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的暖暖日记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20日《奔流》复刊
  2014年的金秋十月,我在三门峡作协主席杨凡的带领下,来到了省城郑州,参加《奔流》杂志的复刊仪式。
  20日早上,我和杨凡主席来到了河南省文学院,参加河南文学界这一盛大的文学盛会。我和杨主席提前赶到,走在文学院的大院里,感受一下文学的气息。
  二楼会议室的签到处,我和杨主席签到以后,领到了印着“奔流”的手提袋.,封面是红日高照,大河奔流,气势浩荡里面有《奔流》复刊号。旁边还整整齐齐的放着一些河南作家的新书,有樊国新(凡人)的《金钱天问》、冯自海的《悟苑》等,还有一些地市级、县级作协创办的文学艺术刊物,有长垣县作家协会创办的《蒲公英》等。我手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一股暖流袭上心头,我沉浸在着浓浓的书香里,这份美妙不言而喻。
  在走廊上,杨主席看到了散文大师王剑冰。我们提出要与他合影,王剑冰老师微笑着答应了。第一次见到大作家,我仔细地看了又看,他温文尔雅,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亲切平和。一位女士还拿出了王剑冰老师亲笔题写给《奔流》复刊的书法作品“奔流大河. 复还惊涛 .中原拍岸”,洒脱大气,别具一格。经过杨主席的介绍,我结识了那位女士魏惠玲。
  此时此刻,在文学院里,是文人的相聚,是艺术的呈现,是美好的绽放。各位作家盛装出席,步入礼堂。
  会议开始,主席台上,郑彦英、邵丽、郭克迪、苗树群等领导就坐,聆听了领导们热情洋溢的讲话,给予作家们鼓励和支持,顿时会场里气氛温馨,有一种大家庭的氛围。
  会议结束,我们合影留念,站在文学院的台阶上,尽管秋雨潇潇,但是作家们满面春风,让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里,顿觉得暖意融融。
  在告别之时,文学院的领导们一再嘱咐:“文学院就是各位作家的家,到了郑州,就尽管过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车子缓缓驶出,我一次次地回望着,不舍离去。
  我手捧着《奔流》复刊号,2014第一期,总第233期,创刊于1957年1月。打开目录,查看栏目:奔流故事、小说坊、散文界、诗苑、报告文学、文坛新论、编辑心语。真是墨香四溢、爱不释手。我迫不及待地阅读着文学大家的文字:郑彦英的小说、廖华歌的散文、马新朝的组诗、李佩甫和杜永化的报告文学、王巨才的文艺评论等等。
  我品读着每一个文字背后的美好情感,感受着《奔流》流淌在心里的优美旋律,享受着《奔流》这个温暖的空间,使我陶醉其中,如在梦境。
  2016年6月1日奔流研修班的深刻记忆
  今天回到灵宝,但是我的思绪还停留在中原水城睢县,那份美好的记忆将伴随着我,在文学的追梦路上。
  当我翻出2016年奔流研修班的学习笔记,又一次欣赏着各位文学大师的签名留言。李佩甫老师的笔迹清秀委婉;“种植声音,传播文明,2016年5月28日。”王剑冰老师的笔迹洒脱流畅:“我喜欢灵宝,我曾在灵宝铁路中学实习过,对那里的风土人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2016年5月29日。”乔叶老师的笔迹就像一幅国画,布局讲究;“最慢的是活着,2016年5月27日。”李炳银老师的留言:“文学使人愉快与明敏!” 单占生老师的留言就是他的手机号。
  我仔细阅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在电脑上整理记录,当我看到郑旺盛老师的课后总结,热情洋溢,总结到位,诗歌一样的语言,忍不住复制粘贴到我的日记里:乔叶印象:郑旺盛总结如下,她有一颗质朴而诚实的心,她对文学充满了純净如水的渴望和信任,从不愿辜负文学的担当和责任,她的创作始终朝着天下苍生,直至人性和人心,苍茫岁月刹那变化,在她的文学生涯中,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思维和思想,细腻和深邃,还有那闪烁着那无穷的才华,曾经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光耀文坛的经典作品,并以《最慢是活着》摘鲁迅文学奖,以文字的力量构建了属于她,也属于文学的最精彩的世界。
  李佩甫印象:郑旺盛老师课后小结 ,文学之神是如此地眷顾勤奋的独具个性的写作者,让李佩甫老师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天赋的作家,让他的文学才华喷涌而出,蔚为壮观。文学给予了他艰辛和曲折,更给予了他崇高的荣誉,让他登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从小说的语言、结构、叙事,到文本创新、价值取向和对人物的把控,李佩甫老师都做了最恰当、最有益的解析,他以“新”“真”“深”三方面的文学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为我们展示了作为文学大家的文学功力和可贵品质。
  王剑冰说,散文的本质,实际上是要求人的本质,要求散文作家的本质书写。只有探寻到真正的答案,才能让我们的散文写作回到最本真的状态。散文写作不能循规蹈矩,要想法转弯抹角,不走正路,真正另辟蹊径,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别人;修炼还需要注意长点心眼,一个好的作家要养成自觉地习惯,会学习,会积累,会运用。
其他文献
《奔流》的发展有几个阶段。最早叫《翻身文艺》,后更名为《河南文艺》。《河南文艺》办至1956年底,1957年1月改出《奔流》,开本由《河南文艺》的三十二开改为十六开。这是《奔流》的前身。再往前追溯,《奔流》的名称源自鲁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曾经办过《奔流》《莽原》《热风》等刊物,后来河南就沿用了鲁迅办过的刊物名称办刊。这也说明了我们河南省文联的文学刊物,就是要继承鲁迅的传统,发扬鲁迅的精神。 
