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育本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anluyi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教育。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课堂
  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规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由此可见,人文性是新编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利用语文教材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多方面地感知了教材。如《燕子》、《阿里山的云雾》两篇课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景象,“赶集似的聚拢来”欢快热闹的气氛,“千山万壑,全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的美丽景色都很自然地出现在眼前。
  2.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我们将生活中的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学完《荔枝》这篇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你回家为你妈妈洗一次脚,并把洗脚的过程写下来。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的学生把这种感人的场面写来,反映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学生对妈妈因过分劳累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3.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比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学生对小扬科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对那些残害小扬科的人充满了憎恨,怎样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呢?我设计了一个小法庭,让学生们充当扬科的律师以及法庭的法官,还扬科一个公道,对那些残害扬科的人给予公正的判决。这样同学们不仅正确地表达了对扬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同时受到了符合当代社会的法制教育。
  二、营造能让学生“静下来”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太过喧闹复杂,太过眩目浮躁,我们要提倡简单语文、本色语文。还“静”于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充分思考的时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提升。
  1.静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互动的教学环节,还应有静态的教学过程,还一片“静”土给课堂。如:《散步》是一篇恬淡的散文,从散步这样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文中的祖孙三代之间那份平平淡淡的爱真真切切,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安静、恬然的课堂上静读,在读中细细体味,慢慢感悟“母慈子孝”的真意。
  2.静听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老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优美的轻音乐,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静思
  许多老师们追求热闹的教学情境,最怕课堂安静下来。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总是不断提醒那些在老师刚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的学生:“别急着举手,再想想!”他总是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静”下来,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需要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1.教师走下来
  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
  教师要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高考评卷反馈时都指出化学用语成了主要失分点,原因是书写出错丢分现象非常普遍。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对高三年化学总复习,笔者从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复习目标等六个方面阐述其复习策略。  关键词:化学用语 归类复习 书写规范  化学用语是描述物质的结构、性质或变化等的专用术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过程。化学用语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也可以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好课”,不仅仅是教师“教得好”,而且要让学生“学得好”。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笔者就目前的“课堂生成性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无影,过程无序  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在每一
期刊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提出的“345”优质高效课堂精神以及目标教学思想启发了我们的教学思路,给教学带来了可喜变化。课堂上,学生们变活了,成了课堂的主人。但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感觉到课堂表面是活了,但学生缺乏静心思考;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探究的深度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但缺乏质疑的声音。学习从“问”开始,没有了问题的思考,缺失了问题意识,就丧失了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0年9
期刊
新课改下,问题式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问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历史“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思维升华与延伸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史料信息、应用新知的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史观,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设计没有梯度,不能引导学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我校在综合考察、吸取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 启发 引导
期刊
通用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课堂中一味地讲解理论并不能收效很多,反而逐渐消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唯有把必要的理论讲解和丰富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才得以收获知识。“做中学”和“学中做”,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识、工具的运用、操作程序的把握及操作成果的评价等,获得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对技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及掌握,以及对技术所蕴涵的情感态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面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如在执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时,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更多地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自己;教学中,师生之间多了沟通交流,多了师生互动;也多了电化投影、实验观察、物像模型等鲜活生动的教学情景。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过,需要重视的是,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在教师
期刊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创设生命教育氛围,成为学生感悟人生、提升生命境界的过程,成为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桥梁和纽带,真正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洋溢着生命的温暖。  一、在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
期刊
摘 要:当前高中英语教学过于功利,教师和学生的目标都是为了考试,这样使教师教授知识时形式呆板,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性,能够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法,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学生 主体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