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上,我在前挡风玻璃上看到一张字帖,是田蕴章的欧楷,问司机师傅:“你喜欢书法,你车上有田蕴章欧楷?”
这一问,司机师傅乐了,把我当成了知己,侃侃而谈,谈其练书法的过程与理想。
从书法谈起,话题越来越丰富,涉及茶经、佛教等。
他突然问我:“楷模是啥意思?”
我说:“不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再有就是法度,类似规矩的意思了。”
他不屑一顾地说道:“楷和模是两种树,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為楷模。”
我暗暗惊奇,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和魅力,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孤陋寡闻。
7月28日,去山东曲阜瞻仰孔庙,拜谒文圣孔子。在这座现代与传统文化并存的城市中,碑帖、楷雕、尼山砚曲阜三宝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曲阜楷雕是以楷木为原料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术精湛、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来后,我搜索了一下——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为诸树之榜样,相传此树最早长在周公的墓旁,这两种树分别称之为“楷”和“模”,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称之“楷模”。
引经据典溯其根源可知:“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书?’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谱》。’”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人汪灏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广群芳谱》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笔记小说《不带下编》。
然而,从植物学的角度讲,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爆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
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
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提及的,故极有可能这本书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如: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这样的记载,而《礼记·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
而“模”字的本义中亦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看来学问学问,要边学边问,问人问书问史,究其根源,切莫断章取义,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贻笑大方。
(陈放摘自《发展导报》2013年8月27日)
这一问,司机师傅乐了,把我当成了知己,侃侃而谈,谈其练书法的过程与理想。
从书法谈起,话题越来越丰富,涉及茶经、佛教等。
他突然问我:“楷模是啥意思?”
我说:“不就是榜样、模范的意思?再有就是法度,类似规矩的意思了。”
他不屑一顾地说道:“楷和模是两种树,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為楷模。”
我暗暗惊奇,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和魅力,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孤陋寡闻。
7月28日,去山东曲阜瞻仰孔庙,拜谒文圣孔子。在这座现代与传统文化并存的城市中,碑帖、楷雕、尼山砚曲阜三宝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曲阜楷雕是以楷木为原料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术精湛、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来后,我搜索了一下——楷树,果实椭圆形,红色,木材细致。相传这种树最早生长在孔子墓旁,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似为众树的榜样。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变白,冬日变黑,因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为诸树之榜样,相传此树最早长在周公的墓旁,这两种树分别称之为“楷”和“模”,以树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为称之“楷模”。
引经据典溯其根源可知:“临川吴文正公澄问曰:‘楷模二字假借乎?’曰:‘取义也。’曰:‘何以取木为义?’曰:‘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楷木生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若正与直,可为法则。况在周、孔之冢乎?曰:‘出何书?’曰:‘出淮南王安《草木谱》。’”类似的记载亦见于清人汪灏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撰的《广群芳谱》及清人金埴所撰的笔记小说《不带下编》。
然而,从植物学的角度讲,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爆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
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
但模树却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因为“模木”之名除在淮南王安的《草木谱》一书中有记载外,其他古籍及近现代植物学著作中都未有这一树名,而淮南王安所著的《草木谱》一书除了在上述笔记小说中被提到外,在其他史籍中也未见提及的,故极有可能这本书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楷树”的“楷”(jiē)与“楷模”的“楷”(kǎi)是两个同形异音异义词,二者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楷模”的“楷”字的本义即为“法式、典范”。如:早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能知楷式,是谓玄德”这样的记载,而《礼记·儒行》中亦曰:“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曰:“楷,法式也。言儒者行事,以为后世楷模法式也。”
而“模”字的本义中亦包含有“法式、规范、标准”的意思,如东汉人张衡在其《归田赋》有句曰“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西晋诗人左思的《咏史诗》之八中亦有句云:“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由此看来,“楷模”一词的由来与楷树、模树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看来学问学问,要边学边问,问人问书问史,究其根源,切莫断章取义,浅尝辄止,更不能一知半解,贻笑大方。
(陈放摘自《发展导报》201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