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断加强,在科学的教育下身心快速发育,创新潜能能够被有效的激发。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11
引言
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完善,在教育中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同时,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教育能够有效的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提升学习能力。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运动趣味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关键,能够促进人们去对事物进行深度的探索。在学习兴趣养成的初期,学生一般会对知识存在情绪化的认知,在情绪化体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的对探索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逐渐的实现创新实践,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盐酸性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将两个鸡蛋放入装有水和盐酸的不同烧杯中,让学生观察放入盐酸烧杯中鸡蛋的变化,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性的化学世界,引导学生对鸡蛋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操作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学效果会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学生和教学工具是构成教学情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营造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化学元素铝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都会以“结构-性质-用途”为核心教学流程,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特定的教学情景,利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展现铝材料的“毛刷”现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氢气球重启过程的视频,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学生在参与实验实践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出现疑问:铝材料上出现的“毛刷”到底是什么;氢气球充气设备中含有的物质是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能够细致的阅读教材材料,当学生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铝的燃烧试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学生分析常规环境下的铝为什么不会燃烧也不会出现“毛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自主的进行多角度探究。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方法运用,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加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创新意识培养。
三、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开发学生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拓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和思维网络。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以适宜的选择一题多解的题目,引导学生寻求多元化的解题办法。例如向学生提出提问“如何分辨饱和食盐水与蒸馏水”学生的回答较为多元化,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品尝进行分别;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密度测试进行分辨;还有的学生说通过导电测试能够分辨;还有人回答滴加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沉淀,学生的回答十分丰富多样,利用这种具有发散性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史料启发学生
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学知适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原子结构”部分,我提供以下史实: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代的观点看,道尔顿学说中的三个主要论点都是错误的。道尔顿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接触的化学家,他的观点怎么会有错?现代的物质结构学说又是怎样的?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得到激发。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花瓣变色的事例,学生都非常主动地去探究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学习燃烧的概念时,结合人们对燃烧实质探索的历史,介绍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燃素”,将瓦锡的物质与氧气燃烧,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也会随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即使是今天的概念,也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五、丰富课外实践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靈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通过小实验等化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结语
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来说,由于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逐渐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春莺.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6):154-154.
[2]文桂林, 陈永红, 刘道富,等. 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9, v.47(18):185-187.
[3]王亚敏.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新智慧, 2020, 000(007):137-138.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初级中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111
引言
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完善,在教育中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同时,对于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教育能够有效的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提升学习能力。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运动趣味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关键,能够促进人们去对事物进行深度的探索。在学习兴趣养成的初期,学生一般会对知识存在情绪化的认知,在情绪化体验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渐的对探索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逐渐的实现创新实践,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趣味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盐酸性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将两个鸡蛋放入装有水和盐酸的不同烧杯中,让学生观察放入盐酸烧杯中鸡蛋的变化,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性的化学世界,引导学生对鸡蛋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操作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学效果会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构建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学生和教学工具是构成教学情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教学情景能够营造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学生处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化学元素铝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都会以“结构-性质-用途”为核心教学流程,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特定的教学情景,利用实验的方式为学生展现铝材料的“毛刷”现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氢气球重启过程的视频,以此作为课堂导入,学生在参与实验实践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出现疑问:铝材料上出现的“毛刷”到底是什么;氢气球充气设备中含有的物质是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能够细致的阅读教材材料,当学生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铝的燃烧试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是学生分析常规环境下的铝为什么不会燃烧也不会出现“毛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能够自主的进行多角度探究。通过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方法运用,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加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加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创新意识培养。
三、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开发学生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拓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和思维网络。实际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可以适宜的选择一题多解的题目,引导学生寻求多元化的解题办法。例如向学生提出提问“如何分辨饱和食盐水与蒸馏水”学生的回答较为多元化,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通过品尝进行分别;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密度测试进行分辨;还有的学生说通过导电测试能够分辨;还有人回答滴加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沉淀,学生的回答十分丰富多样,利用这种具有发散性训练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运用史料启发学生
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学知适用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原子结构”部分,我提供以下史实: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代的观点看,道尔顿学说中的三个主要论点都是错误的。道尔顿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接触的化学家,他的观点怎么会有错?现代的物质结构学说又是怎样的?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得到激发。学习酸碱指示剂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波义耳发现盐酸使紫罗兰花瓣变色的事例,学生都非常主动地去探究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学习燃烧的概念时,结合人们对燃烧实质探索的历史,介绍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燃素”,将瓦锡的物质与氧气燃烧,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也会随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即使是今天的概念,也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五、丰富课外实践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靈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通过小实验等化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结语
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来说,由于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逐渐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春莺.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6):154-154.
[2]文桂林, 陈永红, 刘道富,等. 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19, v.47(18):185-187.
[3]王亚敏.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新智慧, 2020, 000(007):137-138.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石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