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反思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tgf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范保丹(1987— ),女,山西太原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会副主席。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
  摘 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文明冲突也绵绵不断。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曾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这种理论不仅仅是一种对国际政治的探讨,更是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重要作用的定位。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将对世界秩序的重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其真实的目的是在于维护西方文化霸权地位。
  关键词:文明;冲突;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霸权主义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75-03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于1993年美国《外交事务》夏季号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理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掀起热潮。当今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冷战的结束至今,世界并不安定,从举世震惊的美国“9.11”事件到现在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世界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今天的动荡的世界格局,又怎样理解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这些现象是文化决定的吗?鉴于此,笔者试图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理论进行新的剖析,以期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带来新的突破。
  一、全球化的本质
  结合近前的国际社会现状,“全球化”已被热议了二三十年。关于“全球化”一词最先由西奥多(莱维斯率先使用。通常意义中,“全球化”是指全球的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但是不同领域对全球化的定义有所不同,经济学领域中,全球化被看作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互相依存,尤其是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政治学角度中,全球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在文化中,全球化是人类各种文化、各种文明发展要达到的共同目标,表现在语言、宗教、民族的融合等。无论怎么样,全球化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越来越紧密的联合在一个全球体系中。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资本在全世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一部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史。“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但是资本主义的产生怎么会成为全球化的“动力”并为其确定“原点”呢?在我们看来,“全球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扩张的过程;第二,它造成了一种以西欧为中心的包括‘核心—半边缘—边缘’三重结构的世界体系;第三,这个由三层结构组成的社会经济体系内部并不平衡。”②从全球化的产生来看,19世纪末,世界贸易逐渐从西欧、环地中海地区扩展到了亚非拉各大洲,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全球化的形成,在当代,全球化则突出地表现在人们接受信息和处理的同时化和整个人类活动的同步化。例如,2000年的美国“9.11”事件,各国政府救灾第一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了回应。与此同时,全球化也意味着社会交往关系的频繁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组建的联合国,以及欧共体、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使人类永远告别了彼此封闭,隔离的社会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今天,西方对待非西方国家的文明的对抗方式也发生着转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利用文明的全球化而扩散其核心价值。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能再以极端蔑视非西方民族的“野蛮”和“愚昧”而高高在上,而是转变成温和的态度,甚至还裹上了厚厚的糖衣。例如好莱坞的电影,摇滚乐,华尔兹,那些令全世界儿童们痴迷的迪士尼卡通,乃至让发展中国家精英学子们向往的西方国家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观念全球化的载体。后殖民时代,文化殖民时代或文化帝国时代,也许就正是如此。
  二、“文明冲突论”的提出
  随着1990年德国柏林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东剧变,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终于结束了,这是西方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结果。与此同时,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以后,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WTO,世界银行等组织的兴起,为跨国公司,资本流通提供了便捷;再加上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巨大扩张,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当整个西方世界沉浸在一个“和谐”世界之时,塞缪尔(亨廷顿却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他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是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进行的冷静分析与预测。
  但是事实上,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并非太平。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存在。回顾历史,不论民族之间的战争抑或国家之间的冲突,霸权主义都留下了深深地印迹。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折“人道主义”的幌子对南斯拉夫发动了战争,战争的结果以南斯拉夫国家被四分五裂而告终(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正式宣布独立)。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对阿富汗发动了战争,塔利班武装分子至今没有消灭干净,却使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国家冲突升级,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冲突加剧。2003年3月20日,美国又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进行主权干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单方面进行军事行动,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美国全球称霸的野心意犹未尽,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起因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利比亚骚乱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利比亚国家财富“分配不均”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但是西方国家近几年刚刚发生了金融危机,国内民众不满情绪上升,为了转移民众注意力,特以利比亚国内矛盾为借口,对利发动战争。本是利本国内部的事情,却被西方拿来胡乱参合。此次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身亡,在西方国家暗自窃喜的时候,殊不知这一系列战争的背后文明的冲突已经升级。
