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做IT企业的人,都有个做强做大的梦想。但几年拚搏下来,总摆脱不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道路。而有些人同样是白手起家,经过了几年奋斗,做成了大企业。人们通常倾向于把企业成功归因于偶然因数。实际上,企业做强做大有其值得关注的共性。
根基深,成大树
一些人做了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大。当初选项目的时候,个个都是好项目,为什么别人能做好,自己却做不好呢?有个老板从九十年代初倒卖PC做起,建网站,编软件,推系统集成,搞短信增值,现在又在弄长途电话卡分销。每次热门业务他都紧跟,每次都热情洋溢地描述光明前景,但每次热潮过后还在为生存忙碌。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许多人总是赶着变化的潮流忙忙碌碌。开始能分点残羹剩汤,后来大小业务都被大公司通吃,只有改换门庭,另谋生路。天下没有不种树就得果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不可能,就应该知道做成大企业都有其客观的道理。以种树做比喻,只有根基深,才能成大树。所以,要做成大企业,首先要坚持自身的专长,将根基做深,总能遇到适合你发展的环境。
积经验,聚核心
有个程序员慕名考进当地一家明星IT公司后感到很迷茫,同事们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生怕别人学了经验,自己会丢饭碗。他判断说:这样的工作方式,根本做不成什么大事。果不其然,因为没有具体产品,涉嫌炒作,这家公司成为媒体攻击的对象,被称为“大恶”公司。后来,控制人跑到了国外;昔日的高管们有的开茶楼,有的拉工程,各自谋生。
如果一个公司实体不能有效地积累经验,凝聚成核心力量,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依赖性生存。例如:靠找工程生存的公司,依靠特殊关系做工程赚了些钱后,进入投标竞争环境,会发现没有突出的核心力量很难做。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你会拉关系,别人也会拉关系;你舍得投入,别人更敢下注。每个公司在生存时都有其经验与道理,但要长大,一定要有能够成长的核心。
织结构,合生态
技术先进,又有市场,可为什么做了三年公司经营,规模还没有增大?这是一个从研究所下海的技术人员的感叹。他每天从早忙到晚,节假日很少休息,且时常很忧虑,怕其他人掌握了渠道另起炉灶,业务亲自跑。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很难固定客户。为了生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找客户方面,没有力量保证按时完成订单。进入了越来越忙,生存条件每况日下的恶性循环。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定要有结构。公司也是经济环境中的物种,一定要适合生存的生态。许多以技术人员为主创办的公司,只有个人奋斗,没有组织观念,更没有生态观念,纵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小规模经营。做事的道理是有“舍”才会有“得”,要大“得”,就要会大“舍”。如果仅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就不会舍得资源去组织企业结构,关注环境生态,企业就不可能有大发展。
用工具,提效率
业务员每天都忙忙碌碌,但业务不见有长进。怀疑拿公司的资源跑私人的业务,又没有直接的证据。这是一般公司普遍遇到的问题,但苦于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听之任之。曾经请了一个外资企业的营销总监到我担任总经理的公司讲课,从其所介绍的管理方法中受到了很大启发。国内的一些公司经营规模难以做大,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使用工具。
从作坊到公司,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从国内公司到跨国公司,其中重要的区别在于经营工具的不同。小公司靠人力,大公司善用先进的工具。对于经营所遇到的问题,只要你想,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时还能产生创造发明。以我为例,为了解决分散的营销员管理问题,想到用无线通信工具,遇到了信道资源短缺问题。后来用公共无线通信平台,不但改善了营销员管理,还获得了发明专利,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使用工具的作用是将你从重复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创造性劳动的效率。不断积累创造性成果,就能成就大事业。
讲利益,增动力
做公司最重要的是“利益讲清楚,许诺能兑现”。有个IT公司的老总,总是声称自己不懂技术,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都愿意在其麾下奋斗。他公司的一个技术骨干说出了他的感受:张总给我们布置的每件事,除了明确地表示你能得到什么,还会给你愉快的体验和希望。有现金,有分红,有时是鼓励的言语,有时是奖品,有时是让你去休假,有时是令你快乐的礼物。
许多人只看到利益的物质属性一面,在公司经营中把人看成物,只有冷冰冰的物质关系,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IT公司的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不能只用简单的物质驱动方式管理。从管理的角度说,IT公司不适用视人为“经济人”的X管理理论,而应将人作为“社会人”,应用Y管理理论。企业做大不但要用智力,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情感的力量。
