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临床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对30例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正确诊断,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可减少此病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术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665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408-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女性常见病,分布范围广,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因此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现对我院自2005年1月—2013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年龄22—38岁,发病时间,剖宫产术后1年6个月—5年,初产妇25例,经产妇5例,30例均为横切口。
  1.2 临床症状。随着月经出现周期性发作,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既往有剖宫产史。大部分呈进行性加重,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体征:在腹壁切口周围或上下方可扪及肿块,呈椭圆形或圆形,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境界欠清,质韧。其中22例患者有直径约2-3cm的椭圆形或圆形结节,有不同程度触痛或压痛,少数形成不规则,活动欠佳,多位于皮下深层,边界欠清,结节状质韧肿块,在患者腹壁切口周围可触及,大小不等,患者就诊时1.0×1.0×0.6为最小,5.0×3.5×3.0为最大。
  1.3 手术治疗。患者均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异位病灶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为病灶周围1.0cm,30例患者中有24例侵犯脂肪层,5例达腹直肌前鞘,1例累及腹膜。
  2 结果
  所有病灶术后送病检,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治疗,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年,疼痛症状消失,无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包括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及医源性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解释不同部位内异症的发生[1]。腹壁子宮内膜异位症常继发于剖宫产术后,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属医源性种植,然而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被带至腹壁切口概述较高,但仅有少数病例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种植的子宫内膜不易生长。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于腹壁切口后,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
  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难,月经与多数肿块相伴随的轻度周期性疼痛,且腹壁切口处肿块多出现在剖宫产术后。MIR、CT、超声检查对于巨大包块或可疑诊断者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虽可辅助确定病灶的部位和囊实性,但无特异性。多数学者认为,对腹壁内异症局部穿刺无必要,有报道甚至认为可能增加复发风险,但局部包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恶性病变,并可辅助术前诊断。
  各种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不同,以腹壁切口病灶反应最差,药物治疗只是暂时减轻疼痛,当药物停止使用后疼痛再次出现。Konger等[2]曾报道3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连续使用4-6月口服避孕药,肿块无明显缩小,但在手术切除后无1例复发。因此切口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主张手术切除为主[3],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结蹄组织,以保证无残留病灶。术中应注意:术前充分估计包块大小、范围及深浅,选择最佳切口,术中仔细辨别界限,用冷刀切除。
  剖宫产时尽可能保护好腹壁切口,清理宫腔纱布应一次性使用,缝合子宫及腹壁切口缝线尽可能分开,缝合子宫切口时不要将子宫内膜带入,缝合腹壁切口前常规消毒清洗切口等,另外应提倡产后延长哺乳时间,使月经复潮推迟,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防止本病的发生,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化等诸多问题,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冷金花,郎景和,杨佳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53
  [2] Konger KE,shatncy CH,Hodge K et al.SargicaI Scar endometrioma[J].Surg GynecoI Obstet,1993,177:243
  [3] 张建莲.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 12(7):652-65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并了解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分析来我院就诊的98例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资料,并按年龄阶段进行分组,对其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1-2岁的儿童所患皮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样损害,发病部位多为头面部与四肢伸展的外侧;3-6岁及7岁以上两组主要表现为苔藓样斑块样皮肤损伤,好发于四肢屈曲的一侧,肘窝与腘窝也为多发部位。98例特应性皮炎的患儿毛周角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冠心病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入院的9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6例为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3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全部患者都进行介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98例患者中,共植入135个支架,及时手术成功率达到98.5%,手术过程中,有2例患者发生血肿,2例患者发生动静脉瘘的现象,1例发生
期刊
摘要:医院后勤管理是医院工作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保障医、教、研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医院基础质量的基本要素。在二级医院后勤管理中通过运用PDCA循环,不仅可以优化医院后勤管理,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益和效率,还显著提高了后勤工作质量和满意度。它不仅为医院正常医疗活动的运行提供基本的条件,而且还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提供服务保障,对整个医院的发展具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42例,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桡神经损伤成因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42例患者均取得显著效果,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术后回访18~36个月,采用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42例患者中,优31例,良10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7.6%。
期刊
摘要:肝的血管肉瘤是肝脏原发性肉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4-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其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故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易与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混淆。本文就1例肝巨大血管肉瘤并肝硬化、腹水误诊为肝癌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肝巨大血管肉瘤并肝硬化 腹水 误诊 肝癌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各种风湿免疫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的具体临床表现特点。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院接受治疗的76例风湿免疫性并发血小板患者,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风湿免疫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对各种临床疾病治疗的具体反应。  结果:参与研究的76例患者中,出现干燥综合症患者26例,29例患者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两项症状出现概率较高。临床过程中,干燥综合症患者激素量有明显增加,使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15例蜂蛰伤的急诊救治,探讨了蜂蛰伤的临床表现、急诊处置要点,指出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可降低发病率,早期及全身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蜂蛰伤 急诊救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664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408-01  蜂蛰伤即蜂将腹部末端的毒螯和毒刺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临床各类药物的应用特性,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与药物,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  结果:本次治疗的45例患者中,治疗效果理想的有28例,效果尚可的有15例,效果差的有2例。  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因此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尽早采取合理的治疗,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高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表现、相关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治疗的新生儿气胸患儿36例:按病因分为4类:自发性、病理性、医源性、特发性,并针对不同气胸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结果:36例中34例痊愈后出院,1例入院24h后自动出院,1例死亡。  结论:新生儿气胸是威胁到患儿生命的疾病,应当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治疗。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
期刊
摘要:目的:浅议2011年10月~2013年2月就诊于某单位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门诊调查方法记录手足口病患儿一般情况、体温变化、出疹时间、出疹部位、皮疹形状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90例患儿中有发热67例,手部皮疹89例,足部皮疹35例,口腔疱疹、溃疡85例。部分病例分别伴有口腔疼痛、食欲不振、流涎、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经治疗除3例患儿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