  亨廷顿认为,当今的世界的冲突源于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会导致战争,未来世界的冲突的根源将是文明的冲突。在其理论中,文明是语言、宗教、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的总称。亨廷顿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的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③,文明与文化本质上并未作区别, “后冷战的世界中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④。
  三、全球化问题中的文化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起,新一轮全球化已在全世界蔓延。诸如 “后现代”、“数字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第三次浪潮”(或“大趋势”)、“符号生产和消费时代”、等等都是反映着新全球化。新一轮全球化的“新”,毋庸置疑的是与文化密切相关。自20世纪下半叶,当代的“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日益被国际社会采纳为衡量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文化发展”是新一轮全球化的重要向度,由此引发诸多学者对文化问题的探讨。
  关于文化全球化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也已成为焦点。西方一向以文化霸权主义地位独占鳌头,2001年9月11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疯狂反击给了美国当头一棒。紧接着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成为日后世界间断性战争的灾难。9.11并非完结了全球化,反而是恐怖主义全球化的出现,表现为文化全球化的冲突。原教旨主义反对的是西方价值观的全球化和按照西方价值标准建构的全球性,而力图将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加以全球化,主张按照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重建全球性。⑤原教旨主义的盛行不仅空前的加剧了西方价值观和非西方价值观的冲突,而且也预示着每一种原教旨主义所肯认的价值观和其他特殊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既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当今世界的多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必然演变为激烈的社会冲突。在全球化运动中,无论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特别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还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都直接根源于人们对西方的文明的普遍化扩张。而人们随西方文明认同越广泛,冲突越激烈。
  文明的冲突是世界新的冲突,亨廷顿明确指出“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国家需要引起西方的注意。“在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⑥“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共性以及一种更广泛、更强大的文明意识的形成可能把这些国家维系在一起,向西欧国家已经走到一起一样。”⑦
  亨廷顿所言的“文明冲突”涉及八个文明区,分别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其中三大文明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均有着浓厚的古代精神资源,它们有着全天下的视野,希望将其文化扩展到其他各族。正因为此,当几大文明彼此相遇而又观点各异时,自然会产生文明的碰撞,文明的冲突随之引发。若这些相异的文明能够彼此相互欣赏和吸纳,形成文明之间的和谐,在文化全球化形成多元的灵性资源。我们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冲突将会淡化。
  为何文明一定会发生冲突呢?亨廷顿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人类的民族、国家观念淡化,文化以及宗教的力量日趋增长,并在全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非西方化运动”。这种不同文明的相撞,必可避免的引起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差别首先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别,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对家庭、国家、宗教等等之间的关系看法不同;在全球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繁中也加深了对文明差异的认识,由于信仰不同、语言不通等因素交往之间的障碍造成了文明间敌意的发展;西方霸权主义的盛行,随意强加于其他民族于西方意识形态,不可避免的引起文明的冲突;区域一体化的出现,也会增各个区域联合中内外部的冲突。
  四、“文明冲突论”在“全球化”进程的反思
  如何解决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全球范围内人们的广泛关注。关于“普世价值”、“普遍伦理”的努力探寻,即是对全球化文化冲突解决的表现。但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继承此类观点的价值,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在“普世价值”“普遍伦理”的名义下津津乐道的推销和贩卖西方价值,但是不能否定全球化“普世价值”的意义。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一些学者称“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⑧。当今世界,有全球化引发了很多问题,诸如生态问题、金融风险、核危险、恐怖活动、跨国犯罪等。这些或许是由于文明的冲突,但根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文明决定论是过于片面的。
  亨廷顿的观点中明确显露了他对解决文明的冲突的对策,“在即将到来的时代,要避免文明间大战,各核心国就应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但事实上,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毫无疑问会认为这一点是难以接受的。‘避免原则’,即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实在多文明、多极世界中维持和平的首要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共同调节原则’,即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⑨尽管亨廷顿对文明的未来作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设想。但他实质上是担心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再也不能作世界意识形态的统领。文明的冲突对全球化的影响真的那么重要吗?亨廷顿对当今世界文明的重新定位是否正确?