人为本,建事业
创业时再大的困难都好克服,在公司发展时却矛盾激化,主要人员穷于应付内耗,最后只有分家,各自为政,又归于小公司状态。为什么一些小公司有长大的机会,而又不能长大呢?重要的因素是对企业的观念不同,我们大多认同企业为利而生,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企业实际是为人而生,利只是工具。
大企业存在的原因超越了一般的物质需求层次,只不过许多人戴着物欲的有色眼镜只能看到物质利益。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试错,有的企业家或因感悟,或受点拨,走上了以人为本的大道,使企业突破贫困循环,进入大企业境界。许多有成就的企业家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哪怕企业的有形资产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骨干队伍在,用不了多久,一个新的大企业又会再跻身于世界企业之林。
明定位,勤转型
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协调是许多老板难以办好的事情。企业为生存而注重短期利益无可厚非,但要注意不能落入实利驱动的循环之中,从而迷失自我。如果对长远的未来没有投入,就不会有自觉的长期发展,企业也就永远处在为生存而奔波的小企业状态。企业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应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业定位,看清存在的价值。
做企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技能。在开始从事企业经营时,不一定对自身的优势认识得很清楚,往往由行业热门引导经营方向。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逐渐会认识到适合从事的领域。别人成功的领域不一定适合你。所以,在普遍成功的时期有失败者,在多数企业低迷的阶段有成功者。天生我才必有用,认定适合发挥特长的行业,不断调整,定能成大业。
立大志,树信念
有人问比尔·盖茨成功的诀窍是什么?盖茨回答: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问一个企业家,做企业为了什么?回答是为赚钱。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社会存在,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如果一个企业家只认识到挣钱的层次,就不会自觉地创造与众不同的价值,也就没有成长的原因。
从事同样的事,由于信念不同,结果会大不相同。有人问三个在凿同样石材的石匠在干什么,他们分别回答:凿石头,凿最好的石头,建大楼。这三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显然不同。我们常把口号当信念,结果是说一套,做一套。信念是自觉到最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是社会当前的热门方向,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你坚持,总会接近最能发挥你能力的方向,从而成就大事业。
根基深,成大树
一些人做了很多事情,都难以做大。当初选项目的时候,个个都是好项目,为什么别人能做好,自己却做不好呢?有个老板从九十年代初倒卖PC做起,建网站,编软件,推系统集成,搞短信增值,现在又在弄长途电话卡分销。每次热门业务他都紧跟,每次都热情洋溢地描述光明前景,但每次热潮过后还在为生存忙碌。
市场环境不断变化,许多人总是赶着变化的潮流忙忙碌碌。开始能分点残羹剩汤,后来大小业务都被大公司通吃,只有改换门庭,另谋生路。天下没有不种树就得果的道理,我们都明白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不可能,就应该知道做成大企业都有其客观的道理。以种树做比喻,只有根基深,才能成大树。所以,要做成大企业,首先要坚持自身的专长,将根基做深,总能遇到适合你发展的环境。
积经验,聚核心
有个程序员慕名考进当地一家明星IT公司后感到很迷茫,同事们各自为政,互不交流,生怕别人学了经验,自己会丢饭碗。他判断说:这样的工作方式,根本做不成什么大事。果不其然,因为没有具体产品,涉嫌炒作,这家公司成为媒体攻击的对象,被称为“大恶”公司。后来,控制人跑到了国外;昔日的高管们有的开茶楼,有的拉工程,各自谋生。
如果一个公司实体不能有效地积累经验,凝聚成核心力量,那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依赖性生存。例如:靠找工程生存的公司,依靠特殊关系做工程赚了些钱后,进入投标竞争环境,会发现没有突出的核心力量很难做。因为在利益的驱使下,你会拉关系,别人也会拉关系;你舍得投入,别人更敢下注。每个公司在生存时都有其经验与道理,但要长大,一定要有能够成长的核心。
织结构,合生态
技术先进,又有市场,可为什么做了三年公司经营,规模还没有增大?这是一个从研究所下海的技术人员的感叹。他每天从早忙到晚,节假日很少休息,且时常很忧虑,怕其他人掌握了渠道另起炉灶,业务亲自跑。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在规定时间内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很难固定客户。为了生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找客户方面,没有力量保证按时完成订单。进入了越来越忙,生存条件每况日下的恶性循环。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定要有结构。公司也是经济环境中的物种,一定要适合生存的生态。许多以技术人员为主创办的公司,只有个人奋斗,没有组织观念,更没有生态观念,纵有三头六臂,也只能小规模经营。做事的道理是有“舍”才会有“得”,要大“得”,就要会大“舍”。如果仅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就不会舍得资源去组织企业结构,关注环境生态,企业就不可能有大发展。
