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深层次知识打基础的重要工作。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技巧:抓好基础中的基础,教会学生认识和写好笔画;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容易混淆的汉字。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理解句段篇,进而运用所学进行阅读和写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技巧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深层次知识打基础的重要工作。是的,学生只有先掌握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词语,理解句段篇,进而运用所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像“巧妇”没有了“米”,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做出“炊”来的。因此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抓好对学生的识字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技巧。
一、抓好基础中的基础,教会学生认识和写好笔画
汉字由笔画构成。因此上,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和写好笔画,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会他们认识和写好笔画最为关键。其中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
汉字中有独体字和合体字,对于合体字来说,它们是有偏旁部首组成的。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容易混淆的汉字
传统汉字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汉字,从而达到识记下来的目的。但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识字常常会事倍功半,远远没有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让识字就变得轻松自如效果好。如在学习过程中,若只重视抄写,学生就很容易对“既”与“即”“拨”与“拔”“ ”休与“体”等汉字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呢?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又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课堂上我启发学生:“‘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技巧。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技巧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深层次知识打基础的重要工作。是的,学生只有先掌握了足够多的汉字,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习词语,理解句段篇,进而运用所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像“巧妇”没有了“米”,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做出“炊”来的。因此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抓好对学生的识字教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技巧。
一、抓好基础中的基础,教会学生认识和写好笔画
汉字由笔画构成。因此上,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和写好笔画,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会他们认识和写好笔画最为关键。其中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
汉字中有独体字和合体字,对于合体字来说,它们是有偏旁部首组成的。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容易混淆的汉字
传统汉字教学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汉字,从而达到识记下来的目的。但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识字常常会事倍功半,远远没有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让识字就变得轻松自如效果好。如在学习过程中,若只重视抄写,学生就很容易对“既”与“即”“拨”与“拔”“ ”休与“体”等汉字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呢?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又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课堂上我启发学生:“‘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技巧。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