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先学后教”“学生主体”等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把某种教学模式框得过死,存在课堂预设性、教师主导性过强的问题;有的学校又矫枉过正,存在课堂上表面热闹却不切实际的问题。而特级教师李仁甫倡导的“生成课堂”,既不是对学生进行过强的预设性牵制,也不是毫无章法的放任自流,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课堂”。尤其是他独特的“预学”要求、“学生启动模式”和“汇学”环节,保证学生拥有了最大的学习权利、最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产生“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限激情。
一、“预学”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度阅读的意识
生成课堂把传统的“预习”升格成了“预学”,要求学生在课前(短文本也可以在课上)对文本充分“独学”,而且要求深度“裸读”,让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原初感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学之道,也是生成课堂坚守的教学原则,而让学生深度“预学”就是为了促其在“汇学”之前达到愤、悱状态。
“预学”最大的好处是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势必促成其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大的能力。预学过程中,学生会按要求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譬如字词音义、作者介绍、背景了解等)的学习,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穿插在课堂中的微检测检查其达成情况,不用再花较多时间去讲,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课堂腾出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汇学”,让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更充分地碰撞,学习成果得到更充分地展示;二是“预学”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语言碎片进行各种“链接”,以达成“互联”,生成更多的学习智慧、更丰富的学习成果。
下面看李老师课例《金岳霖先生》。
师:就这篇课文来讲,专题名“慢慢走,欣赏啊”提示了我们阅读的方式是“慢慢读,欣赏啊”。课前读过一遍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读两遍的?没有。读三遍的?一个也没有。读四遍的?(大部分学生举手)读五遍的?(一部分举手)读六遍的?(几个学生举手)好的,大家把手放下来。说明大部分同学读了四五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家再把课前读的捋一捋,待会儿我们来交流,看看自己读了课文之后最欣赏的是什么,又在哪里遇到了问题。(教师巡视,学生看书)
生:我想问一下,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找出了文章当中的一个观点,权当抛砖引玉,请其他同学指正。(众轻声笑)“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这个“怪”在文章的第二段有体现。上课时“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然后他的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还有“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另外“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这些都是金先生“怪”的体现。所以我想问,有没有其他同学找出他的其他特点,希望有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亮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学”(大部分同学读了四五遍),也正因如此,一上来就有学生自觉启动了“分享与交流”模式,很自信地直接切入文本,切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分享的学习成果来看,他在课前已经深入文本进行了较充分的“预学”,并且头脑中已产生了知识的“互联”,所以才能一上来就聚焦于金岳霖形象“怪”的特点并有条有理地展开分析。正是这个学生“预学”后的问题与感受成了启动生成课堂的教学引擎,引发了之后学生一连串的精彩生成。
二、“学生启动模式”拓展了学生自由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
生成课堂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课堂启动模式。李老师总结的学生启动模式有七种: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每堂课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虽然,课堂启动模式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但它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课堂启动后其走向往往由学生生成的内容决定,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也正因为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均来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分享、表态、朗读、主持、讲课、讨论、交流、辩论等,自然也就获得了学习机会的最多化。
前面《金岳霖先生》的课例就是运用“分享与交流”模式启动的,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点是“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下面第一个环节的交流基本就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了。我们再来看看李老师在不同班级教学的另一节《金岳霖先生》。
师:下面请你把在自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号和惊叹号(注:问号代表所发现的问题,惊叹号代表对文中某些方面的激赏)回头再看一下,马上我们进行交流。(默默准备,约一分钟)你的问号是什么?你的惊叹号又是什么?交流开始。
生:第八段写“我”送给王浩一幅画,画的是“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和“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请问,这幅画有什么深刻内涵?
师:问得好。谁知道?(沉默片刻)我也曾有这样的疑问,但后来我运用学语文的思维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老师你所说的语文思维,就是联系语境吧?哦,现在我知道了,这幅画是借以表达乡情的。
师:对,你反应很快!请大家注意,下文有这样一句话“以慰王浩异国乡情”。这不就是表明画的主旨就是乡情吗?不过,同学们之所以质疑,可能还跟对青头菌、牛肝菌之类的东西不太了解有关系。课文最好注释一下。我查了有关资料,青头菌、牛肝菌都是食用菌,类似于我们吃过的蘑菇、木耳,它们盛产于云南。看来当年王浩在云南学习、生活时经常吃这些云南特产。下面继续交流!