用工具,提效率
业务员每天都忙忙碌碌,但业务不见有长进。怀疑拿公司的资源跑私人的业务,又没有直接的证据。这是一般公司普遍遇到的问题,但苦于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有听之任之。曾经请了一个外资企业的营销总监到我担任总经理的公司讲课,从其所介绍的管理方法中受到了很大启发。国内的一些公司经营规模难以做大,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使用工具。
从作坊到公司,从小公司到大公司,从国内公司到跨国公司,其中重要的区别在于经营工具的不同。小公司靠人力,大公司善用先进的工具。对于经营所遇到的问题,只要你想,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时还能产生创造发明。以我为例,为了解决分散的营销员管理问题,想到用无线通信工具,遇到了信道资源短缺问题。后来用公共无线通信平台,不但改善了营销员管理,还获得了发明专利,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使用工具的作用是将你从重复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创造性劳动的效率。不断积累创造性成果,就能成就大事业。
讲利益,增动力
做公司最重要的是“利益讲清楚,许诺能兑现”。有个IT公司的老总,总是声称自己不懂技术,而许多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员都愿意在其麾下奋斗。他公司的一个技术骨干说出了他的感受:张总给我们布置的每件事,除了明确地表示你能得到什么,还会给你愉快的体验和希望。有现金,有分红,有时是鼓励的言语,有时是奖品,有时是让你去休假,有时是令你快乐的礼物。
许多人只看到利益的物质属性一面,在公司经营中把人看成物,只有冷冰冰的物质关系,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IT公司的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不能只用简单的物质驱动方式管理。从管理的角度说,IT公司不适用视人为“经济人”的X管理理论,而应将人作为“社会人”,应用Y管理理论。企业做大不但要用智力,更重要的是要会用情感的力量。
人为本,建事业
创业时再大的困难都好克服,在公司发展时却矛盾激化,主要人员穷于应付内耗,最后只有分家,各自为政,又归于小公司状态。为什么一些小公司有长大的机会,而又不能长大呢?重要的因素是对企业的观念不同,我们大多认同企业为利而生,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企业实际是为人而生,利只是工具。
大企业存在的原因超越了一般的物质需求层次,只不过许多人戴着物欲的有色眼镜只能看到物质利益。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在不断试错,有的企业家或因感悟,或受点拨,走上了以人为本的大道,使企业突破贫困循环,进入大企业境界。许多有成就的企业家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哪怕企业的有形资产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骨干队伍在,用不了多久,一个新的大企业又会再跻身于世界企业之林。
明定位,勤转型
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协调是许多老板难以办好的事情。企业为生存而注重短期利益无可厚非,但要注意不能落入实利驱动的循环之中,从而迷失自我。如果对长远的未来没有投入,就不会有自觉的长期发展,企业也就永远处在为生存而奔波的小企业状态。企业不能只跟着感觉走,应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业定位,看清存在的价值。
做企业的人都有其擅长的技能。在开始从事企业经营时,不一定对自身的优势认识得很清楚,往往由行业热门引导经营方向。在积累了一些经验后,逐渐会认识到适合从事的领域。别人成功的领域不一定适合你。所以,在普遍成功的时期有失败者,在多数企业低迷的阶段有成功者。天生我才必有用,认定适合发挥特长的行业,不断调整,定能成大业。
立大志,树信念
有人问比尔·盖茨成功的诀窍是什么?盖茨回答:坚持信念,不断努力。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主持人问一个企业家,做企业为了什么?回答是为赚钱。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社会存在,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如果一个企业家只认识到挣钱的层次,就不会自觉地创造与众不同的价值,也就没有成长的原因。
从事同样的事,由于信念不同,结果会大不相同。有人问三个在凿同样石材的石匠在干什么,他们分别回答:凿石头,凿最好的石头,建大楼。这三个人能做到的事情显然不同。我们常把口号当信念,结果是说一套,做一套。信念是自觉到最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是社会当前的热门方向,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你坚持,总会接近最能发挥你能力的方向,从而成就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