期刊
我是1982年到1986年在《奔流》当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编辑,那个时候的编辑,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认真,所以辛苦。总是能见到老编辑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办公室烟雾腾腾地改稿子。有些稿子真的是被红笔弄花成一片。而编辑送审的稿子,也是要先前动过的,起码错字别字和语句不通的地方都要红笔动过。若是稿子递上去没怎么动,被审看时发现再用红笔勾出来,然后退给你,那可真是汗颜不堪。  当时《奔流》编辑部是每稿必复,因为
期刊
我是1980年调到《奔流》的。我原来在商城县文教局,后来又调动到文化局。“文革”之后,《奔流》缺人,要从全省选拔人才,有两个条件:一个是高中语文教师,一个是发表过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我符合《奔流》选拔人才的条件,但当时父亲身体不好,我说我要晚点来。当时的主编是庞嘉季,他说那要请示老主席于黑丁。于老师得知我的情况,他说你这是孝子,等你两年吧。  另外,商城县不放人,信阳地区也不想让走。当时
期刊
《奔流》是我省创办最早的文学期刊,在其有生之年,曾为发现培养我省作者,繁荣和发展我省文学事业,作出过巨大的不可磨灭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时我省的青年作家大多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的。  我是1984年4月调进《奔流》做小说编辑的。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的我,先是在《妇女生活》干了两年,1984年春准备调到黄河文艺出版社,正要办手续的时候,接到时任《奔流》主编丁琳先生的电话,说是有要事让我去一趟。省妇
期刊
30多年后,我还在想,当年的小说处女作为什么没有投稿《奔流》呢?  那是一个什么年代啊!“文革”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大潮决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最先冲破精神桎梏,成为社会政治的风向标,作用甚至可以超过红头文件,往往一篇小说发表就炸开一片思想禁区,一期文学刊物问世就引来万众争购阅读。那时,河南省首屈一指的文学杂志《奔流》,对于豫西一个小县城的文学青年来说,多么神圣、多么神秘、多么神奇!记得在宝丰县文
期刊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是真的不可自控。爱上文学,喜欢上舞文弄墨,缘于上世纪80年代我的同桌发表在《奔流》刊物上一首不到十行的诗歌,可想而知,在那个人人都敬重文化的年代,能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作品,是何等地风光!于是乎,一夜之间,我那长得尖嘴猴腮、与人说话一嘴酸臭味的同桌竟成了人人赞不绝口的“校园诗人”。后来他凭着作家、诗人的光环加入省作协会员,毕业后被当地文化部门作为优秀人才直接转为公职人员,那一刻,
期刊
伏牛山首巍然屹立,颍汝河水荡漾穿境;烟海绿波天地相融,大地青山披彩叠翠;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喜笑颜开……  这就是“烟叶王国”襄城县。一片灵动而充满希望的土地!  昔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来此视察,放眼瞭望无际的烟田,他老人家豪迈地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一代伟人毛主席对襄城的赞叹,为这块热土增添了无限荣光。今天,全县广大干群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转变作风,拉高标杆,众志成城,合力攻坚,
期刊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不太清楚《奔流》的名字是否取自于这样的诗句,2015年春天,我遇见它时,它却是带着这样的气势复刊了。  2015年第2期《奔流》发表我了的中篇小说《山雨欲来》,正处在文学创作停滞期的我,那些天,心中像有“种子”在密集地萌芽,那种不可遏止的内在冲动,几乎发狂的创作热情,时时鼓舞着我,在电脑前坐下来,开始,开始。  遇见《奔流》之前,我实在算不得一个严肃意
期刊
从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奔流》携着中原大地几代人的文学梦想与文学情结涌动至今。六十载岁月如驹过隙,如同黄河,虽干涸时可见河中之沙,一逢雨水,便波涛涌动,气势惊人。  在琐屑般的生活和工作中回溯工作在《奔流》编辑部的日子,需居于自建的城池。城内不必红石筑墙,不必飞檐兽脊,不必波澜壮阔气势惊人,只需灵魂自由,精神纯粹,一如我们痴爱的文学。  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没人能说得清楚
期刊
一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因了这所名校,因了这所学校藏书颇丰的“长达图书馆”,我有幸在少年时代就读到过《奔流》杂志。  杨绛、费孝通、何澤慧、彭子刚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章太炎、蔡元培、叶圣陶曾经在这所学校讲过学,苏雪林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国文老师。这样的学校才会在《奔流》文学杂志刚创刊时就订阅上架。  我是学校图书馆的学生管理员,课余时间帮助图书馆修补旧书、整理图书上架、阅览室值班。图书馆的老师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