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的背后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美国牧歌》塑造了一个疯癫的女孩形象——梅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本该无忧无虑却变成了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极端的疯子,而在她疯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对理性世界的反抗,是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的不满,更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本文将从福柯的疯癫理论视角分析梅丽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导致梅丽“疯癫”的原因以及其“疯癫”背后隐藏的意义,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梅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和对整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美国牧歌》 梅丽 疯癫
  菲利普·罗斯是20世纪当代美国文坛上成就卓越、极具影响力的犹太裔作家。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默默耕耘,创作成果丰硕,被誉为“美国文坛的活神话”。《美国牧歌》是他的获奖作品之一,它与罗斯的其他两部小说《人性的污秽》《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一并称为“美国三部曲”。因为它们都关注美国当代社会的现状和人的生存困境,所以也被称为罗斯的“问题小说”。在《美国牧歌》这部小说中,罗斯塑造了一个疯癫的女孩形象——梅丽,一个极度叛逆,行为、举止、思想疯癫的女性。梅丽出生于富裕的犹太家庭,本该无忧无虑地过着富家小姐的生活,可她却变成了一个极度叛逆、行为表现极端的“疯子”。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梅丽的疯癫?梅丽疯癫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这是不少读者的疑惑之处,本文将从福柯的疯癫理论视角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疯癫”的概念与《美国牧歌》 什么是“疯癫”呢?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对“疯癫”这个概念从人性、权力、精神病学、心理学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疯癫之所以成其为疯癫,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疾病,而是一种建构的结果……是另一种疯癫——理性疯癫的结果,疯癫的历史其实是理性疯狂压迫疯癫的历史”。根据福柯的观点,疯癫不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自然疾病,而是在受他者意识控制的压迫下形成的,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理性疯狂压迫人性反抗的目的在于维护所谓的理性秩序。在理性的压迫下,会导致疯癫。福柯明确指出,在现代社会,“理性就是秩序,对肉体和道德的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理性与疯癫的抗衡中,理性占据上风,而疯癫往往被视为病态和异类。
  疯癫的具体特征:疯癫者往往通过直白的言行突显未玷污的、纯真的肉体和灵魂所焕发出来的真实人性;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暗示他们的梦想,张扬他们的那些不被承认的自由。在小说中,梅丽就是符合这些特征的疯子。她出身富贵,本可以衣食无忧,过着安稳的生活,但她却充满激情地投身反战运动,变成了一个极端的爆破手,成为社会通缉的谋杀犯;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她皈依了耆那教,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在破烂的出租屋里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她有优秀的父母,父亲是事业成功的商人,母亲是选美皇后“新泽西”小姐,她本该以他们为荣,而她却憎恨他们,言辞激烈地跟他们争吵,甚至离家出走,极力摆脱他们。在大多数人看来梅丽的行为可谓疯癫,毫无理性可言,而事实上,在梅丽“疯癫”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蕴。
  二、《美国牧歌》中理性压制下的疯癫 根据福柯的观点,疯癫的形成是由于理性的压迫。在现代社会,理性通过压迫人性反抗的方式来维持“理性”秩序,而这种压迫会导致个体疯癫。小说中,梅丽的疯癫正是理性世界压迫的结果。她的父母就是理性世界的代表。她的父亲塞莫尔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推崇者。塞莫尔拒绝承认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他身上总体现着理智、谦和、坚忍和自我克制。他是社会规约的维护者,总在极力维护社会秩序,按社会准则行事。他从小就是学校里的橄榄球明显,是整个社区的传奇人物,在体育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天赋,毕业后曾收到了俱乐部的合同,但他听从父亲的意见接管了家族企业手套厂。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使家族企业风生水起,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作为一个传奇人物,在他身上一直有一种“贵族气质”,“你是英雄,所以你得按某种方式行事,早规定好了。你得谦虚、你得克制、你得恭顺、你得善解人意”。塞莫尔推崇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一直致力于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实现他的美国梦。