  针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褒贬评价,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全球化发展。亨廷顿的理论过分夸大了西方和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其表面上是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当“普世价值”盛行于西方时,亨廷顿却反对普世价值,而大肆描述当今世界的文化的多样化,但是他并没有对非西方文明的复兴抱以欢愉的态度,而是忧虑西方文明受到了其他文明的挑战。“文明冲突论”的提出是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霸权地位,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推向了冲突前沿,告诫西方警惕中国儒教文化为首的亚洲国家和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崛起。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文化扩张的本质面目。
  再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决定论。这与马克思理论相悖。文化范畴仅仅属于上层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根本上的动力还是经济基础,全球化进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文化问题,也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亨廷顿刻意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而故意隐瞒了经济与政治的作用。我们知道,文化不过是一种软实力,它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加以重视,但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以及经济利益才是各类冲突的根源。
  第三,亨廷顿的理论可能加剧文明的冲突。笔者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立场上,得出了此观点。有人可能质疑,亨式不是为了避免文明的冲突而提出对策吗?但是笔者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思想、文化、价值观渐进趋同,发扬“普世价值”,向往“永久和平”,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世界大战,为了世界的永久和平。但是亨式再次提出世界不稳定因素,使人们在日常生活话题中频繁出现“冲突”的词汇,关注世界文明的不同民族、种族,可能会使人们再次陷入彼此猜忌,忧心惶恐。
  当代各种全球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了重大的威胁,解决和克服全球问题时不可待。我们应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求同共存,建立多文明共存的和平世界。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②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1.
  ③④⑥⑦⑨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6;167;168;366.
  ⑤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2010:14.
  ⑧孔汉思等.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孔汉思等.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5]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冯明(1987— ),女,河南驻马店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    摘 要:《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先生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把中国近300 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更被后世研究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五四’运动所促成的中
期刊
作者简介:程思宇(1988— ),女,四川省都江堰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  摘 要:马援是东汉开国时期的一代名将,赤胆忠诚,智勇双全,维护汉朝江山统一有功,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中国历史上有几句相当有名的成语:“聚米为山”、“马革裹尸”、“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都是马援留下来的名言。《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
期刊
作者简介:曾禧(1986— ),女,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大军中。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丽江人民积极参战英勇抗敌,并以捐款捐物、配合盟军、创刊办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云南人民的抗战形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抗日战争;
期刊
作者简介:董凯(1987— ),男,山东东平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    摘 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封锁中国沿海港口、封闭滇越铁路的形势下,抗战初期新筑成的滇缅公路一度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陆上惟一的国际交通线,由于滇缅公路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因此对滇缅公路进行运营和管理对国民政府无疑是个难题,而滇缅公路运营中的
期刊
作者简介:刘旭光(1984— ),男,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摘 要:自日俄开战以来,中国的报纸舆论纷纷对这场战争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一切胜负情状各报章无不记载详尽”。关注的要点多集中在清政府的中立态度,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巨大破坏,和对战事的胜负做出了预测和一系列的讨论。但中国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讨论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
期刊
作者简介:周哲光(1987— ),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    摘 要:诗可以言其志,但不能尽其意。作者能够反映客观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但其内心深处的潜在情感难于表现给读者。而读者所期待的和所理解到的往往与诗人所欲表达的情感有差距。而作者欲使其自身的情志得以生发,让读者体验到其心境,则需要二者通过心灵的契合交流,从而达到共鸣状态。  关键词:诗
期刊
作者简介:刘文娜(1986— ),女,陕西延川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摘 要:关系论的思维方式是布迪厄社会学立场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他克服传统社会学二元论式的一种抉择。本文以其代表作《实践理论》中所提出的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场域、惯习、资本入手,从而来探析这位当代法国社会学大师对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研究的贡献,并以分析三者的关系为思考视角。  关键词:关系论
期刊
作者简介:张昊霆(1974— ),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政工师,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    摘 要:2010年以来,在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尺度,以结果为导向,全力推行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工作,创新考核体系,完善评估办法,强化目标约束,着力探索目
期刊
作者简介:陈谊(1986— ),女,湖南醴陵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  摘 要:《诗经》中的作品因时代久远,大多不可确解。《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篇,所涉及的问题尤其多。本文主要探讨本诗的诗旨,力图通过对以下两个方面的解析来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有益的探索:一是把其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解读,考虑当时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另一则为努力还原历史,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青年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本文调查发现,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思想状况总体良好,有着正确的政治倾向和世界观,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是也存在政治意识单薄和维权意识以及维权方法不当的弊病,这些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思想现状;引导对策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