生:我有一个惊叹号。第五段中,林国达淹死后,金岳霖先生说“很不幸”,并且整个一堂课“一直没有笑容”。这里通过语言和表情,非常真实地反映出金岳霖先生对学生很有真情,从内心深处爱自己的学生,不禁使我佩服金岳霖先生的人格。 同样是上《金岳霖先生》,这次采用的启动方式也有分享与交流(关于“惊叹号”的交流),但除此以外还有提问与讨论的启动模式(你的问号是什么),所以学生一开始切入的并不是金岳霖的“怪”,甚至不是人物形象分析,而是“这幅画有什么深刻内涵”。切入点不同,课堂的展开方向也就不同了。但从课堂的实效来看,这两堂课又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同样使学生生成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生成课堂与众不同的学生启动模式,拓展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汇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信表达的习惯
当学生启动课堂后,便进入了“汇学”环节(仿“汇演”一词而来,取其“相互汇报、学习、交流”之义),“汇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每个学生带着预学后的疑问和成果到课堂上或提问、或分享、或展示、或研讨、或辩论。他们通过同伴互助产生思想碰撞,通过老师“助学”获得认知提升,课堂已成了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通过学习获得提升的机会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学生“汇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侃侃而谈,底气十足,不唯唯诺诺,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生成课堂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信表达、深度研讨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常常能在课堂上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下面我们看李老师课例《拿来主义》。
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
生: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人把问题解决得同样有水平。
生:鲁迅先生自己表述得非常清楚,请看原文,“祖上的阴功”后面的括号里不是写着“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
师:你这是替鲁迅先生辩护。那么,他辩护得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就是要强调“祖上的阴功”,然后为下文“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说法作铺垫。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什么叫“阴功”?所谓阴功,就是“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这位同学提出的“铺垫”说,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问题是,“骗来的,抢来的”跟“阴功”又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
生:“骗来”“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好证明祖上有“阴功”吗?(有人鼓掌)
再看李老师课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男生在交流完结构、修辞后话题转移到了他的一个关注点——“陌生人”上)
生:“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海子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在为别人祝福,而把自己排除在了幸福之外,这里表现出了他的孤独。
师:(语调上扬)他是一个旁观者!站在一边,祝福“陌生人”。你刚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他?
生:孤独。
师:你的意思就是,“陌生人”是幸福人,至少在海子的祝愿当中是幸福的,而他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享受,没有幸福的感觉,是不是?
生:嗯。(生点头)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海子是忧郁的,面对大海;而你讲的是,不是面对大海,而是面对大众,面对的是“陌生人”。嗯,还有同学吗?大胆地说一说,谈谈自己的见解。(等待了一会儿,一女生举手)有请!
生:前面的同学都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平常人做的事情,但是“周游世界”,我觉得不是普通的人能做成的。
师:哦,她提出新的见解!她说,昨天的几位小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平常人的事,是世俗的生活。而你看法相反,说这不是的,不像普通人能做到的事,对不对?你这个话题很好,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轻声朗读),脑海中想象画面。(等待了一会儿)这个在我们都市里面有没有啊?
生(齐):没有。
师:没有,那在什么地方有啊?(生议:乡村、野外、田野……)啊?(走向一个女生)你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野外。
师:在野外!嗯,还有同学说在山野,也就是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的人,他肯定是不寻常的。“喂马,劈柴”,我们来咀嚼一下这四个字。“喂马”,为什么要写“喂马”?
生:因为要骑着马去周游世界。
师:哦,要周游世界,就要骑马,马饿了要喂。那为什么“劈柴”?(生议:吃饭、做饭、生火做饭……)嗯,你来说。
生:生火做饭。
师:马要喂的,人也要劈柴、生火、做饭。海子选用了典型意象,用了两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让我们想象海子向往过什么样的生活。“喂马”,你想象啊,有一匹马,他牵着,本来他是骑着的,去周游世界。现在要补充能量,要到加油站,他要喂马,自己也要劈柴、吃饭,是吧?填饱肚子,继续旅行,周游世界,这个生活是不是我们平常人能过的?
生(齐):不是。
师:你跟昨天四位小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面对提出见解的学生)你颠覆了、推翻了他们的这种看法,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一下。(众鼓掌)这就是课堂上的一种创新,独立的见解!