所以他也想以美国式的教育将梅丽培养成他的复制品——一个像他一样成功而又完美的美国人。与父亲塞莫尔相比,母亲梅丽的形象有一定的迷惑性。从表面上看,她似乎与理性世界背道而驰。她曾试图使自己与传统女性不同,她不愿意别人将她看作一个头脑简单,只有美貌外表的瓷器娃娃;她还声称参加选美比赛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愿意人们总是关注她选美皇后的身份。然而,从她对梅丽的各种要求与管束来看,她仍是传统女性角色的坚定维护者。她一直致力于改造梅丽,变换梅丽的发型,对她的发型和穿着说得很多,给她“小巧的短上装,小巧的鞋子,小巧的这样,小巧的那样”,给她安排舞蹈课、网球课,想将她改造成为自己的复制品——一个选美小女王。她希望梅丽符合传统女性形象,成为“家中的天使”,她反对梅丽参与政治活动,因为通常来说,政治领域属于男性,女性参与政治活动不符合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要求。可是,梅丽却偏偏关注政治,拥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所以她们之间经常发生激烈争吵。
  在家中,梅丽的父母是理性世界的代表。父亲是成功、完美的传奇人物,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追随者;母亲是备受瞩目的美丽的选美皇后,是传统女性角色的维护者。他们两个都致力于将梅丽改造成为自己的复制品,而这样的复制品其实也是符合理性世界要求的。结果是,作为理性世界代表的父母所设立的各种改造和约束梅丽的条条框框将她一步步逼入疯癫的境地。在理性强大的压力下,梅丽先是失语,变得口吃。在难以改掉口吃的毛病,难以满足完美父母的期望之后,她放弃了挣扎,转而投身狂热的反战运动,成了极端的杀人犯,最终变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耆那教徒。梅丽是疯癫的代表,她的父母是理性的代表,梅丽与父母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与冲突也正是疯癫与理性相互抗衡的真实写照。
  三、梅丽疯癫的背后 疯癫是文明的产物,也是与理性世界相互抗衡的结果,在疯癫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在福柯看来,疯癫比理性更接近真理,疯癫的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往往更具真实性。“疯癫将人们无法正视的或者极力隐藏的真相完完全全地揭露出来。”可以说,小说中梅丽疯癫的背后隐藏的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我和个体自由的追求。所以,“疯子并没有失去人的本质或基本的人性。他恰恰构成人的基线、人的本真,变成真理、正义、直言和诚实的化身,构成一种对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的激烈否定和有力批判”。   首先,梅丽“疯癫”的背后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越南战争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人们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梅丽是参与反战运动的一员,虽然年幼,但她对社会政治特别关注,在她身上有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美国空军轰炸越南村庄,将越南婴儿炸成碎片,越南人街头自焚等画面深深地烙在了梅丽的脑海,她觉得自己对战争有责任,她关心正困于战争中的鲜活生命,所以她积极参与到反战运动中,成为了一个爆破手,以这种极端而又疯狂的方式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正如迪克斯坦所说:“冷战、核弹、征兵和越南战争使青年们过早地看到了我们国家生活的阴暗面。”其实,梅丽“疯癫”的背后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阴暗面,而她疯癫、极端的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是她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次,梅丽“疯癫”的背后是对自我和个体自由的追求。置身于理性世界和完美主义的家庭中,梅丽总处于压抑之中。作为理性世界代表的父母总企图把梅丽改造成为自己的复制品,而他们却忽视了梅丽的独立人格和自由追求。她曾努力地迎合父母的期望,想要改掉口吃的毛病,但在压抑之下,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她放弃了努力,转身投入自己关心的反战事业,“她强烈拒绝扮演和充当旧里姆洛克其他那些小女孩一样努力去做、以便获得大家的羡慕和喜爱的——她将无用的举止、对社会的那点关注和她家的资产阶级价值观都抛到了一边”。这是她第一次享受到彻底的自由。她拒绝成为母亲形象的复制品,抗拒母亲所实施的形象殖民,坚决反对母亲根据传统女性角色改造她,于是她离家出走,积极投身政治运动,在原本属于男性空间的政治领域中追寻自我。
  四、结语 从福柯的疯癫理论视角对《美国牧歌》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梅丽这一人物形象。梅丽的疯癫其实是理性世界疯狂压制的结果。她疯癫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对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理性世界的颠覆。梅丽是作者罗斯在《美国牧歌》中精心塑造的一个人物,对她的描写也着墨较多。通过塑造梅丽这样一个疯癫的人物形象,罗斯向读者揭示了表面繁荣的美国社会背后所隐藏的现实问题,以引发读者对美国社会现实甚至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美]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张之仓.走出疯癫话语——论福柯的“疯癫与文明”[J].湖南社会科学,2004(6).
  [4] [美]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M].罗小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 李瑶.一段沉默历史的理性独白——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J].书林,2005(2).
