,同样可以有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因此大学生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平等、宽容、乐观、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把大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来考虑,要求大学生积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成为身心健康而又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3]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