第一个课例中,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让教师都感到意外的疑问后,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一再巧妙地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而在平时“汇学”过程中训练有素的学生不但没有畏难退缩,反而还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第二个课例,学生在课堂上转移了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并展开了分析。在两堂课“汇学”的过程中,几名发言的同学均敢于质疑,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地各抒己见。独到新颖的见解和入木三分的分析令人叹服,给了老师和同学意外的惊喜。汇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生成课堂的最大得益者是学生。它严格的“预学”要求、灵动的学生启动模式、高效的“汇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自由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创设了课堂高效学习的最佳平台,使“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就是生成课堂为学生开拓的语文新天地。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一、“预学”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度阅读的意识
生成课堂把传统的“预习”升格成了“预学”,要求学生在课前(短文本也可以在课上)对文本充分“独学”,而且要求深度“裸读”,让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原初感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学之道,也是生成课堂坚守的教学原则,而让学生深度“预学”就是为了促其在“汇学”之前达到愤、悱状态。
“预学”最大的好处是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势必促成其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更大的能力。预学过程中,学生会按要求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譬如字词音义、作者介绍、背景了解等)的学习,这些知识可以通过穿插在课堂中的微检测检查其达成情况,不用再花较多时间去讲,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课堂腾出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汇学”,让学生们的思想得到更充分地碰撞,学习成果得到更充分地展示;二是“预学”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语言碎片进行各种“链接”,以达成“互联”,生成更多的学习智慧、更丰富的学习成果。
下面看李老师课例《金岳霖先生》。
师:就这篇课文来讲,专题名“慢慢走,欣赏啊”提示了我们阅读的方式是“慢慢读,欣赏啊”。课前读过一遍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读两遍的?没有。读三遍的?一个也没有。读四遍的?(大部分学生举手)读五遍的?(一部分举手)读六遍的?(几个学生举手)好的,大家把手放下来。说明大部分同学读了四五遍。那么在读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家再把课前读的捋一捋,待会儿我们来交流,看看自己读了课文之后最欣赏的是什么,又在哪里遇到了问题。(教师巡视,学生看书)
生:我想问一下,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找出了文章当中的一个观点,权当抛砖引玉,请其他同学指正。(众轻声笑)“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这个“怪”在文章的第二段有体现。上课时“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然后他的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还有“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另外“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这些都是金先生“怪”的体现。所以我想问,有没有其他同学找出他的其他特点,希望有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亮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学”(大部分同学读了四五遍),也正因如此,一上来就有学生自觉启动了“分享与交流”模式,很自信地直接切入文本,切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他分享的学习成果来看,他在课前已经深入文本进行了较充分的“预学”,并且头脑中已产生了知识的“互联”,所以才能一上来就聚焦于金岳霖形象“怪”的特点并有条有理地展开分析。正是这个学生“预学”后的问题与感受成了启动生成课堂的教学引擎,引发了之后学生一连串的精彩生成。
二、“学生启动模式”拓展了学生自由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
生成课堂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课堂启动模式。李老师总结的学生启动模式有七种:提问与讨论、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每堂课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虽然,课堂启动模式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但它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课堂启动后其走向往往由学生生成的内容决定,这就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也正因为疑问点、兴趣点、分歧点、关注点、发现点均来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分享、表态、朗读、主持、讲课、讨论、交流、辩论等,自然也就获得了学习机会的最多化。
前面《金岳霖先生》的课例就是运用“分享与交流”模式启动的,第一个发言的学生交流点是“金岳霖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下面第一个环节的交流基本就围绕这个主问题展开了。我们再来看看李老师在不同班级教学的另一节《金岳霖先生》。
师:下面请你把在自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号和惊叹号(注:问号代表所发现的问题,惊叹号代表对文中某些方面的激赏)回头再看一下,马上我们进行交流。(默默准备,约一分钟)你的问号是什么?你的惊叹号又是什么?交流开始。
生:第八段写“我”送给王浩一幅画,画的是“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和“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请问,这幅画有什么深刻内涵?
师:问得好。谁知道?(沉默片刻)我也曾有这样的疑问,但后来我运用学语文的思维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老师你所说的语文思维,就是联系语境吧?哦,现在我知道了,这幅画是借以表达乡情的。
师:对,你反应很快!请大家注意,下文有这样一句话“以慰王浩异国乡情”。这不就是表明画的主旨就是乡情吗?不过,同学们之所以质疑,可能还跟对青头菌、牛肝菌之类的东西不太了解有关系。课文最好注释一下。我查了有关资料,青头菌、牛肝菌都是食用菌,类似于我们吃过的蘑菇、木耳,它们盛产于云南。看来当年王浩在云南学习、生活时经常吃这些云南特产。下面继续交流!
