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hu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践经验证明,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水平,既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合作学习是当代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构建崭新的课改新理念。只有理念新了,落实了,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比如,什么是“好教师”?传统的看法,是课“讲得好”,而新课改的观念不只要教师“讲得好”,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得好”,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由“教案”向“学案”、“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实现“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又如什么是“好课”?传统的看法,是教师讲得清晰明白,学生都听懂了,没有疑难了,没有问题了。而新课改的观念当然也要教师讲得清晰明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得清晰明白。如何才能学得清晰明白?这里涉及到新课改对于好课观念的一个主要特点和标志,这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好课应当是学生不断求疑和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对问题提得越多、越有广度和深度,越反映教学的层次水平。一堂好课,不能要求教师把所有问题都讲明白了,也不能要求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但一堂好课应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会思考了,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问题,并由这些疑问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什么是“良好的教学秩序”?传统教学观念的看法,是学生坐得整整齐齐,小学生还要两手背后,屏声敛气,教师“神彩飞扬”的讲授,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而新课改的理念,则是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学习热情焕发出来,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争辩的氛围和合作研究的品格。什么是良好的课堂秩序?不能死气沉沉,不能静水一潭,不能鸦雀无声。学生动起来,发言活跃起来,讨论争辩交叉起来,甚至有举手争说、下椅离桌的动情行为,这不是课堂之“乱象”,而是课堂之“生气”。当然,好课也应该有开有合,活而不乱,恰当地进行适当调谐统整。
  二、应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并将之与“演绎法”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新课改提出新理念,新理念要求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谈到,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总是先将一种无可置疑的理论提出来,然后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相关的现象,即“一般→特殊”演绎思维模式。像学习电学,便是“电学理论——闪电现象”的学习逻辑程序。既然理论、定义、公式、结论都有了,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问,还需做什么探究求索?思维定势了又怎么能够有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求疑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杨教授讲到,美国的一些学校的教学思维方式往往与此相反,他们多伴采取“特殊——一般”的归纳法思维模式。先是引出闪电现象,开展学生的讨论争辩,众说纷纭,各持已见,然后再分辨、归纳、求结,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言论自由,创造个性品格于争鸣讨论、探索发现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培养。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正确恰当运用“演绎法”思维方式的同时,特别要着力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定义、公式、结论的框架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生活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具体事实出发,从可见又可闻的情境出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动,燃炽学生思想的火花,由学生自己去探求、索疑、归纳、结论。
  三、要摒弃虚假的“启发式”,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
  课堂开展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提问是题中之意。提问如何正确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摒弃虚假的“启发式”?何为虚假?为问而问,做给别人看,问得肤浅,答得也肤浅,把“启发式”简单化、表面化为“一问一答式”,等等。真品实格的“启发式”的本质在哪里?做为教师的主导教育思想,你要做的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传统教学也强调启发式,而且可以创造很精彩的好课,但教师的这种启发还是控制学生的思维与活动,让学生沿着教师既定教案、既定思路、既定思维去思、去说、去动,这种启发从内在的角度去看,实质上仍是一种控制,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思维上的活力和认知上的创造力。而新课改强调的启发式,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潜,是促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去说、去动。这种真品实格的“启发式”应坚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要具有“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氛围。提问视界开阔,包蕴深广,面对全体,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引起众生研究心理的需要,形成群体参与的局面和探索学习的品格。第二,要实现师生“互知”和“自知”的结合。所谓师生“互知”,即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达到彼此相知、相通、相融。所谓“自知”,即教师要明了自己“启”之方向、契机、重点,学生明了自己“发”之准备、优势、选择,以教师“启”之长调动学生“发”之长,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对接和科学组合。第三,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潜在蕴含并灵活地形成“问题交流”的碰撞条件和平台,使启发式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内在需要、互动行为和自然过程。第四,教师设置问题应有科学性,即具有三度“特点”:一是准度。要有教材、教学和学生的针对性,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化解为具体问题。学生对此问题有思考和有话说;二是深度。问题具有思想的包蕴和睿智的启示,能够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琴弦,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和升华学生的知识境界;三是适度。问题太深,学生高不可攀,问题太浅,又索然无味。不深不浅,正好对路,才能诱导学生。
  四、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合作学习,既要学生的群体参与,又要教师的组织指导。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能力的培养。而将二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艺术功力。
  第一,要强化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制定的课改纲要在论述教师培养学生作用时,用了“指导”、“引导”、“促进”、“满足”、“创设”等一系列关键词,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肯定。新师生关系强调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心理感情沟通关系、学习活动组织与参与关系等等,这些看法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现代教学论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但应当明确一点,即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所论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只不过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樊篱而赋于它新的涵义。必须强调,在新课改条件下,导师及指导作用,仍然是教师最主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与作用。倡导合作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主持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的学生发言也很精彩,这自然是应当加以肯定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另外一种倾向,即教师主导作用削弱了。有的教师主持班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他站在讲台前,如同电视台的一个低层次的主持人,一会叫这个组的学生发言,一会叫那个组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前后接递,一贯到底。彼此之间,没有交叉,没有争论。其间教师也偶有评价,大多是“好”、“太好了”、“十分精彩”;但“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精彩”?教师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评价指导。