  [6]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M].方晓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语文课上,我正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突然,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小王叫了起来:“朱老师,朝廷的‘廷’字写错了吧,您写成了家庭的‘庭’。”  我一看“朝庭”二字,还是没反应过来哪里有錯,我说:“有错吗?”看了一会儿,我明白过来,在黑板上又写了一个“廷”字。  小王查了字典说:“朱老师,确实是这个没有广字头的。”我把“庭”字擦掉,又郑重地把“廷”字写在上面,并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朱老师也会写错别字。我决定惩
期刊
开学初,我在教室里挂了一个红色小信箱,取名为“爱的信箱”。孩子们可以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投放进信箱,我会不定时地打开信箱,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  孩子们非常兴奋,都想给我写信。有人写了一条谜语,有人写“猜猜我是谁”,有人写“老师你今天开心吗”,还有人写“老师,放学啦,再见”……真是一群可爱的小家伙。  我对孩子们说,老师喜欢你们写的信,但你们要把最想分享的快乐,以及最不开心
期刊
摘 要:《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鼻祖,二者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尤其体现在对植物的不同描写上。《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以《离骚》为例与《诗经》中的植物进行对比性研究,以此窥探二者的文化性差异,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诗经》 《离骚》 植物 异同  《诗经》与《楚辞》以风骚并称,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二者也具有传承关系。《诗经》对《楚辞》的影响,主要是在艺术形式
期刊
摘 要:古时人们在神话故事中将灾难赋予各种超自然色彩,而以《末日崩塌》为代表的现代灾难片更多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部标准的爆米花影片,《末日崩塌》因其对灾难细节与家庭情感的描写而备受关注,却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神话原型。现代灾难片从神回归到了对自然的敬畏;英雄原型上也完成了从博爱超人到平民英雄的过渡;叙事上超自然色彩也在逐渐隐遁。从原型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灾难片原型的转化,有利于探寻古今灾
期刊
摘 要:在父权主义社会,女性的“他者”地位一直存在。随着女性观众性别观念的改变,女性形象在银屏上已经有了些许改善,逐步从纯视觉消费对象转为部分意义的制造者。美国灾难片《末日崩塌》中女主角布莱克的角色定位以及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女性地位在电影中的提升,女主角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也体现出了女性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压制 歧视 女性气质消费 女性主义  美国影片《末日
期刊
摘 要:目前为止,学界对叶灵凤小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性爱主题、唯美倾向、心理分析、意象建构等层面。而使用关键词考察叶灵凤小说,则是一个新的维度。本文以“关键词批评”介入叶灵凤小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期为学界研究叶灵凤带来新的可能。  关键词:性爱 新奇 颓废 神秘  当下,“关键词批评”成为时髦,深得批评家们的青睐。它的起源,应追溯到雷蒙·威廉斯1958年推出的《文化与社会:1780—1850》
期刊
摘 要:元代著名曲作家钟嗣成所写的《录鬼簿》是学者们研究元曲的一部重要文献,尤其是作者融入自己的情感所写的吊词——[凌波仙]曲,既具有丰富的史学资料,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以小见大、追索缘由是其记叙元曲作家事迹重要的特点之一。本文从社会、作者个人、散曲本身三个方面探讨了作者以这种形式评价曲作家的缘由。  关键词:《录鬼簿》 以小见大 追索缘由 [凌波仙]曲 吊词  《录鬼簿》是由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
期刊
摘 要:在文学史上,海派作家张资平一直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作家,他的写作内容几乎都是充满肉欲的气息,小说描写了在经济和性打压下人们的苦闷,并将这种苦闷彻底的媚俗化,被鲁迅等作家称为“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他的小说除了媚俗化的肉欲描写外,还充满着个性解放的先锋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张资平小说的再认识,来辩证地思考张资平小说中的媚俗与先锋。  关键词:张资平 情爱小说 媚俗 先锋  张资平是上世纪二三十年
期刊
摘 要:元代文学有着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有区别于其他断代文学的“元代”性特征和标志。民族性与理学是影响元代文学整体风貌的两个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元代文学精神的基本特点,即尚大与主于性情求真,与之相伴的是元代整体社会背景中文人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元代文学精神 性情求真 理学 民族性  一、问题的提出:元代文学的“元代”性特色 作为“元代文学”而非“元曲”走进研究视阈的这一断代文学,它的
期刊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美国牧歌》是他众多获奖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对小说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因素——“荒谬世界”“他人即地狱”和“自欺”进行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美国牧歌》 荒谬世界 他人即地狱 自欺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被学者称为是他迄今为止最有深度、最优秀的作品。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犹太家族在美国由盛转衰的悲剧故事,
期刊