生:我有一个惊叹号。第五段中,林国达淹死后,金岳霖先生说“很不幸”,并且整个一堂课“一直没有笑容”。这里通过语言和表情,非常真实地反映出金岳霖先生对学生很有真情,从内心深处爱自己的学生,不禁使我佩服金岳霖先生的人格。 同样是上《金岳霖先生》,这次采用的启动方式也有分享与交流(关于“惊叹号”的交流),但除此以外还有提问与讨论的启动模式(你的问号是什么),所以学生一开始切入的并不是金岳霖的“怪”,甚至不是人物形象分析,而是“这幅画有什么深刻内涵”。切入点不同,课堂的展开方向也就不同了。但从课堂的实效来看,这两堂课又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同样使学生生成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生成课堂与众不同的学生启动模式,拓展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汇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信表达的习惯
当学生启动课堂后,便进入了“汇学”环节(仿“汇演”一词而来,取其“相互汇报、学习、交流”之义),“汇学”的主体还是学生,每个学生带着预学后的疑问和成果到课堂上或提问、或分享、或展示、或研讨、或辩论。他们通过同伴互助产生思想碰撞,通过老师“助学”获得认知提升,课堂已成了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潜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通过学习获得提升的机会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学生“汇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侃侃而谈,底气十足,不唯唯诺诺,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生成课堂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自信表达、深度研讨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常常能在课堂上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下面我们看李老师课例《拿来主义》。
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
生: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人把问题解决得同样有水平。
生:鲁迅先生自己表述得非常清楚,请看原文,“祖上的阴功”后面的括号里不是写着“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
师:你这是替鲁迅先生辩护。那么,他辩护得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没有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就是要强调“祖上的阴功”,然后为下文“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说法作铺垫。
师:请大家看看注释,什么叫“阴功”?所谓阴功,就是“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这位同学提出的“铺垫”说,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问题是,“骗来的,抢来的”跟“阴功”又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
生:“骗来”“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好证明祖上有“阴功”吗?(有人鼓掌)
再看李老师课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男生在交流完结构、修辞后话题转移到了他的一个关注点——“陌生人”上)
生:“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海子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在为别人祝福,而把自己排除在了幸福之外,这里表现出了他的孤独。
师:(语调上扬)他是一个旁观者!站在一边,祝福“陌生人”。你刚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他?
生:孤独。
师:你的意思就是,“陌生人”是幸福人,至少在海子的祝愿当中是幸福的,而他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享受,没有幸福的感觉,是不是?
生:嗯。(生点头)
师:刚才这位同学讲,海子是忧郁的,面对大海;而你讲的是,不是面对大海,而是面对大众,面对的是“陌生人”。嗯,还有同学吗?大胆地说一说,谈谈自己的见解。(等待了一会儿,一女生举手)有请!
生:前面的同学都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平常人做的事情,但是“周游世界”,我觉得不是普通的人能做成的。
师:哦,她提出新的见解!她说,昨天的几位小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平常人的事,是世俗的生活。而你看法相反,说这不是的,不像普通人能做到的事,对不对?你这个话题很好,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轻声朗读),脑海中想象画面。(等待了一会儿)这个在我们都市里面有没有啊?
生(齐):没有。
师:没有,那在什么地方有啊?(生议:乡村、野外、田野……)啊?(走向一个女生)你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野外。
师:在野外!嗯,还有同学说在山野,也就是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的人,他肯定是不寻常的。“喂马,劈柴”,我们来咀嚼一下这四个字。“喂马”,为什么要写“喂马”?
生:因为要骑着马去周游世界。
师:哦,要周游世界,就要骑马,马饿了要喂。那为什么“劈柴”?(生议:吃饭、做饭、生火做饭……)嗯,你来说。
生:生火做饭。
师:马要喂的,人也要劈柴、生火、做饭。海子选用了典型意象,用了两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让我们想象海子向往过什么样的生活。“喂马”,你想象啊,有一匹马,他牵着,本来他是骑着的,去周游世界。现在要补充能量,要到加油站,他要喂马,自己也要劈柴、吃饭,是吧?填饱肚子,继续旅行,周游世界,这个生活是不是我们平常人能过的?
生(齐):不是。
师:你跟昨天四位小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面对提出见解的学生)你颠覆了、推翻了他们的这种看法,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一下。(众鼓掌)这就是课堂上的一种创新,独立的见解!
第一个课例中,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让教师都感到意外的疑问后,教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一再巧妙地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而在平时“汇学”过程中训练有素的学生不但没有畏难退缩,反而还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欲望;第二个课例,学生在课堂上转移了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并展开了分析。在两堂课“汇学”的过程中,几名发言的同学均敢于质疑,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地各抒己见。独到新颖的见解和入木三分的分析令人叹服,给了老师和同学意外的惊喜。汇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而言之,生成课堂的最大得益者是学生。它严格的“预学”要求、灵动的学生启动模式、高效的“汇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自由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创设了课堂高效学习的最佳平台,使“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到了实处。这就是生成课堂为学生开拓的语文新天地。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