省内有家发行颇广的小报,在报道2004年教师节长春名师赴村小送课时,赞扬一位教师一堂课用了十多次“太棒了”。“太棒了”只具有褒扬的意向性而缺乏具指性,把同一个词语用在许多学生的发言评价上,评价就更显得雷同而简单。这并不是课改精神所要求的,恰恰是一种弊端的体现。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益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了。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积极的发言像颗颗闪光流彩的珍珠,但却是散在的、零落的,教师应当用点拨与指导的红线把它们有机地穿起来连在一起。由此可见,要搞好一堂合作学习与讨论,教师在指导上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像如何设计,如何运行,如何起伏,如何承转,如何发展,如何深化,等等,在某些环节和重要契机上,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点拨。我过去写文章讲过,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如同渔者,不是把网一撒就完事了。什么时候撒网,什么时候收网,有个恰当的契机掌握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而撒网时,要能撒得开,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网时,又能收得拢,同样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一撒一收,是个互动互学互研的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要把撒网和收网辩证统一起来,形成起伏交叉,错落有致,互助共学,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师要把点拨和引导贯穿“撒”与“收”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在合作学习、讨论争鸣中注意发展学生两种主要思维品格:一是求同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印证、丰富、发展和深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二是求异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论辩、争鸣,发表不同看法和新异观点。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层次和效益。   第二,合作学习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了,有了统一的结论,学生也就无疑可言、无话可说了。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要成为学生的“群言堂”,而且群言无论对错,皆可言之。教师们常说的一题多解,是打破思维定势;对一个问题看法具有不同视角、层面、观点、感受,也是打破思维定势。每个教师在讲课时,都有既定的设计与教案,自然也形成了对某些知识内容的结论性意见。但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延迟判断和结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凡公式概括、定义归纳、主题总结、问题讨论等等,结论最好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即突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重要性。学生于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学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与过程,学到了逻辑概括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的看法对教师原教案结论有所突破、有所引申、有所迁移,这正是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大好时机,教师此时不要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讨论的势头不但不能制止,而且还要抓住契机鼓励之、引导之。东北师大附小语文特级教师宋喜荣在讲授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展合作学习时提出: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一问有如石子入湖,引起了一圈圈智慧的涟漪: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的见解,超出了教案的设计,超出了故事教材,宋老师积极鼓励,随机变动了原教案设计步骤,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这就告诉我们,一堂合作学习的真正好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课前不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教师凭着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凭着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对学生认知曲线的洞悉,对学生思维张弛和感情波澜的把握,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对教学内容、方式、过程有所增减。
  第三,要鼓励学生寻找不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欣赏美文美境,而且还要学会查找不足和缺欠,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品格的重要之举。所以,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不要把教案设计视为尽善尽美,也不要把教材奉为绝致无瑕。要善于引导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向权威挑战。有位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他在教学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篇的美文美境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找名家大作的“不足”。有个学生在《叙评日记》中写道:“杨朔散文写得精致细腻、时代感很强。但他看日出看不见,看红叶看不见,看海市蜃楼看不见,许多散文都这样写,是不是形成了套式?”这篇找不足的日记在班上引起了讨论的轩然大波,有赞,有否,有赞否各半,十分生动活跃。可见,在讨论中找不足,提疑问,变换角度认识问题,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争辩激情,才能把讨论引向迁移、升华和深化。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英语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便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比如一些听力材料和阅读的文章中常会出现Thanks giving , April Fool…学生对西方的感恩节、愚人节等不甚了解,就会感到茫然。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已走入小学课堂教学.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真思考合作学习理论,不顾实际情况在每一节课上
去年一开学,教学校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商量当班主任的事,因我年龄小,个子小,怕镇不住学生就想推辞,但在校长的再三讲解下,我勉强答应了,就这样我就荣升为三(二)班的班主任,学生们都叫我小班主任。我在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中,感触颇深,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成长,我还是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有趣的、充实的、完美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工程,宏伟在于它是塑造人的工作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经过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自动组合起来共同进行活动的小群体.这种群体同班集体共同决定着班级的风气,影响着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在致
随着语文教改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各种摆脱传统注入式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摒弃满堂灌模式而创造的新的教学模式,无疑都是围绕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
在我的幼教生涯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孩子让我记忆犹新,而围绕这个孩子发生的事更是让我刻骨铭心。也使我懂得如何要让孩子拥有一颗爱心。  那是一个有轻度智障的孩子,叫“奇奇”。来到我们班时已经九岁了。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已经坐在小学的课堂上,可是因为他只有三四岁的智商,因此只能与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  那时,我班的孩子大都已经六岁,具有了一定判断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情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以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1)教师应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需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米兰,悄悄地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在教育第一线,还有着一批特殊的教师,他们不仅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还承担着培养教育战线的接班人的工作。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开得最美,散发的香气最浓的米兰。  我和师傅严华可以称得上有缘。从成为一实验的一名教师起,我的第一个师傅就是严华。因为不在同一学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每天忙于跟同学年组的老师熟悉业务,跟师傅接触的不是很多。也曾听过师傅的课,也曾找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